构建新发展格局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2021-01-17李欣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李欣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在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基于国内国际发展环境的变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做到关键时刻国内生产和供给不受影响,在极端情况下经济能够自我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面对逆全球化、去中国化的挑战,增强我国产业链竞争力,重塑制造业新优势,为我国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力支撑。而进入现代化是产业链真正实现安全稳定的必经之路,产业链唯有通过现代化进程才能提升竞争力,实现全球领先。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强调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意义
(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是畅通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强基石
产业链是经济社会畅通循环的重要基础和神经中枢。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得整个产业链条、供应链条断裂,并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我国产业链仍然存在着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的问题,某些关键环节还存在着“卡脖子”风险,如HW芯片断供,体现出高科技产业链之痛。
很多人质疑,既然HW能够开发出5G这样的世界顶尖技术,为什么没有自己的芯片呢?依照HW的现有技术,开发出这样的技术,也绝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但是仅仅依靠芯片技术,没有整个高端产业链的配套,纵然HW的技术水平再高、设计能力再强,也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所以,必须要重视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从而应对各种因素导致的断链风险。
(二)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是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同时是全球范围内唯一拥有全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都在中国制造。今年受极端暴雪天影响,不仅造成当地多家芯片制造公司停产,而且加剧全球芯片供应短缺,可以看出影响的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所以,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对维护全球产业链也至关重要,不仅能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信心和动力,而且也能够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做出贡献。
因此,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定要注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重点关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供给质量、打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
二、我国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
当前,全球产业链正在加速重构,目前呈现出产业链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全球产业链向成本最低、配套条件最优和最具规模经济的地区集中。因此,我国就成了全球产业链制造中心。实际上并不能改变各个国家的成本结构和技术能力,但疫情造成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生产中断、供应链停摆等问题,使他们开始担心“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供应链风险。关于产业链配置,正在从考虑生产效率转向兼顾效率和产业安全,而且对大部分商品供给来源也做了一个“备份”,这样能有效地降低断供风险。由此可见,原来的产业链是跟着成本走,哪里成本低往哪里布置,现在的产业链是哪里安全往哪里走。因此,全球产业链布局呈现出产业链本土化、多元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二)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1.产业链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多种产品的产量规模均居世界首位,同时也建立起了最具规模、品类多样的石化轻工、电子信息、家电等产业链。中国虽然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亚洲供应链的中心,但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差,产品附加值较低,总的来说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水平,产业发展多数靠“人有我廉”的低价优势,缺乏不可替代的技术和装备,因此,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缺乏话语权[1]。
通过“微笑曲线”来分析产业链现状。例如汽车产业,设计研发和品牌、服务是利润微笑曲线上扬的两端,而生产制造则位于中间底部。当跨国巨头们在追求设计研发和品牌利润以及服务利润这两个顶端时,中国大多数企业仍要为在微笑曲线底部的生存问题而头疼。因此,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分配,我国需要进入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推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2.产业链不稳
产业链不稳主要表现在受全球产业链本土化、多元化的影响,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受到冲击,且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受到挑战。以前,我国因具备各种比较优势,例如大量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广阔的市场需求优势等,对跨国企业来说,中国是生产布局的首选地。
但是,从安全出发,更趋向于将相关产业迁回本土。2020年5月,法国汽车巨头表示在中国设立的电池生产线将迁回法国当地,同时,医疗器械、制药和防疫物资等行业倾向于就近或本地化生产。美国医用口罩的供应从90%的美国生产变成了95%的海外生产,其中,3M、霍尼韦尔等知名口罩生产商将工厂几乎全部迁到中国市场,大约90%的口罩要从中国进口。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供应链过程中虽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但是部分出口型产业链的控制权是由外资所掌控的。为了规避关税成本上升、市场开拓限制、技术封锁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制造业企业逐渐向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迁移。一些跨国公司不想放弃极具吸引力的中国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机会,因此,他们采取“中国+1”或“中国+X”的产业布局,将面向中国市场和除美国以外的全球市场订单放在效率最高、配套最完善的中国生产,而将对美的出口订单,转移至东南亚等国家生产,形成了多元化产业链布局,这也影响了中国产业链的稳定。
3.产业链不安全
第一,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只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保障国防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其他安全。但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统计调查,发现我国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都依赖于进口。
近年来,芯片行业包含一个复杂的产业链,芯片整体可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四大环节。中国在封装、测试方面,已居世界领先行列[2],我国遭“卡脖子”最明显的则是在芯片制造环节。中国一直是芯片需求大国,2020年芯片进口金额高达3800亿美元。我国不但高端芯片严重依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甚至连中低端芯片,比如汽车芯片都需大量向国外采购。由于我国没有高端芯片的生产能力,并且缺乏高端产业链的配套,例如光刻机等生产的关键设备,以及光刻胶、晶圆等原材料,存在许多芯片和半导体产业的短板,所以产业链安全性也受到威胁。
第二,面临被排除在某些区域产业链外的风险。在全球产业链区域化的趋势下,中国面临被排除在某些区域产业链之外的风险。近年来,WTO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区域内经贸合作不断增多。美欧日等国家近年来签订了若干的高标准自贸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墨加协定》《欧日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等[3],以上协定都会加强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板块的区域化属性,但中国并未参与这些高标准自贸协定,可能面临被排除在这些区域之外的风险。
三、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突破点
面对这些挑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
(一)创研结合,升级优化产业链
一方面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增强战略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还要重视在节能环保、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创新布局。另一方面,要创新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4]。湖南有很多重视技术创新的优秀案例,例如株洲时代新材料公司,就是在产业链条上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统筹了国内6家产业链优势企业资源,首创了国内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扣件——富适扣。如今,这个企业在轨道扣件市场中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三大供应商,并确定了国内同行中的领军地位,海外销售规模突破50亿。因此,更多的企业应该像时代新材一样学会整合产业链资源,不断自主创新。
(二)补锻结合,提高产业链安全性和控制力
从短期来看,我国的重点任务是“补短板”,即在被国外“卡脖子”严重的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做好相关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使产业基础较差问题能在未来2-5年达到初步缓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产业备份系统的必要性。”因此,需开展断链断供替代行动,促进相关龙头企业率先建立备份机制。面对芯片产业困境,企业应该在供应环节不能过度依赖海外的同时,也应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并在国内寻找合适的芯片供应商,这对中国自主芯片研发厂商来说也是一次机遇。
从长远来看,要充分利用好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和高铁、通信设备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努力锻造产业链长板,获得部分领域领先的优势,这样也能拥有反制“卡脖子”约束的非对称制衡能力,形成产业基础优势。
(三)内外协同,继续深化拓展国际合作
在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方面,既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要坚持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开放合作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发挥RCEP自贸区的作用,牢牢把握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成为“世界市场”的机遇。以成衣制作为例,RCEP 协定签署后,澳洲羊毛能免税出口至我国,在我国织成布料后,可免税进入到泰国制成成衣。在这之中,由于协定的关税优惠政策,成衣生产、运输的成本也大幅度减少[5],不仅有助于扩大成员之间的贸易,还可以促进区域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和发展。
另外,可以发掘跨境物流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跨境物流产业,比如说构建我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跨境物流网络。东南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物流体系,只覆盖了大部分的一二线城市,所以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挖掘。
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供应链体系,不断加强与日本、韩国和欧盟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同时也要依托“一带一路”,建立“中国+X”产业链,从而保障多元化的供给来源,将供应链形态构建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增强产业链的开放性、安全性与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