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演变特征研究
2021-01-16张小田
张小田,刘 伟,刘 如
(1.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合肥 231603;2.湖南城市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武术是历经数千年演变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再创造。几千年来,武术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自我的调整与革新。由最初的徒手搏斗到后来的使用武器;由地面上常用的短兵器到马背上常用的长兵器;由一招一式的技巧到成套动作的形成;由少数的武术流派到众多的武术拳种。通过对武术演变特征的研究,把握其发展演变的特点,有利于看清武术发展的趋势,有助于寻找传统武术现代化转型的方向。
1 武术演变的细分特征
1.1 武术器械:材质逐步精良,形制逐渐多样
武术器械的发展应该从新石器时代谈起。原始社会时期出现的石刀、石戈、石矛等均是最原始的武术器械,“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已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抑且各种兵器均有”[1]。这一时期的武术器械同时具有兵器和生活用具的特质。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铜器,青铜剑、青铜矛等武器逐渐运用到军事战争当中,与石器相比大大提升了杀伤力,这一时期武术器械的主要属性为兵器属性。而真正使武术器械的发展得到质的飞跃的是铁器被应用于武术器械的锻造,这使得武术器械的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火器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之前,战争中所使用的兵器主要是长兵器,一方面长兵器质量更大,杀伤力更强;另一方面,长兵器可以放长击远,有利于马背上的战争。长兵器的形式较少,封建社会之前主要有戈、矛、戟、殳等,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汉代的长兵器主要以矛、戟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入白刃、取大戟”的棍术,隋唐五代的长兵器主要以枪和陌刀为主,宋代之后,兵器形制渐多。短兵器一般是作为长兵器的辅助兵器,出现较早的是剑,考古出土的剑最早是西周的,刀起源于何时暂时尚不可知,“但刀作为军队中的正式装备,起源于汉代则是无疑的”[2]。宋代以后,各类兵器繁荣发展,“十八般兵器”即出于南宋时期的《翠微北征录》。除了长兵器、短兵器之外,还有各种暗器及流星锤、三节棍、九节鞭等软兵器。此外,弓箭和弩在奴隶社会既已出现,作为远射兵器始终被整个冷兵器时代所重视。
然而随着火器的出现并被军事战争广泛运用,武术器械逐渐退出了军事战争的舞台。民国时期,随着“土洋体育之争”以及“武术科学化”等运动的开展,武术开始向体育化发展。1952 年全国体总二届代表大会上荣高棠提议设置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负责对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掘的和整理工作,武术基本被定性为一项体育运动。1953 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和竞赛大会。由于武术套路竞赛表演和审美的需求,武术器械在重量、长度和形制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朝着有利于武术练习和表演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武术花式技巧的发展。如今“武术竞赛的要求使得武术向竞技运动靠拢,追求‘高、难、新、美’,使得花法化更加严重”[3]。武术器械成为一种展现武术艺术的工具,形制多样且朝轻巧利于表演方向发展。
1.2 武术服装:从时代便装到特定文化样式
战场上军士所穿着的盔甲并不属于我们所说武术服装的概念,近代兵器史研究学者周纬认为“甲胄铠盾”都属于防御性武器[1]。“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进行的军事改革,与我们今日所说的武术服装没有太大关系,也不能因为今日之武术服装的灯笼裤是在汉服的基础上改制而来就认为汉代已有武术服装,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原始先民用石矛击退了野兽就简单地说他们会武术一样。从一些武术题材的壁画以及诸如《绩效新书》等古代武术书籍的插图来看,古代人们练习武术并没有一种特定的服装,穿着的基本都是生活中的便装。在古代文献中,也未曾有“武术服装”的记载。因此,武术服装是近现代才逐渐凸显的概念。
近代鸦片战争打破国门,新文化运动对民主和科学的提倡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文化的入侵,1932 年开始出现了一场“土洋体育之争”,武术作为一种提振民族士气的手段被提升到了与国歌、国徽、国旗等齐名的地位,更名为国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立了各种武术团体。精武体育会是当时著名的武术组织,民国以后,精武体育会进一步壮大,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他们先后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定型了精武会的会旗、会徽和服式”[4]。其中定型的服装样式是精武体育会师生在清朝的马褂和传统汉服的基础上制作的“上身是一种对衣襟的褂子,下身是相对宽松的灯笼裤”样式的服装,这一服装凸显了精武体育会这一习武团体的特征,是区别于一般服装的专门服装[5]。这种服装虽然在当时没有引起武术届的关注,但是却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规定武术服装样式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武术项目的兴起带动了武术服装的全面发展,除了规则上对几个较完善项目的服装要求以外,其他项目的服装要求基本上是根据马褂、旗袍的样式改变”[6]。改革开放以后,武术得到了更快地发展,1984 年的《武术竞赛规则》对武术服装做出了要求,1996 年的《武术竞赛规则》则对武术服装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对襟小褂,中式立领,七对中式直绊……灯笼袖……灯笼裤,松紧腰……软腰巾(太极拳、太极剑不配软腰巾)”[7]。至此,武术服装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服装,成为一种特定的武术符号与文化样式。
1.3 武术功能:从杀敌、护镖、卖艺到健身、审美、文化传承
