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以古筝为例

2021-01-17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古筝互联网+传统

贾 岩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艺术是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以书法、音乐、剪纸、绘画和戏曲等为主要代表,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作为文明古国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艺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是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中国传统艺术教育应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更广阔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中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艺术教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同时更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互联网+”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部分传统文化仍在流失,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仍存在部分问题。学校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而据了解学校艺术课程中中国传统艺术内容涉及较少,部分四五线城市的小学生学习两年音乐课都唱不下来两首民歌,对民族乐器很多都不认识,这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传统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和不足。目前,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更多以社会教育形式进行,笔者以社会传统艺术培训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民族乐器古筝的教育现状为例进行研究和说明。

古筝是我国民族传统乐器,因其音色优美、简单易上手等优点深受国民的喜爱,古筝艺术人才、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古筝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这极大地促进着古筝艺术的改革和发展。“互联网+”时代,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古筝教育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国家层面: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普及化程度不高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在各省各市及乡镇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城乡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目前,艺术教育主要以社会教育形式进行,古筝艺术培训机构多在城市,乡镇较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城市的孩子已经深入学习古筝的同时,乡镇的孩子想学习古筝却没有地方学,更有部分农村的孩子连古筝是什么都不知道。音乐学习成本较高,受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城市中部分家庭也因经济原因无法负担孩子学习古筝的费用,整体来说,古筝普及化程度不高。

(二)教师层面:师资总体水平不满足时代发展要求

目前,全国社会古筝师资主要由各类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学院培养的古筝专业毕业生和社会艺术团体培养的古筝艺术人士组成,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重技能、轻理论;重实践、轻教学”的问题,这类学生在毕业后从事古筝教学工作时大多注重学生的演奏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师范类高校艺术学院培养的毕业生重教学技能但专业水平一般。而社会艺术团体培养出来的古筝教师重舞台表演但未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培训教学方面能力不足。

“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互联网+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但许多古筝老师目前对于信息化技术在古筝教学中的运用能力还比较欠缺。疫情前,我曾与许多古筝老师针对线上教学以及线下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内容进行交流探讨,试图改变传统古筝教学模式,让古筝教育更加普及化、多样化和高效化,然而很多古筝老师表示:不愿意尝试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用多媒体还要准备大量的课件,对于信息技术的操作和使用还不够熟练。

“互联网+”时代,教师需具备集演奏能力、理论教学能力、组织协调、信息技术运用于一体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缺乏的教师不能够满足当下时代的需求。

(三)教学层面: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简陋、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古筝教学采用一对一或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一对一的授课学生看不到其他学生的演奏,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交流的伙伴;集体课上老师不能准确的掌握个体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接受力强的学生上课“吃不饱”,接受力弱的学生学的很吃力。传统古筝教学内容重技能学习,而缺乏对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艺术表现等更深层次的学习,这导致很多琴童在演奏作品时缺乏情感和美感的表达,弹琴机械化。传统古筝教育沿袭着老一辈筝家 “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讲授、学生被动吸收,老师示范演奏、学生被动模仿,课堂气氛不活跃。乐器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手段的简陋、教学方法的单一让很多古筝学习者在学习中失去兴趣、中途放弃。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传统古筝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和人的发展需求。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六大特征,“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教育途径多元化,利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普及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艺术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资源、时间、空间的限制,教育资源可通过网络共享,教育形式也由传统教育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化。以古筝教育为例:“互联网+”时代,整合全国优秀古筝教育资源,优秀的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教学名师将自己的演奏视频、教学视频、教学经验等资料发布到网络平台,全国各地的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利用网络就能进行古筝的学习。相比传统古筝教育中学生只能通过教材等书本在线下跟老师学习,互联网拓宽了古筝教育的途径,利于古筝教育的普及。

