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优化措施
2021-01-16高祥玉王富军
高祥玉,王富军
(1.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 福清 350300)
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话语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它作为一种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且不断发展的系统,进入新时代后,开始围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问题进行主题构建。在这之中,既要求其彰显思想力,实现“以理服人”,也要求其彰显感召力,实现“以情感人”。而思政教育话语在现实意义发展维度上,除了面临话语挤压、社会结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还要解决话语思维、形式、内容和具体阐释在思政教育话语中的建设问题。[1]这些新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挑战使思政教育话语在当前社会发展下难以展开,甚至给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带来了威胁。
一、思政教育话语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外在挑战
1.话语多样化给发展空间带来的冲击
第一,后现代主义话语。在历史发展意义方面,后现代主义话语在消解历史主体的同时,也对历史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后现代主义在使用话语时把历史主体当作变量,认为主体是一种建构材料;同时,又认为历史客观性所要求的连续、统一、理性主体和其过程根本不存在。[2]第二,虚无主义话语。虚无主义给话语带来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精神家园的瓦解上,尤其是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下,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日渐多样,导致这类思潮带来的影响变得更为持久和深入。第三,西方话语。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主要通过技术手段与文化产品优势,运用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的方式灌输给社会大众。例如,西方一些国家、机构,甚至个人常使用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或产品研发等形式阐发意识形态话语,很多人就不自觉地被这类话语影响,甚至渐渐沦为西方话语的“代理人”。这类话语是为了在我国推行“西化分化”以及话语霸权,企图在我国甚至在全世界发展更大范围的话语空间。
2.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市场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在生存、经济交往以及发展方面的主要方式。在这一语境影响下,出现了利益主体、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阶层的多元及分化,也渐渐在不自觉中忽视了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建设。虽然党和国家对这一方面已经有所重视,然而受到社会成员话语立场差异性的影响,导致在同一事件中依旧会得到截然相反的定论。在社会转型下,社会结构和形态变革存在的问题给思政教育话语在新时代话语语境下发挥作用带来阻碍,这主要体现在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等;还有人直接将这些问题归咎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认为腐败是社会主义的产物。这种由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不满和不解引发的问题使其对思政教育话语产生很大不满,导致思政教育话语无法在新时代语境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3.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使任何一种主体都有了相应的话语权,这就导致话语失去了基本的权威性,即谁掌握信息与互联网平台上的发声规律,谁才可以掌握话语权。[3]在复杂的发声境遇下,通过“权威消息”“官方消息”进行发声的传统思政教育,怎样与当前为了迎合大众偏好而捏造事实的说话者竞争话语权,是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信息茧房的形成使部分社会成员可以运用“不感兴趣”“不关注”等方式把思政教育话语放在能够接受的话语场域以外,导致其精神家园被解构。受到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影响,个体已经不再对思政教育话语所传达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盲目追随,这使得思政教育话语方式和传播方式受到挑战。
(二)自身问题
1.语境转变和思维滞后的内在冲突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宏大话语语境的改变并非只涉及思政教育话语语境的变迁,还关联着中国整体话语体系的变迁。对于思政教育话语语境而言,其教育活动之中产生的即时性语境会在时代话语的变化之下变化。思政教育活动受社会环境、国家政策、教育对象等现实情境影响,甚至有时候还会因为说话者的差异,使话语发声产生变化。但话语语境的变化并不会使话语思维产生变化,即话语思维并没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也与时代现实未保持一致,甚至在其思维形成与架构方面落后于话语发展需求。[4]若话语思维和语境现实无法统一,话语内容自然就和时代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也会和教育对象的关联脱节。
2.边界模糊导致话语针对性过弱
思政教育话语有其自身发展和建构的规则,同时产生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应该始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成为其信仰者、践行者与传播者。[5]在这里,用“引导”而非“命令”,即不强迫师生成为什么人,而是引导其向上。然而在思政教育学科不断发展下,原本必须清晰的边界问题开始模糊起来,主要体现在教育与德育话语、教育学话语以及政治学话语上,由于边界日渐模糊,话语内容更为庞杂,从而引发了话语泛化。泛化表示无法有效聚焦思政教育和社会成员面临的现实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同时,过多接近其他学科,导致其学科地位和特殊性难以彰显。
3.形式化概念嫁接导致内容独特性消失
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资源已经无法完全掌握在思政教育者手里。在学科范畴中,话语形式独特性消失。在教研话语中,还存在着大量对哲学以及教育学话语的生搬硬套现象。例如:对于“自觉”“自在”等哲学概念的使用以及对“社会性”“现代性”概念的滥用等。在这之中说话者并未对其进行理性阐释,而是直接将其传达给听话者,既导致了误读和误解,还使目前的话语形式无法解释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在政治方面,经常和纯粹的政治话语混同。在交往方面,经常产生“失语”“失声”等情况。这些都是因为目前话语形式基本是其他话语形式嫁接过来的,独特性彰显不足。
4.缺乏张力降低了话语阐释的思想活力
受到思政教育话语阐释思想活力的影响,该话语本身必须具备内在张力。然而新时代下,其话语间张力却存在明显不足,除了体现在不同话语样态之间的滞后性上,还体现在内部结构的契合度方面。在样态中,话语发展存在样态间直接脱节的问题,一是学术话语发展落后于政治与宣传话语,二是政治、学术、宣传以及教学等话语从现实来看是一套体系,即不论是教学话语还是学术话语,都选择和政治话语类似的语言去建构和阐述。[6]这就使得学术话语本身缺乏理论思维及生活实践,同时思政教育话语形态出现了同质性。思政教育话语不同样态之间张力的缺乏,还体现在话语结构内部构成逻辑上,尤其是新时代下话语场域中的思政教育话语结构在维度构成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影响了思政教育意义的实现。
二、思政教育话语发展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思想引领力
1.强化内容理论的彻底性
