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原地区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措施

2021-01-16刘安琪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气象预报区域性泥石流

刘安琪

摘要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势地貌复杂。随着人类生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不断扩大,地质灾害频发,直接威胁到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与气象条件联系密切,强化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研究有助于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平原地区区域性地质灾害为着手点,分析地质灾害与气象条件之间的联系,探讨做好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措施。

关键词 区域性;平原地形;地质灾害;气象预报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9–0059–02

1 地质灾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以平原地区的区域性地质灾害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特点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

1.1 突发性

分析平原地区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引发地质灾害的降水通常为局部强对流气象条件造成的短时强降雨。这种降雨本身时间短且雨量大,甚至小时降水量≥100 mm,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些灾害会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甚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1.2 群发性

我国降水集中在5—9月,不同纬度的区域降水时间有所差异,从整体角来看,各个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影响。区域性强降雨是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水集中时间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严重困扰着灾害预警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滞后性

因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都是与强降雨同时发生,很多时候都发生在降水结束后,甚至发生在降雨数天后。仅从发生角度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强烈地质灾害,整个积累过程体现出滞后性特点[1]。

2 气象环境下的常见地质灾害分析

2.1 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特征。发生非常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冲刷大量的泥沙和石块,属于洪流中相对特殊的一种类型。泥石流在山区的沟谷地带多有发生,它的出现与自然因素有着重要关联。冰雹、暴雨以及融水是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原因。泥石流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会造成区域性的毁灭灾害[2]。

当前,我国大部分区域都存在泥石流沟,这些区域暴发泥石流的风险较高,且规模较大,因此需要做好重点预防工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泥石流的存在与人类的开发活动也有重要关系,因此,需要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以降低泥石流的发生几率。

2.2 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地质灾害,主要特点是持续周期相对较长,成因非常复杂,发展也相对缓慢,影响范围较大,在防治工作的落实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2.3 滑坡及崩塌

滑坡是一种危害性较强的自然灾害,主要發生在斜坡的位置。崩塌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岩土体从母体中脱离,导致滚动、堆积以及崩落的情况出现。

当前,我国的许多平原地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滑坡等地质灾害,丘陵地区也是发生滑坡和崩塌的重要地带,但规模相对较小,危害性也相对较小。

3 区域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措施

3.1 监测监控气象灾害,奠定地质灾害预防基础

3.1.1 组建气象综合监测网 依据地区情况组建5~10 km格距的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相关区域全范围覆盖。同时,要在容易出现灾害的区域设置雨量监测站点,将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设置在旅游景区和农业基地。

3.1.2 搭建远程性监控系统 根据区域情况设置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适当增加灾害高发区的监测点密度(图1)。尤其要在农业示范园区开展旱涝墒情监测。

3.1.3 建立信息接受处理系统 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受处理系统。依据现有的天气雷达观测网,形成区域雷达信息共享系统,逐步完善气象警戒雷达系统。

3.1.4 实时气象报警系统完善 搭建中尺度气象自动站网气象资料实时处理平台,一旦相关指标达到警戒值,警报会在10 min中内发出(图2)。

3.2 利用临江降雨量预测泥石流

以诸暨泥石流为例,当地主要为坡面型泥石流。这类泥石流大多发生在崩塌、滑坡群发期,期临界降雨值需要大于崩塌与滑坡(表1)。

前期降雨最少为50 mm ,最多达200 mm,而泥石流发生前1 h,无一例外,均有暴雨发生。1 h雨量约为崩塌、滑坡相应临界值的2倍。据此,对诸暨泥石流的临界降雨值确定如下:当前期降雨未达崩塌、滑坡相应临界前期雨量时,分别按崩塌、滑坡对应临界值的2倍来考虑。当前期降雨达到崩塌、滑坡相应临界前期雨量时,分别按崩塌、滑坡对应最低档次临界值的2倍来考虑。

3.3 做好环境地质勘查工作

环境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例如,借助计算机技术搭建自动化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分析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地区,继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这种自动化系统可以准确地进行预警与防治,通过GIS技术或岩土动量监测技术,实施实时监测的目的,严格监测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当超过系统限值时发出警报,确保人员与设备有充足时间撤离,降低环境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

3.4 高度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政府需要对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加以重视,根据当地的地质特点和环境特征,客观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及其发生的概率,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地质灾害的预防方案。其次,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态平衡,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地质灾害。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工作,并积极向群众普及防范知识。在特定的季节,对多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估和判断,加强预警和预防,降低损失。最后,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设立专项资金,一方面,可以加大防治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于灾后重建,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结束语

平原地区区域性地质灾害有着自己的特点,如突发性、群发性及滞后性等,直接威胁到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与经济发展。要想顺利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就需要提高气象预报水平,及时制定预报方案,不断完善与创新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

参考文献

[1] 代永江.黄土地质区域降水规律分析与气象预警研究[J].陕西水利,2021(8): 32-34,38.

[2] 李宇梅,杨寅,狄靖月,等.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精细化网格预报方法及其应用[J].气象,2020,46(10):1310-1319.

责任编辑:黄艳飞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区域性泥石流
基于物联网的蔬菜主要病虫害动态气象预报模型
我国海洋气象预报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影响气象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分析
泥石流
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建构
临夏州一次副高外围区域性暴雨天气分析
加强跨地域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研究
机械班长
夺命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