(二)利于优质教育资料的保存和教育资讯的传播

教育资料的保存对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的方式,现代古筝技法、理论、优秀的筝乐作品等教育资料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单一或组合的方式被永久保存,这为后人对古筝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加速了教育资讯的传播。例如:网络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一首古筝新作品问世后,作曲者只能先传给身边的老师和学生,然后再通过去各地交流、演出进行普及。而如今作曲者只需将曲谱和演奏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作品便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网络使得新作品的传播速度更快。

(三)教学便捷、可延续,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下课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延续学习,学生很难全部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遗忘和“跑偏”问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教学创造了条件,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上课,家长不用接送孩子上下学,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学习,方便又省时。数字化教学可用磁盘方式全面、如实地记录教师的授课,将教师的课堂授课延续到任何时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对想学知识内容进行学习,视频的永久回放功能让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反复学习,更加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提高了古筝学习的效率。

(四)学习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的出现拉进了人与知识的距离,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学生能够将碎片时间合理化利用,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知识进行扩展学习。[1]相比传统教育学生仅通过课堂或书本进行学习,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互联网变成了知识的海洋,人们通过搜索引擎、线上课堂等即可随时获取知识。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机遇多多,但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对信息化技术的熟练操作将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同时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更多优质的课程,有机会接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教学名师,这对普通教师教学能力时一个大的挑战。其次,对于学生而言,互联网让知识的获取变得轻松,优秀的学生会利用网络平台不断的获取自己所需和感兴趣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只通过课堂学习教材内容的学生可能会逐渐与优秀学生拉开差距,能否合理利用网络对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再次,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而言,如何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否跟上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不被时代“淘汰”,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的。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艺术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速度,必将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才能使中国传统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国家、社会层面:创建数字化课程环境、开发个性课程,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数字化课程环境,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互联网+的人才培养环境。

创建数字化课程环境:首先,要保证网络的通畅,同时师生双方要有进行网络教学和学习的设备,例如: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目前,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号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保障数字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要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即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界面,以及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再次,做好平台维护和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包括:保障交互式学习平台正常运行的日常维护技术团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海量数据的分析研究,用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实证性指导的数据分析团队等。最后,要不断开发、更新数字化古筝课程以及组建课程专家、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支撑数字化课程的有效实施。

数字化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数字化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个人的水平来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同类课程也可以选择不同教师的课程进行学习和比较,博众家之所长。

(二)教师层面: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教育现代化最终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传统教学和学习观念多年来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转变人的观念。疫情期间,全国各类学校全部停课,“停课不停学”,线下课程不能开展推动了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一夜之间,古筝教师成为了各大直播平台、社交媒体的主播和网红,通过微博、论坛、抖音等渠道进行教学直播、古筝公益课讲座、古筝音乐会等多种多样的古筝艺术普及和传播活动。疫情期间,教师不得不尝试网络教学网,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熟悉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使用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对线下教育产生了很大冲击和威胁,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果线下教师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线上网课跟更优秀的老师去学习,这要求古筝教师必须要不断进修、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演奏、教学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满足当下学生学习需求。线上教育为教师自身演奏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古筝教育名师可以通过网课的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并且网络教育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学习和提升,不仅节约时间也节省了经济成本。

