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2021-01-16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大众人才

郑 雷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规划》等健康文件的出台根本目的是建设健康中国,是为了全面提高大众身心素质,健康中国的构建需要全民积极参与到健康体育运动中,《规划》中坚持贯彻“健康第一”,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为大众健身传授大众正确的健身方式和方法,普及科学运动知识,深入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使大众形成良好的健身运动习惯,使健身生活化[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承担着普及健身知识,引领大众实施科学有效的健身运动的重要责任,可见,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这对于健康中国的战略实施进程和质量至关重要。大众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体医融合”“非医疗保健”等健康干预手段,从而满足不同人群、不同体质条件、不同环境等多元化的大众健身需求,推动体医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展针对性、科学化、实效性较强的健康促进服务,为改善我国体质健康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2]。综上所述,对高校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求,本文在分析大众健身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基础下,主要从四方面对该专业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为我国大众健身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保障。

一、大众健身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调查显示,我国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人口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慢性疾病现已成为威胁人口健康问题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以此来降低我国医疗成本和社会保障等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医疗手段来恢复和维护身体健康之外,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的最佳途径[3]。全民积极参与健身活动,通过体育锻炼采取系列健康干预手段,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将疾病防范于未然,有效降低社会经济压力,提高大众生活幸福感,因此,大众健身热潮将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大众健身及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保障基础上,除了提供专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社会管理学知识外,还需要提供系统的医疗健康和保健知识等,大众健身的参与群体种类较多,有些人群患有慢性疾病,有些群体属于康复阶段,这就需要社会体育人才能够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实施有效的健康干预手段,从而为大众群体提供体医融合的健身管理服务,确保大众健身实施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还存在不够明确的现象,导致社会体育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界限模糊不清,培养模式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由此可见,首先,高校应确定主要服务对象,明确培养目标,紧跟社会大众健身需求的日益变化,根据大众健身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素质培养,同时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来适时调整课程目标和内容,注重该专业人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对相关专业类型的指向性加以区分,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适应大众健身的多元化需求。其次,在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始终贯彻终身健身教育,注重对该专业学生学习态度、工作动机和精神品质等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体育人才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勇敢坚韧、奉献友爱的精神品质,加强社会体育教育改革力度。再次,不断完善和改革社会体育课程,在结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人才自身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开展和组织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在组织各类健身或体育竞赛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体育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挖掘。最后,高校要积极探索创新性社会体育教学改革,教师根据当前社会市场和大众健身的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建设健康中国计划提供多能一专的应用型人才。

2.改革和完善课程设置

在该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上呈现不均衡发展现象,因此,应根据专业特色和市场动态需求,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充分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因此,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也日趋综合型、复合型,不仅注重对人才的专项技能培养,除了设置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外,还进一步设置了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根据国家标准中高等学校体育的规定和要求,高校体育学专业必须开设7门专业类课程,此外还要设置3门独立的最核心课程,由此可见,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需要开设10门必修课程,此外,要设置专业拓展课程,为学生的拓展能力和自主能力创造充足的发展空间。该专业的培养目的是培养组织和策划体育活动、群众体育指导和咨询、经营与管理等应用型人才,因此,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包含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7门;专业方向类课程主要包含社会体育导论、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市场营销等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主要涉及健身休闲、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等[5],同时为了确保提供更全面、系统、科学的大众健身服务,还应为学生开设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质测量与评价、运动损伤预防、急救与康复等保健类课程;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要提供和创造多方面的实践机会,主要包括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三方面,专业实践主要包含专业见习和实习,社会实践中主要包含入学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等,科研实践主要有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和个性选择适合自身的培养课程,以实现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人才的就业、创业需求增加“能力筹码”,注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德才兼备的“体医复合型”人才[6]。

高校要尤其重视对该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根据现有公共体育资源的建设情况,高校可改革体育资源共享原则,开设校内体育场馆和健身俱乐部,为社区和周边大众提供健身服务,为大众健身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服务,同时也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发挥的舞台,为学生的“模拟见习”建立了初步培养计划。其次,高校在开发校内课堂教学与实践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校外实践教学资源,还可以与校外健身俱乐部、体育竞赛组织单位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训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社会与学校资源的有效衔接,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更全面地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不断增强自我的应用型能力,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要求,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3.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课程内容一定要突出应用性的设计特点,除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外,在运动生理学、运动损伤急救和康复、体质测试和监测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安排中要增强实验和实践的操作环节,要注重对综合性实验和设计类实验的课时安排,充分激励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自身的创造性和探索性,以及解决各类难题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中,针对大众健身的社会需求,注重对“运动心率过程监测”“肌肉力量的测评”“有氧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运动效果生理学评价”“运动疲劳诊断”等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能够将系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验操作过程中,从而为大众健身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健身指导;在运动保健类实验中,要注重设计更多的动手操作环节,例如,“心肺复苏”“损伤处理与包扎技术”“按摩与推拿”等,使学生掌握专业的康复与保健技能[7]。

4.优化教学管理机制

依据社会体育新时代、新产业、新岗位提出的新要求,该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立德育人、完善课程设计、创新教学资源,还需要对专业管理与保障机制加以优化,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效性。

首先,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培养人才的有机组成单位,是保障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现的必需途径。因此,高校应严格依据教育标准和办学理念的要求,突出课程教学知识型、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等相结合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信息化教育特征积极利用“微课”“翻转课堂”“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能力[8]。

其次,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保障机制。在大众健身发展背景下,应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结合社会体育市场的需求,制定评价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和管理机制,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建立由学校、院系和教研室构成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对课程目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和反馈等环节加以管理和监控。例如,对日常教学、考试考核、论文检查、实习评价、科研学习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督,调查和总结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方便对后续相关教学任务、管理机制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修订和改革。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与激励机制,对学生的优异成绩、社会体育活动参与、科研创新成果等进行相应的奖励和鼓励,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最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作用十分关键。因此,应始终贯彻“立足行业、加强实践、注重实效”的建设理念,不断提升社会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质量。学校可建立完善的师资建设制度,积极开展教师职业培训和专业提升制度,采用内培外引、团队培育的形式积极聘请优秀教师,提供进修和实践机会,大大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健全教研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完善教师考评和激励机制,明确教师职责和义务,客观、科学地对教师教学活动加以评估。鼓励教师在基层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专项科研工作,掌握社会体育前沿热点问题,将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相融合,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从而逐步构建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提供多层次、多阶段、全方位的专业培养。

三、结语

近年来,企业健身俱乐部、马拉松、广场舞等大众健身运动形式不断丰富,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发展形势高涨,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随着大众健身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矛盾,这就需要高校和国家部门格外重视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体育氛围,调动大众健身积极参与性,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等起到关键作用。高校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科研理论基础为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因此,具有培养高质量、多层次的社会体育人才优势,通过对相关课程的不断优化和改革,进而为我国社会体育市场提供专业理论扎实兼具运动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全面促进我国健康中国的建设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大众人才
人才云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