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鄂伦春族信仰民俗中的音乐
2021-01-16刘玲
刘 玲
(黑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鄂伦春族的萨满教没有具体的宗教创始人和系统的教义及成文的经典。萨满教包括各种形式:祖先崇拜形式、自然崇拜信仰、图腾崇拜信念、偶像崇拜方式及其他诸神崇拜仪式,这些崇拜的种类最终形成了鄂伦春族的传统宗教信仰的主要膜拜方式。萨满教口传心授的各种祝词中包括鄂伦春民族的起源与产生、氏族的出现及鬼与神的斗法等内容,萨满跳神时的舞蹈、音乐具有远古传下来的韵律印记。新的萨满要经过多次培训才能真正取得萨满资格。培训的方式被称为“奥米纳仁”。许多萨满都要进行跳神训练和培训,通过跳神来比试法术,萨满跳神时的形式丰富多彩,采取边击鼓边舞边唱的方式,现场气氛很热烈,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一、鄂伦春族萨满教的产生
鄂伦春族的族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更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必然要寻找本民族文化中的精神支柱。同时,在人们无法征服和控制自然界的某些现象时,要有自己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柱,更需要宗教的安慰,同时,寻求神灵的庇佑,于是萨满教就顺势产生了。萨满教笃信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并认为天灾人祸都是鬼神主宰的。萨满文化是原始自然宗教,这是原始人类文化遗存的结晶。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突厥、高车、契丹诸族都曾信奉原始宗教萨满教。
人类对自己生命最终或中途因病、因祸、意外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消亡而在情感上是不愿接受的。尽管是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但也要有一种永存于世的假想或不现实的设想,即对转世的寄托。许多国度的种族都在本民族的信仰、宗教思想支配下产生了希望,有灵魂或者认为人的灵魂确实存在的思想,包括一些统治者作为统治、束缚臣民的思想理论。不同的民族分别围绕生命的终结而创造了人类生命终结后“灵魂”的不同去向。如什么可以长生不老?什么可以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如何驾鹤西归升入天堂或步入极乐?甚至还存在有关生命终结后的某些宗教理论等。
鄂伦春族人认为,一个人死后的灵魂是要转世的,这个灵魂要轮回转入新生,变成新生的人或者动植物。认为好人死后仍变为人,次者则变为家畜,恶人则变成蒿子秆上的疙瘩,永远不得再投胎为人。鄂伦春族人的这种对人死后会变成其他物种的信念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寄托的情感在人的生命终结之前会表现得十分强烈。
二、鄂伦春族萨满调的曲调种类及特点
鄂伦春族萨满调是有固定曲调、固定歌词的神歌,是经过鄂伦春人世代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其歌词的内容也主要是以反映本民族对神灵的信奉和精神的寄托为主,主要以即兴舞蹈的表演形式。“萨满调”的曲调基本都是采用五声音阶中的羽调式,常有八度音程的跳跃,节拍也比较自由,有的旋律的行进也与伊玛堪曲调相类似。经常运用的萨满调祭祀歌曲有《葛姓祖神》等,这首曲子的特点是一个乐句仅由二个小节构成,且旋律优美。开始为同音反复,从中音区开始,五声音阶旋律进行,回到主音“1”,给人一种终止的感觉。这种曲调的反复运用,跳动幅度适当,有利于萨满现场即兴演唱[1]。歌词大意为:我是葛姓的主神,在这里拼命地修炼;我像旋风一样地跳神,高兴地和孩子们打闹翻滚;我来喝牛的血,再好好敬我一杯酒;我给你们好好留下动物,就要结束这葛姓的主神;我旋风般地来到人间,非常快乐,主人身子骨硬实,是修炼的结果。此曲歌词的排列符合鄂伦春族语言语法特点。
萨满调音乐的曲调、旋律走向及音域大多都比较狭窄、平稳。旋律大多以五声音阶中主三和弦为主,仅有少数乐曲中有调式、调性的转换。萨满在演唱萨满调时经常即兴加入装饰音,音区相对较高,且声音洪亮、高亢,要求表演者感情充沛、真诚且投入,以此来表现出对宗教信仰的热爱与虔诚,演唱方式为一领众合。
三、鄂伦春族萨满仪式及仪式中的音乐种类