原始社会武术功能主要是搏杀,包括狩猎中人与动物的搏杀以及战争中人与人的搏杀。整个冷兵器时代,武术虽然也有一些艺术化的例子,但是武术最核心的功能仍然是战场上杀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到了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商品流通的需求与社会的不安定为镖局护镖行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至此武术在搏杀功能下演化出了一个新的功能即押镖护镖,武术的这一功能又随着近代物流与交通的发达而衰落。民间通过武术表演获取生活收入的行为称为“打把势卖艺”,这一现象唐宋既已出现,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打把势卖艺”真正成为大部分社会底层武术练习者维持生计的手段,也成了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
虽然武术的健身功能早就被人们所认可,如少林寺僧人早就认为练习武术可以“勤掼肢体”,以道家阴阳变化为哲学基础的太极拳也早就提到了其健身养生的功能,但是民国时期武术的健身功能才真正被重视起来。因为在与西方人进行对比的过程中,社会精英们得出了“百不如人”的结论,并把问题的根源指向了中华民众“身体不如人”,“也就有了以体操(体育)作为手术刀对国民身体的改造,有了他们对武术的联想,以及以国术表征为主线的武术现代化”[8]。可见,尚武强国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强身健体、提高国民体质。如今,健身功能已经是武术的主要功能之一。
除了健身,审美与文化传承也是当今武术的主要功能。武术的审美价值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武舞”,如今各种武术表演更是把武术的审美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近些年春晚都有武术类节目,给人们带来了十分震撼的审美感受,“武术‘别样之美’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使武术从少数人自娱自乐的精英文化转向了以视觉文化为载体的全球共享文化”[9]。同时,武术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武术的学习,可以了解中国哲学、中国历史典故等,武术像京剧和书法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因此,武术不仅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
1.4 武术传承方式:由师徒制为主到师生制为主
师徒制传承是长期以来我国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时至今日也依然存在。卞人杰在《国技概论》中说:“凡百学艺,莫不有师,况乎技击之学。疾徐闪展之度,非亲拟不能悉;开合封闭之妙,无启示不为功。苟无师承,宁窥其要耶”[10]。师徒制传承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沉淀,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师傅对徒弟的考察与选择、拜师的过程、学艺的过程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在师徒制的基础之上又形成了武术的门户制度。
晚清民国时期,武术逐渐被体育化。如马良所创编的被称为“马氏体操”的“中华新武术”即为武术体育化最初的探索,后来“土洋体育之争”进一步推动了武术向体育的转化。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平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人的提案《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之后武术正式进入学校,成为一门体育学科[11]。同时,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门户制度对武术发展的阻碍,提出武术应该兼练百家,这也是对武术师生制或者武术师友制传承的一种促进。至此,武术由师徒制传承为主转变为师生制传承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的武术传承也有师生制,如早在西周,射艺就在贵族的学校当中开设。当今的武术传承也有师徒制,如我国许多著名拳种的发源地都保留着浓厚的武术师徒制传承文化,散落在各个城市的传统武术家也有许多依然沿袭师徒制传承武术。
1.5 武术发展动力:由人民生活的需求到国家推动再到人民生活的需求
社会需要是武术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混乱的年代,针对很多生活中的矛盾,更便捷的办法一般都是采取武力解决,而不是靠讲道理。古今中外,很多这样的例子,“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强权即真理”等都说明了武力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产生了对武力的向往,进一步推动冷兵器时代武术的发展。
国家的需要与推动则是武术发展的又一巨大动力。汉代由于外族的侵扰,国家对军事武备十分重视。明代北方瓦剌的寇边南伐以及后来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使得国家对武术也十分重视,伴随着明代武术发展的逐渐成熟,出现了戚继光、俞大猷、何良臣等著名的武术家、军事家,社会尚武之风日盛。民国时期,政府欲以武术提振民族士气,大力提倡武术,使得19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武术发展繁盛。除此之外,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始至公元1901年断断续续的武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对武术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武术发展的动力逐渐又变成以人民的需要为主。与古代不同的是,人民不再是需要以武力来解决社会当中的矛盾,而是需要以武术来达到强身健体、艺术审美、传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当今不管是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的发展,如果遵循历史规律,以社会的需要为发展导向,必将会迎来武术发展的春天。
1.6 武术传播途径:由面授、书籍传播到多元传播方式
从古至今,武术传播的途径是逐渐变多的。最初,武术的传播主要在师徒之间,由师傅口传身授,把武术技艺传给徒弟。后来,书籍的出现,拓宽了武术传播的途径,民间传出了一些武术的“秘籍”,但是由于古代习武之人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通过书籍记录传播出去的武术并不多,直到明清时期武术书籍才逐渐增多,至民国时期,武术书籍的出版有了一次高潮[12]。
如今,随着网络、视频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武术传播的途径进一步拓宽。除了面授、书籍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以外,武术视频录像、武术动画等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传播途径快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武术传播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1.7 武术表现形式:由实战到套路再到多元并举