第一,强化话语内容理论阐释力。思政教育说话者需要从整体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视作一种超学科与整体性的存在,同时探寻其与中国社会革命建设的关联性和继承性,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的前提下,赋予更多时代内涵,成为能够让所有人理解的话语体系。第二,强化话语内容理论批判力。一方面实现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实现异质话语批判。同时还需要跟随网络发展趋势,在网络上开展针对性的话语批判。第三,强化话语内容理论创新力。在创新过程中除了要针对其发展现实样态更新理论,还要把理论更新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2.建立样态的动态平衡
一是要达到大众化的现实转化。思政话语内容的政治宣传绝不能只针对字面意思,也不能是单纯话语的转述及传达。[7]例如,对于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念的宣传不能仅停留在“24个字”上,需要和广大群众的发展实际相联系,在宣传中运用大众常用的话语体系。二是要达到生动性的现实转化。思政教育的绝大部分受教育者都是高校学生,为达到教育效果,在说话时要保证基本的幽默性,也要保证政治宣传话语与学术话语表达及转述的生动性。[8]三是要彰显理论的深刻性和彻底性。即在建立学术话语时,除了要减少直接应用其他学科话语体系的频率,构建自己的话语基础,还要能够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学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3.提高话语方式的科学性
首先,确保与话语内容与接收对象的统一性。思政教育话语在描述及阐述时,除了要解决大众的基本需求,还要积极使用数据与实证发声,批判其他社会思潮,使其话语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与要求。其次,确保话语灌输和交往实现有效融合。既要注重基本的灌输意义,加强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及知识传授,又要注重基本的交往意义,尤其是要将眼光放在信息技术发展和时代变革的现实要求上,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良好沟通。[9]最后,在技术变革意义上实施可视化与可感化表达。即顺应技术革命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运用大众习惯运用的载体,通过他们可以接受且可以实现有效交流的话语方式阐述思政教育内容。此外,还可以重点搭建可视化与可感化平台,使话语能够可触、可感,甚至实现和教育者的直接沟通。
(二)加强价值凝聚力
1.提升现实指向性
最初的思政教育,其本质属性指向社会现实发展变化以及大众现实诉求。例如,在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下,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在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发展也需要始终围绕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直面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困境,关注大众生产生活中的需求与困惑,提升本身的现实指向性。这要求思政教育者在构建话语时充分关注大众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建立生活化话语
一方面,加大思政教育话语和大众生活话语的关联性。可以从大众日常生活入手,挖掘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现实话语,提炼和分类那些可以实现社会成员自我建构的大众话语,并把思政教育话语融入到大众生活中。此外,话语内容的彻底性及自身的科学性也要在话语表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建立现实性与多样化的思政教育话语方式,也就是建立思政教育网络话语与社会大众现实生活紧密贴合,积极使用大众话语,使社会成员真正感受到思政教育话语的亲近感。
3.发挥话语载体合力
第一,从单一载体过渡至多元化载体。在全媒体时代思政教育要想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就需要把已经转化的话语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话语载体呈现出来。例如,移动互联网市场逐年增长,其中短视频行业增速已经跃居第一位。[10]对此,思政教育也可以打造官方抖音品牌,使短视频能够成为话语传播的关键渠道及主要阵地。事实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以及各大高校都已开始重视短视频在大众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并发布了大量正能量视频,使思政教育话语的影响力得以有效扩大。第二,从统一传播过渡至精准传播。新时代,需要实现话语精准投送与话语再编码,同时根据大众的接受规律强化话语及载体的契合度,把握热点问题和事件等关键节点,设置相应的话语议题。
(三)提高文化感染力
1.强化文化底蕴
第一,强化话语主体在话语作用维度上的顶层设计。首先,在国家层面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其次,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和传承的使命感;最后,在学校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润物细无声式教育。第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话语之中。一方面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言说者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强化,使教育对象能够充分感知传统文化。[11]第三,将革命文化融入话语之中。除了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革命文化,还要创新话语载体,强化大众的认知程度。
2.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一是要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在思政教育话语之中强化幸福感。二是要转化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但要促进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渐渐成长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话语,还要使其在新时代得到更多创新发展。三是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新时代中获得创新发展。要深入凝结其特色文化之中涵盖的价值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创新,使其展现出更多新时代特色。同时,还需形成具有吸引力与先进性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输出。
3.占据人道主义的制高点
进入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除了要在内容上代表大众利益,还要在表达维度上站在文明制高点上。因此,思政教育话语必须要将新时代下大众发展的现实需求予以观照,不但要在思维上注重社会发展需求,还要在内容上对各个国家的现状予以观照;不但要体现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还要体现未来的发展路向。[12]同时,注重话语方式的针对性,并将话语载体使用范围拓宽,真正做到顺势发展、因势创新,通过与各国困境以及国策相互贴合的方式,运用广告、电视、电影等媒介,让全世界对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产生深切感知。
三、结语
话语是思想的主要表征,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通过话语实施。因此,思政教育话语在新时代下怎样掌握话语权是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在关注社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思政教育话语发展基本规律和现实样态之下,对话语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从而为掌握新时代思政教育话语权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