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茶日”的内涵及其传播路径研究*

2021-01-16费丽丽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茶文化茶叶世界

张 剑,应 烨,费丽丽

(1.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2.湖州师范学院 a.艺术学院; b.财务处, 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华民族有悠远的饮茶生活史和茶俗雅韵,东方茶香早已浸染华夏民族的灵魂和血液。“新大陆”的发现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茶叶随之散布世界各地。就东方文化圈而言,茶叶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播撒文明的种子。站在更为广阔的全球范围来看,茶叶影响着全世界,随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海陆要道,成为与咖啡、可可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见证了各种文化与文明的并行不悖。2019年6月29日,在罗马闭幕的第41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茶日”的提案。这项提案由中国提出、推进,并且得到了全球茶行业从业者的支持。2019年11月27日,联合国大会宣布设立“国际茶日”,时间为每年5月21日,用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是以中国为主的产茶国家首次成功推动设立的农业领域国际性节日。“国际茶日”的设定,再次将东方茶文化与世界紧密相连。

一、从无到有:“国际茶日”设定的缘起

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柴米油盐酱醋茶”处于同等地位[1]473,代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部分中国人都认可“盖人家每日不可或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1)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清学津讨原本,第96页。。但如若爬梳史料,就会发现,中国人从未将“柴米油盐酱醋茶”与特定的日子相联系。这或许与中国古代历法之严谨与神秘息息相关(历法为古代政府所掌握,民间掌握较少)。就“茶”而言,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未能找到“茶日”之确切记载,只能搜寻到“烘茶日”(2)吴 骞:《拜经楼诗集》卷七,清嘉庆八年增刻本,第68页。与“焙茶日”(3)程敏政:《篁墩集》卷七十七,明正德二年刻本,第1 005页。之零星记载。而且,“烘茶日”或“焙茶日”,都没有确定的日期,只是对某个时间段的描述。一般来讲。主要取决于当地当时的水文气象条件。由此而知,在中国历史上尚未有“茶日”之确切记载。

在传统社会中,虽然茶在统治者(如宋徽宗等)、士人阶层(如陆羽等)、普通民众中扮演着或“嗜香茶以为生”(4)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五,《书画征》第二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23页。,或“烹茶”(5)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十七,《锁征》第二十四之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37页。,或在“清风楼销暑”[2]124等重要角色,但是,传统社会对于茶之重视不如现代社会,这从“茶日”的设定可窥见一二。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茶成为了“国饮”。2005年,西子湖畔通过“杭州宣言”,确立了“全民饮茶日”,这是首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茶日”。这是对全国纷繁多样的茶文化进行的总括,为茶及茶文化寻找到了落脚点——人民群众。与此同时,也将茶和茶文化放置到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历史上的茶及茶文化的精准概括,更是为茶和茶文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把5月21日设定为“国际茶日”,这一工作主要是由中国推动的。这与习近平主席“七次出访八说茶文化”(6)习近平主席“七次出访八说茶文化”是指: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提及“万里茶道”;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出访法国时提及“茶叶交流”;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访比利时提及“茶酒多元并存”;2014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巴西时提及“中国曾经传授巴西人民种茶技艺”;2014年9月16日,习近平主席出访斯里兰卡时提及“斯里兰卡红茶令人向往”;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出访印度时提及“茶叶传入印度,成为互相交流的佐证”;2015年10月19日,习近平主席出访英国时两次提及茶文化,分别是“茶叶在英国发展成为英式红茶”和“中国是茶的故乡”。的运筹帷幄密不可分。在2013年至2015年之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俄罗斯、法国、比利时、巴西、斯里兰卡[3]第1版、印度、英国时,将中国的“茶叶”[4]261和“万里茶道”[4]276看作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载体,同时将中国茶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展示给西方世界。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主席以茶为喻,认为英国的“下午茶”[5]第2版、巴西的“种茶梦”[6]是与中国紧密相连的,东西方的合作与交流也应该紧密相连、不可割断。习近平主席将代表东方文化的茶和代表西方文化的酒进行了比较,认为:“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4]283习近平主席的论述,客观上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国际茶日”的设定亦有巨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习近平主席的苦心孤诣,才使“国际茶日”得以圆梦。