最初,武术的表现形式就是搏杀,这也一直都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的武舞是否属于武术的范畴应该还需要讨论,但是在今天的大武术观下,武舞应该是属于武术的。所以武舞也是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武舞也应该是武术套路发生发展的基础[13]。武术套路的出现是武术技法不断增多繁荣的结果,武术技巧多起来以后,练习起来比较麻烦,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练习,用武术套路把很多单个的武术技巧连接起来练习就不会出现遗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武术事业快速发展,武术的表现形式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有传统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套路组成的武术套路表现形式、有在传统武术实战技法基础上结合科学训练方法演化而来的现代武术散打,另外还有太极推手、武术功法、武术特技等多种武术表现形式。也有学者把当代武术主流体系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单式、套路和攻防格斗,认为单式主要是一些辅助性练习,套路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和集体表演,攻防格斗包括散打、太极推手和短兵[14]。但不管武术呈现出多少种表现形式,实战技击始终是各种表现形式所要表现的武术最本质特征。
2 武术演变的宏观特征
2.1 从简单到复杂
武术在表现形式、哲学思想、武术器械等方面都呈现出从无到有、由简及繁、由寡及多的特点,这也是许多事物发展的共同特征。早期单独分开的武术动作是一招一式的,是人们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的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随着总结的单一动作越来越多,以及武舞的发展,人们开始对这些动作进行分类或者是把这些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武术套路的雏形。后来,随着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武术套路逐渐成熟,武术门派增多,各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绝技和套路,这样一来武术套路也就越来越多。
在武术套路增多以后,武术开始往更深层次发展,我国的哲学思想与武术的融合越来越明显,出现许多哲拳[15]。如太极拳以太极阴阳变化哲理为基础,形意拳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理念为基础,八卦掌以乾、坤、震、巽、艮、兑、坎、离的八卦思想作为哲学基础,八种掌法对应八个卦位。以这些拳种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术发展由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细。
2.2 从封闭到开放
武术发展演变的另一个宏观特征是从封闭到开放。武术是一种技巧,在古代的武术实战过程中,武术技巧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攻击时往往需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才更容易获胜,所以武术的练习往往是秘密进行的,很多武术家选择深夜之时或者无人之处才练功,怕自己的绝技被人看见偷学而去。近代,在一个大的门派当中,师傅为了生计,往往会招收许多徒弟,徒弟一般都是先练基本功,在打基础的同时,便于师傅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在考察满意的极少数徒弟当中,师傅才会传授其本门绝技,也就是某个具体的、实用的实战技巧,而这种技巧一般人是学不到的。
晚清民国时期,武术家们逐渐认识到了门户制度的诸多弊端,很多人提倡摒弃门户制度,广学各家武术。这种革除门户的倡议在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之后达到高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武术家开始了破除门户的实践。如杨澄甫是清末民国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其徒弟众多,教学过程中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所以徒弟当中成名的武术家也特别多。精武体育会宣传“拳术天下公有”的思想,张之江、田镇峰等也都是极力反对武术门户之人,在武术传播过程中践行着以开放姿态传播武术的精神[16]。
我们从武侠小说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即众人争抢一本武功秘籍,这样的秘籍往往记载着某种武术的核心技巧。称之为秘籍以及众人争抢这样的特点也说明这种武术技巧是秘密不公开的。由于这种神秘性,导致许多武术人物被神话,许多武术功能被夸大,许多民众甚至用迷信的态度去看待武术。
随着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运动的推进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少再有人觉得武术很神秘了,学校武术教育、视频武术教学等早已把武术技巧公开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隔空打物是假的,轻功水上漂也是假的。人们开始理性地认识武术,科学地看待武术,也积极地推广真实的武术,促进武术健康发展。
3 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武术也发生了重大的演变。这种发展演变也是武术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的过程。武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渗透着厚重的中国文化,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如今,武术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武术的健康发展关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关乎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信心的提高。未来,随着科学研究朝着多学科多视角的方向发展,武术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武术将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武术形式和武术功能,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只有在时代需求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才能使武术发展永葆青春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