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与树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操守的践行

2021-01-16黄蓉生蒋朝林

关键词:立德马克思主义育人

黄蓉生,蒋朝林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2、10页。思政课教师是指承担高等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职责的专兼职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政课摆在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教师的职业操守,指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要广”“思维要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要”的职业素养。“六要”的职业要求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职业定位,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素养要求

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是践行立德树人职业操守的基本底线。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治学理念构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的基本向度。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永葆深厚的政治修养和情怀,具有思维新、视野广的业务素养,拥有自律严、人格正的治学理念和师德要求。

(一)在思想上永葆深厚的政治情怀

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传道授业的情怀,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培根铸魂中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诚然,“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时代之问,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回应的最基本育人目标。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强和情怀深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这也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立德树人职业操守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2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政治强为第一要求,坚定远大的共同理想和政治信仰,严格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强化自身的政治担当,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

在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在面对质疑、干扰、诱惑时要具有思想不滑坡、信仰不改变、信心不动摇的强大定力,拥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信心的执着坚守,具有从政治上看问题的能力素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明辨是非,为学生指明人生的前进方向。同时,积极抵制错误思潮,消除腐朽思想的影响,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厚植家国情怀,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明确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爱熔铸于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之中,即坚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育人的情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永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情怀和思想素养。

(二)在业务上具备思维新视野广的育人技能

思路决定出路,视野决定高度。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期,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代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创新性思维,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启迪学生智慧,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学生辩证思考和分析问题。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法辨真伪、抓关键、找重点,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编入教材、融入课堂、武装学生头脑,使学生掌握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思维方法,提升学生把握当今世界和认识当代中国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同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视野广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若“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页。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培养知识丰富、胸怀天地的青年人才,必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胜任时代挑战,能够担当人类共同命运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站稳讲台、传播真理、明晰道理。具体而言,在思政课教学中课程设置的“配方”要先进、“工艺”要精湛、“包装”要时尚,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同时,要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加强大学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纵横比较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在师德上恪守自律严和人格正的治学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5)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25页。师德是教师素养的第一标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自律严和人格正相结合的治学标准和理念。这是因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页。。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严守课堂纪律,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定立德树人的政治方向。其次,严格生活纪律,确保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言行一致,严格师德师风规范,遵守科研道德学术纪律。其三,严格政治纪律,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严格政治规矩,积极宣传党的决策理论、响应党的号召、执行党的政策要求,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

另外,还要坚持以人格正作为立德树人的要求。人格是德行修养的集中展示,也是师德素养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4页。教师要以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向“道”为“学”。坚定政治人格,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对党忠诚老实,不弄虚作假。做纪律上的规矩人,自觉遵规守纪,不欺瞒隐藏。做生活中的正派人,坦坦荡荡,实现榜样育人。用优秀道德修养激励学生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人格,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用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学生,用豁达的情绪鼓励学生客观面对学习压力和困难。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功能定位

职业道德是人类在社会化进程中最基本的个体职业标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研究的职责,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建好“马学科”的主力、协同育人的骨干,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具有独特的职业功能。

(一)思政课教师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组织实施者是讲好思政课的基础。

其一,筑牢“立德”根基的关键。立德树人——“德”是根本,理论正确才能保证政治坚定和行动自觉。高校思政课在强化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起到理论奠基作用。一方面,夯实大学生德之根基。使他们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德行”高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14页。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教师要厚植爱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使命。

其二,提升“树人”质量的基础。高校思政课育人质量的提升要结合理论发展、时代情况和学生特点,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推进。开展思政课教学,要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同时,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互动交流式、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互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另外,要结合现代化网络媒体技术,推动教学方法创新,打造形式多样的智慧化功能课堂,促使思政课教学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增强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思政课教师是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力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指导地位,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提供学理支撑。因此,建好“马学科”,就要深入凝练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发展方向、强化学科理论研究、加强学科队伍的培养。

其一,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属性和特质的基本指向,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壮大都必须以明确的学科边界和发展方向为前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要在提质增效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处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前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的骨干力量。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归属及专业研究方向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始终服务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关键。

其二,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主力。学科研究是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和动力。思政课教师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骨干,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实现二者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活的灵魂,随时代发展不断前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过程中,必须尽快实现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反观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研究实践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优化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原理、概念、规律等基本范畴体系。因此,要继续加强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支撑。

其三,加强学科人才培养的主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一流的学科源于一流的学科队伍,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培养的主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任务的落实,这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地位。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已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各层次结合的立体化人才队伍培养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数量不断增长,老中青教师结构比例更趋合理,培养造就了一批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了大批热爱教育、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一线专业化教师,成为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力军。

(三)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协同育人的骨干力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全过程育人的长效协同机制。