“国际茶日”的设定,是中国五千年历史前所未有的“空前”创举,在无形中凸显了茶的地位,将茶及茶文化提升至更高层面。

二、普惠世界:“国际茶日”设定的内涵

“国际茶日”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茶及茶文化的普及过程。从阶层视角来看,是从高高在上的“有闲阶层”的娱乐欣赏到平平凡凡的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的过程。从地域的角度来看,是从东方世界到西方世界,乃至遍及全世界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联合国也对“国际茶日”设立的依据进行了说明,认为:“茶叶生产和加工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家庭的主要生计来源,也是若干最不发达国家数百万贫困家庭的主要谋生手段,其生产与加工有助于应对饥饿、减少极端贫困、增强妇女权利、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7]。从此段说明中,我们可以推知,“国际茶日”的设定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一)对世界茶产业的肯定

“国际茶日”的设定是对茶产业的肯定。对发展中国家和若干不发达国家而言,茶叶是这些国家人民主要的“生计来源”和“谋生手段”。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依然需要发展茶叶产业。习近平主席对此早有论断。他曾在安吉溪龙乡留下了一句话:“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8]这里的“叶子”就是茶叶。茶叶生长在其他经济作物无法适应的高山峡谷地区。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高山峡谷地区都是贫困和落后地区。历史上,中国茶叶沿着海陆交通要道,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诸多发展中国家,如斯里兰卡,茶产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正是中国茶叶与世界各地的国情相结合,才发展出现今缤纷美丽的茶叶世界。中国茶产业的实践证明:在高山峡谷发展茶叶经济是可行的,同时茶叶经济也切实帮助了山区民众脱贫致富。中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向全世界推广,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茶叶经济可以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选项,这是茶产业在经济生产方面对世界人民的普惠价值。与此同时,茶产业在经济消费方面对世界人民也有普惠价值。就目前而言,茶之所以在中国能成为国饮,一方面是中国有饮茶的传统及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是饮茶的成本相对较低。就世界范围来讲,亦是相同,世界各国同样也开发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茶饮”,如,印度的阿萨姆奶茶、斯里兰卡的红茶、英国的伯爵红茶等,都是茶叶普惠价值的体现。茶叶的普惠价值还体现在其养生保健方面。在唐代以前,“茶叶多被当作入粥之食,或是醒酒之物”[9]2。不管是醒酒之物还是入粥之食,都是茶叶普惠价值的体现,更是药食同体的最好例证。在中国古代的医书中,茶之药用价值有诸多描述,如茶能“治热”(7)叶廷珪:《海录碎事》卷六,饮食器用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19页。。华佗指出:“苦茶久食,益意思。”(8)陆 羽:《茶经》卷下,宋百川学海本,第9页。陶弘景则表示,多喝茶可以轻身换骨。孙思邈也称赞茶有提高注意力,提神益智的功效。[10]182由此可知,茶在发展本身产业的同时,还能发展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附加产业,其普惠价值显而易见。

(二)应对贫困之策

设定“国际茶日”是“应对饥饿”“减少极端贫困”和“增强妇女权利”的具体措施,隐含着公平公正的意味,也饱含了对全世界弱势群体的深深关注与同情,对于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妇女权益具有积极意义,这是从社会层面对茶叶普惠世界人民的肯定。从社会层面上来说,它保障了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人民最基本的生命权。茶人们从事茶产业带来的收入,使他们及其家人可以免于饥饿。现今的世界或许是狄更斯小说中所描述的“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发达国家的人民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系统,但诸多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的人民不得不经常面对饥饿、疾病、不公和死亡。茶产业是世界人民对抗饥饿、贫困的强有力的武器。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妇女。这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知识、技能和文化。由此可见,分散于世界各个角落的茶产业,其实质是给发展中国家人民创造了一个独立把控自身的机会。马克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告诫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茶产业就是世界各地诸多人民的“经济基础”,只有有了这个“经济基础”才能使自己的“上层建筑”得以发展,尤其是妇女权利问题。这是茶叶在社会层面普惠世人的体现。

