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语文要素深度落实的应然原则
2021-01-16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丰望乡陈马小学崔晓强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丰望乡陈马小学 崔晓强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可感的情境,否则将落入机械训练的窠臼。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的落实也是相同的道理。所谓语文要素,就是指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其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语文要素分布于教材的每个单元、课文当中,使得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抓手。研究表明,只有将情境融入课堂,语文要素的训练与落实才能走出机械讲解和灌输的误区,教师要在情境的化学作用下将语文要素联结起来、整合起来、构建起来、运用起来,从而将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位。
一、前后联结,在积极体验中落实语文要素
很多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常常是以“扑”的形式直奔语文要素,解释概念,寻找典型语句,总结落实方法,最后实践运用。这种以讲解与训练为主的模式,其实还是停留在表层,完全将语文要素所裹挟的能力价值置于不顾。语文能力从感知到运用,需要经历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之间的联结,这就需要以积极而具体的情境作为辅助。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性语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细加考量不难发现,这一要素包含三个维度:1.认识什么是关键句和课文的思想感情;2.懂得怎样抓住关键句,体会关键性词语所表达的情感;3.能够将掌握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的课文中。鉴于此,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联结性的方法,设置三个板块的教学:
板块之一:找出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初步体会文本中的思想感情。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辨析课文中的语句,哪些是单纯描写景色的,哪些是表达内在感受的,然后通过音乐的播放,创设可感的画面,鼓励学生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和交流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板块之二:品析文本中的典型词句,深入感受文本的内在情感。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全文的关键性语句,借助于文本语言所描绘出来的情境,尝试给课文中所描写的不同景色配图,并给每幅图取名字,相机把握文本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屋前瓜架”“屋后竹笋”“成群鸡鸭”等语言的语句,在想象中进行品读,深入感受文本的内在价值。
板块三:相机归纳提炼方法,积极迁移运用。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忆自己所经历的学习过程,总结提炼出相应的方法,然后将所运用的方法,迁移运用到课文中“门前晚餐”“月夜虫鸣”的画面之中,运用自己习得的能力感受乡村的宁静与优美。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文本的语言和资源,让学生经历了从了解到理解,然后再相机运用的过程,一步步用联结的方式走来,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浸润在迁移性的方法上,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语言要素的内涵以及所包含的语文能力,避免了语文要素纯粹地讲述与灌输。
二、多维整合,在资源融通中落实语文要素
文本的信息是丰富的,更是多元的,但文本内容所传递出来的情境则是相对固定的。教师需要以情境为载体,积极鼓励学生借助情境驱动内在的整合,从而达到内化要素的目的,避免语文要素完全走向纯粹机械训练的尴尬。
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观察事物的变化,将实验过程写清楚”,如果我们依照固有的思路逐篇展开教学,虽然能够针对每课特点实现一课一得,但在阅读感知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被动的状态。教师基于单元视角,设置了“邂逅神奇”的主题情境,将整个单元的学习置于四个关键性情境之中:
情境之一:遇见神奇。基于单元课文的描写对象和内容,引导学生着眼于单元中《花钟》《蜜蜂》《小虾》这三篇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相机从“变化特点”“观察方法”“描写方法”三个角度提炼信息,从而反思:作者为什么能够将三个事物的特点写得如此清晰,从语言文字中还原,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
情境之二:关注神奇。以文本《蜜蜂》为载体,与学生在协商中确定观察的基本原则,即观察目的、观察准备、观察步骤、观察方法、观察结论、内心感受和自主性发现等,引导学生从上述维度积极探寻,法布尔是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又是怎样运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实验过程的。
情境之三:创设神奇。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课间,与自己的小伙伴进行一次动手实验,一边操作,一边观察,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写清楚每一步骤的变化,最终得出实验结果,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性体验。
情境之四:还原神奇。在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统整下,这个单元的教学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操作实验,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最终落实,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法,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内在感受和最终的神奇发现,付诸于笔端,然后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评价,看看谁将实验过程和神奇之处展现了出来。
由此所架构出来的神奇特点将单元的素材、生活的体验进行了统整,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任务、目标、情境以及学习活动构建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要素的统整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意义构建,在深度加工中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策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为此编者选编了《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不同类型的三篇课文。其中,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故宫博物院》一文时,一位教师紧扣四个材料的不同特点,依托于课前导读,明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看似给予了方法的支撑,但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之下完成的,缺乏整体性地感知与提炼,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而毫无任何的构建价值。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构建。”如果学生无法围绕着任务,与文本、与同伴、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效的活动,而完全是由教师设定任务,他们对于文本的感知往往只能把握文本的零散信息,其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鉴于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先对之前学习的方法进行梳理和回顾,再相机播放视频《游故宫》,同时出示与故宫相关的宣传单《游榕城三坊七巷》,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这一宣传文本的作用与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故宫平面图,引导学生在观察对照中明确故宫的方向位置,了解故宫的整体结构以及相关建筑的具体位置。在经历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一起总结,最终形成基本的方法:首先,进行文本的整体速读,结合图表和印证的方法,把握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其次,运用这样的方法,借助于第一则材料,为家人创作一份游玩故宫宣传单,在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宣传单的主题,比如围绕故宫的建筑特点、景点人文、宫廷生活等不同的维度展开;再次,通过阅读材料三,拓展相关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鼓励学生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修改和完善宣传单,再进行集中展示交流,在班级中评选出十佳作品。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宣传单,不是生硬机械地呈现给学生,而是基于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引发的真实体验。从文本中故宫结构图到学生自主创作宣传单,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方法都经历了体系化的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累积,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整合运用知识,思维的发展不断朝着质变的方向迈进。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要素是使用统编版教材的基石,更是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生长的重要依托,但我们绝不能陷入机械化、生硬化的层面中,更需要积极落实联结、整合、构建的思维理念,综合性地搭建实践平台,从而在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