鄂伦春族萨满的跳神仪式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进行:一是为人治病;二是举行祭神仪式;三是教萨满跳神。其中为病人治病必须在傍晚时进行,也就是说太阳必须下山后方可举行,否则就是对鬼神的大不敬,也会失去灵验。跳神仪式之前必须要在门前点上一堆篝火,以示对神灵万物及自然的敬畏。之后人们围着篝火席地而坐等待天完全黑透,此时萨满便穿上神衣,戴上法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走到篝火旁,盘腿坐在“塔绕兰”上,闭上眼睛开始慢慢击鼓邀请诸位大神的到来。这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仪式:有人用点燃的“神开路”围着萨满四周熏一熏,据说这样才能让神灵尽快附体。之后开始击鼓并逐渐加速,萨满开始慢慢抖动全身,随着鼓点的加速身体的抖动也越来越剧烈,双目紧闭嘴角颤抖,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此时表明神灵已附体。此时小萨满拿来一块熊熊然烧的木炭放在萨满脚下,以此来表示为诸神引路。随着萨满鼓声的嘎然而止表示神已正式附体。此时附体的神灵借萨满之口询问:“请我为何事儿而来?”这时“扎列”(二神)回答:"请您来治病!”这时萨满再次边击鼓边吟唱,通过神灵探寻病人冒犯了什么神灵?此时病人要配合着做出瑟瑟发抖的样子,以便让萨满能准确地判断出他冲犯了什么神灵,这时萨满会情绪高亢地随着鼓点的加速狂怒起来,一边击鼓一边吟唱,此时二神扎列也要随着音调随声附和。围坐在篝火旁的人们也要随声不时发出声音来附和萨满。有时为了表现出与作怪的鬼神斗法,必要时萨满还要展现吞针、吃、踩火等法术,整个过程时间有长有短无法确定。随着鄂伦春人与汉族人的不断融合,传统的祭祀活动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老萨满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各种祭祀活动,将本民族的音乐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巧妙地结合在祭祀等仪式中,并贯穿于整个祭祀仪式过程之中。
鄂伦春族萨满的祭神仪式一般2年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也可以1年举行一次,且都在春季举行。参加祭典的大多都是本民族人,就像汉族人们过春节一样情绪热烈,还携带了狩猎得来的平时不舍得吃天鹅、大雁、野鸭等珍奇祭品。每位参加祭典者的位置事先都安排好,不许随便选座位,男女老少都自行分开,全场保持肃静,不许打闹。据鄂伦春族最后的女萨满关扣尼老人详细讲解,描述了1990年孟金福萨满主持的春祭仪式:仪式场地建在黑龙江境内呼玛河畔的沙滩上,事先人们在场地上搭了一个很大的“斜仁柱”被鄂伦春语称之为“土如”(神梯),此神梯为神降临的通道[2]。在场地上竖起两根分别系块红布条和黄布条的杆子,并在两杆之间横绑一根小杆做为神椅用于萨满接神、迎神的位置。孟金福萨满和关扣尼两位萨满带来了珍藏的家传神偶:有阿尼冉祖先神、雷神、风神、太阳神、月亮神及獾神等。之后孟金福萨满先唱了一首内容是祈求神灵保佑人们平安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请神歌,周围的人不时随声附和,歌词的大意是:请求哲格博如坎保佑勇敢的鄂伦春人四季平安康健、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接下来是请神环节开始击鼓,在关扣尼虔诚的祈祷下孟金福的神出现了。关扣尼喝完肉汤后神人同体,孟金福萨满开始做法:一边击鼓一边吟唱并随着鼓点的加快动作也随之变得强烈起来,突然开始飞快地旋转跳跃,其身上的铜铃和铜镜撞击声与击鼓声连成一片,声音之大足以震动整个山谷,此时的人们皆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而变得激动、兴奋起来!随后孟金福萨满回到原地急速地旋转并发出“嘿、嘿”的声音,慢慢地逐渐平息了下来。之后随着二神孟涛佑身上一动不动的表情上说明神灵已离去,最后人们开始分享煮熟的祭品,春祭仪式也就到此结束。通过关扣尼老人生动、形象的描述萨满法事现场,还原了鄂伦春宗教仪式的原型。
鄂伦春族老萨满为了完成萨满教仪式的传承,必须要不断地培养年轻的萨满,所以,老萨满必须时刻物色年轻人通过学习成为新的接班人[3]。对新萨满的培训主要在冬、夏二季进行,冬天选择的场地在“斜仁柱”内举行,夏季则在外面宽阔的场地上举行。学技之前必须要供奉神像、摆放供品,供品也都是天鹅等各种珍禽及珍禽心脏里的血液。第一次授课必须要在夜间举行,首先要学习击鼓,随着逐渐进入状态后由老萨满在前面领跳,新萨满随之。新萨满不仅要学习动作,还要学习老萨满的举止和神态,力求惟妙惟肖!老萨满首先要请自己的主神,之后也要把所有的神灵的名字都虔诚地默念一遍。待诸神到齐后新萨满把融入珍禽血液的酒分别敬给诸神(老萨满代诸神灵喝下去),然后新萨满上场表演:一边跳舞一边讲述着本民族萨满的历史,整个过程要持续到次日清晨方可结束。第二天将由老萨满传授跳神的具体动作,要求新萨满必须认真学习,尽快领悟要领。第三天跳神仪式在白天进行,老萨满要带领新萨满把请到的诸位神灵虔诚、恭敬地一一送走,正式学徒告一段落,2—3天后还要举行两次学跳神的仪式老萨满教学任务才算基本完成了。
四、结语
鄂伦春族人面对着原始、原生态的恶劣生存环境,将音乐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带给人们生存的力量和希望。并期望通过神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获得神赐的能量,使自己同神紧密地联系起来。当代,萨满教对于鄂伦春族人影响的印记也逐渐在淡化,但在其民俗音乐中却依然能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这也成就了鄂伦春族独特的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