其一,协同“全员育人”。“全员育人”即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构建由高校思政课教师为主导,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全主体协同育人格局。“全员育人”在落实高校全体教职工育人职责、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职责的特殊性及育人的专业性决定其“全员育人”的骨干角色定位。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和党的政策理论学习者,能够在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具体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及时准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同步、与党的要求同行,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其二,协同“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生成长发展各阶段及教育培养全过程,形成一体化整体性的育人格局,凸显对受教育者整体性的尊重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遵循。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体化育人的骨干,在一体化育人中发挥着支撑作用。一体化育人是依据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特点及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统筹一体化协同合作的全过程育人格局。一体化育人任务的落实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具体执行,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特殊阶段,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全过程育人”要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全程,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等形成合力协同的育人格局。

其三,协同“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挖掘高校育人资源,发挥各种有效载体的育人功能,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保障,构建立体化全要素育人的整体格局。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化发展对学生的影响也无处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也不可能仅仅是教师的独角戏。必须借助各种资源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功能,构建家校互补、社会互动协同的育人格局。同时,利用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优势互补的合力育人格局,形成各方齐抓共管的育人环境。另外,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生各种社会实践、学生管理服务等载体融入育人过程之中,建构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以巩固教育教学效果。协同利用各种育人场域的骨干力量,完善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外部环境。综合利用不同场域,构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效果。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保障策略

要充分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操守践行的平台,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师使命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充分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调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要不断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搭建科学的管理流程,畅通教师发展的通道,全方位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环境。高校各级党委和管理部门要营造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氛围,真诚关心和帮助教师,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平台。有效打造互帮互助、集体协作、共同奋斗、和谐融洽的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团队。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调动思政课教师积极性的良性生态。在强化思政课教师管理上,要建立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定方式,科学设定思政课教师各级岗位数量及结构比例,适当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岗位数额,出台多样化的晋升评审方案,合理设置思政课教师岗位任职条件,针对有突出实绩或贡献的思政课教师岗位聘任可以突破常规,优先定级评聘等,明确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同时,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坚定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服务方向。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思政课教师教育的初心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教师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思政课教师面对教育职责,战胜挫折困难的精神。不断发挥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榜样作用,以学校推荐、优秀教师评选等方式树立思政课教师的先进典型,通过专项规划重点培养优秀典型教师,公开表彰他们的优秀事迹,号召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做好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增强立德树人主动性。

另外,创造性是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作用发展的基本保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具体以教师自身创造性素养的提升为主,深化专业理论学习,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悟透党的教育政策。在深化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中,提升思政课教师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知识驾驭转化、教学改革管理、教学科研创新等专业能力。当然,思政课教师也要尽可能地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在深入网络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创新中,增强教育教学的创造性。利用微信、腾讯会议、钉钉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实现传统课堂与线上课堂的有机融合,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创造性。

(二)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职业操守的践行,需要瞄准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思政课是传播真理弘扬价值的课程,思想性是本质属性。教师要深化教学内容研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党和国家意志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立场坚定地反对腐朽文化、错误思想和西方价值观念对学生的渗透影响,深化思政课教学对错误思想的揭露和批判,与错误思潮斗争的本领。增强在思政课教学中做到授业与传道的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通过知识教学更好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学生深化对科学真理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要增加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理论的领悟力,具体而言,思政课教师要深研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用学术讲政治,深化讲政治的学理支撑。以理论感召学生和说服学生,回应学生的理论困惑,激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感知和认同。当然,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并不意味着单向的理论灌输,而是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统一中深化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协调统一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大学生思想需要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另外,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开展思政课教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遵循学生思想的发展规律,把握处于“拔节孕穗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防止思政课教学的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有机结合。充分观照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回应学生对时代热议事件的关切,解答学生思想中的疑惑。总之,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灌输性与启发性教学、显性与隐性教学结合起来,借助现代网络科技的多种载体,增强教学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获得感、幸福感是践行立德树人职业操守的内在基础。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29页。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职责,提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民赋能使命感,在践行职业操守中立德树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要求思政课教师加强学习修养,坚定“四个自信”,积极肩负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任务,主动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坚守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而获得感是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思政课教师客观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发挥主动性的重要环节。提高思政课教师获得感,要从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出发,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实际学习工作生活需要,保障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为教师成长发展成功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同时,各级党委及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肯定高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育人使命,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措施给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奉献付出以鼓励、表彰和肯定,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幸福感,以宣传教育引导社会各界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英国教育家霍尔摩斯指出:“幸福感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主观感受,它要求身心之间的和谐,意味着生活中各个维度所具有的平衡感和舒适感。”(10)霍尔摩斯:《教师的幸福感: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闫慧敏,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2页。提高思政课教师幸福感,需要持续深化教师的理论学习教育、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在努力奉献中获得幸福感。总体来看,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全方位提升高校教师的使命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立德马克思主义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