(三)教学层面:智慧教学、提高效率

1.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古筝教学中教师对内容进行专业化的讲解,学生通过听和看粉笔写的板书来接收信息,文字的理解相对图像来说较抽象,一个知识往往需要重复很多次才能掌握。“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开展学习过程当中紧紧依靠背诵记忆的方法耗费的时间比较多,而且记忆的强度也比较低。相反,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听觉、视觉等多种学习方式,则可以更快更好地对学习的知识加以掌握和理解。”[2]“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比起生硬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的方式更加形象、生动,学生接受起来更直观,学习兴趣更高。例如:在学习古筝曲《挤牛奶》时,传统古筝教学老师用语言给学生描绘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小姑娘开心的挤牛奶,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草原,听完老师的描述在弹奏的时候很难将文字变成画面产生情感,老师费力说了半天孩子也没有引起共鸣。而在智慧教室中,教师能够从网络资源中直接搜到关于草原的MV,利用多媒体直接将草原的美景、牛羊成群、蒙古男生骑马、少女挤牛奶,少男少女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场景播放给学生观看,教师同时对《挤牛奶》进行示范演奏。学生看着画面、听着琴声,仿佛身临其境感受草原秀美的风光和草原人民生活的美好,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2.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传统古筝教育中,古筝理论知识和技能讲解在教学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课上老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这会导致每节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可以用于学生实践、师生互动以及作品更深层次的细节处理。当下“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我们完全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技能讲解和示范演奏部分录制成线上课程,这样学生在家就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新知识的自主预习和复习,线下课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内容的扩充、对作品更深层次的讲解以及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答疑、指导。这样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为老师节省了固定内容重复性教学的时间,让宝贵的上课时间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例如:在进行古筝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曲谱谱面内容以及作品创作背景、思想感情和重点难点录制4课时的线上课程,学生在课下随时可以通过观看线上课程进行曲谱的预习和基本的视奏,在课上老师直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强弱、呼吸、动作等更深层次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8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缩短成4个课时,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学习层面:软件辅助学习,事半功倍

1.充分利用智能陪练软件,提升练琴效率

乐器的学习三分学、七分练,课后练习效果直接影像孩子学琴的进度和效率,而在传统古筝教育中,孩子在家练习全程靠家长陪练,而家长们大部分不参与上课很难在家对孩子进行课后辅导,只是单纯的陪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智能陪练软件,帮助孩子解决课下练琴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例如:在练习古筝曲《采蘑菇的小姑娘》时,打开智能陪练APP,搜《采蘑菇的小姑娘》,曲谱就呈现在眼前,在演奏过程中,弹对一个音系统就会冒出一颗星星,弹的越多冒的星星越多,最后会对整个演奏进行打分并显示问题,孩子能够快速看到问题并逐一解决,解决完所有问题可以进行新的一次挑战,整个练琴过程就像打游戏一样,能够较好的激发孩子的练琴动力。

智能陪练趣味性强,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练琴过程中的节奏、音准等基础问题,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提升了课后练琴效率。

2.建立线上学习社群,交流分享经验

教育需要交流,传统的艺术教育中,人与人的交流局限于同一个培训学校的内容交流。老师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学上,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出去进修学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场地的限制传统古筝教学多以一对一和小组课教学的方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孔子《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同伴间的互助学习,更有利于进步。

“互联网+”时代,社交软件的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更广泛,除了可以同自己的亲朋好友联系之外,它还可以让我们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以古筝为例:古筝老师们可以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上面建立古筝交流群,共同探讨教学过程的各种问题、分享教学经验。疫情期间,线下停课,全国各地的老师在群里共同探讨线上教学如何操作、哪些软件效果好、线上课程怎么教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快等问题,共谋发展。对于古筝学习者来说,学琴的过程是漫长又辛苦的,长期的孤军奋战容易让学习者失去信心和动力,而信息技术时代,全国各地的古筝爱好者和学习者通过微信、QQ群交流学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心得,并将自己练琴中遇到的问题录制视频发在群里,让大家一起帮忙解决,大家互帮互助、互相鼓励,学琴的路虽辛苦但有社交群的小伙伴的陪伴就不孤单,学琴也变得动力十足。

结语:“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传统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古筝教育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都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是当前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普及最有效的方式,它能够使传统的艺术教育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以最快的速度广泛的传播到世界各地。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教育要取代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教师口传心授的教育手段更利于对学生进行一些细节打磨,例如:强弱层次的处理、肢体气息的传授、表情的运用等。因此,笔者认为通过网络教学进行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普及化教学是非常好的,对于有更深入学习需求的学生则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更为合适。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还比较大,教育资源还存在不平衡,还需进一步加强各地区软硬件建设,同时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途径,艺术教育者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古筝互联网+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研究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