(三)倡导绿色发展

“国际茶日”的设定也是保护“地球母亲”的体现。“国际茶日”在实现“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实现“全球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共筑人类和谐家园的实践方式,具有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意味。从这个角度来说,“国际茶日”的设定,具有将全世界纳入命运共同体的普惠价值,是从文明层面对茶叶普惠世界人民的肯定。从文明层面上来说,设定“国际茶日”是要求人类树立与地球“和合”发展的意识。“和合”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独具魅力的词语,中国的统治集团和下层民间历来都深深地蕴含“和合”精神。这种精神表现在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发展、人与社会关系时,崇尚和平、和谐、追求团结、合作,同时又注重“和而不同”“同则不济”,注重斗争,坚持原则,不搞盲从、凑合。从矛盾分析法来看,“和合”所揭示的内涵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是一致的。“和合”强调的是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恩格斯曾说过:“历史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11]249可以预见,只要我们坚持人类与地球之“和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立足于既有的“和合”精神,不断努力践行,并持之以恒地予以推进,绿色发展一定会成为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必然会成为全世界人民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源。这是茶叶在文明层面普惠世人的体现。

“国际茶日”的设立,从意识层面上来说也具有普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际茶日”的设定以“茶”为载体,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族群放置于同一时空范围之内,将文化的冲突,文明的隔阂,消弭于茶之幽香淡然之中,让茶文化成为世界的文化内容,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节点。(2)“国际茶日”的设定以“茶”为纽带,将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消除世界各国政府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世界“伊甸园”。(3)“国际茶日”的设定以“茶”为节点,打通了世界人民的“意识世界”,将世界人民的理想、世界人民的希望、世界人民的抱负统一起来,让全人类为世界的发展、兴旺而努力。

三、出奇出新:“国际茶日”的传播路径

设定“国际茶日”的内涵和本质就是要求对“国际茶日”开展宣传,故而,传播“国际茶日”成为了茶人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拟将“国际茶日”与茶产业、茶文化、传播媒介等有机融合,并提出“国际茶日”的传播路径。

(一)坚固基础,推进茶经济发展

传播“国际茶日”,从其基础上来说是扩大茶产业的经济影响力。如果没有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国际茶日”的传播便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因此,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国际茶日”传播的基础。要坚固这一基础,就需要在茶产业的发展上做足功夫。要进一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茶产业集群效应,做优做强做大茶产业品牌。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推进茶产业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传播创新。要构建创新驱动型传播体系,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创新在产品驱动体系、品牌驱动体系和渠道驱动体系中的贡献额,同时增强金融服务茶产业的能力,优化人力资源支撑茶产业发展的作用,夯实基础,发挥创新驱动功能,探寻“国际茶日”传播的新路径。

(二)多元融合,推进认知变革

“国际茶日”的传播,从其本质上来说是认知观念的革新。观念的接受与革新,需要从文化、教育、科技、商业、政治等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输入。目前,我国已成为旅游大国和贸易大国,旅游和商贸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国际茶日”的传播要乘势而为,充分利用我国各级政府、各类茶文化协会、茶企等社会组织,我国各个地区优厚的茶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要统一对“国际茶日”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从文化产业、商业以及旅游业等角度出发,以茶业新兴技术为底层支撑,特色茶文化为核心灵魂,五级联动为领导机制(9)所谓“五级联动”,是指茶文化的传播过程要包含“国家、省、市、镇、村”五个纵向,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通的传播路径。其中,各级行政机构是传播的领导者,各级企业是传播的支撑者,人民群众是传播的主体,其他社会力量是传播的客体。,金融力量为改造动力,多元品牌为无形资产,将商业之力、旅游之体、文化之魂相统一,以促进“国际茶日”更广泛地传播,“国际茶日”更好地深入民心。

(三)创新媒介,适应时代发展

“国际茶日”的传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1)要把握受众的新需求。要了解受众价值诉求及文化诉求,“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找准契合时代需要和受众需求的结合点,不断增加受众黏性。(2)要研究融媒体发展的新特点。融媒体发展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呈现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同时,逐渐形成了主体多样、交融复杂的媒体传播生态系统。(3)要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度。要聚合线上线下资源,持续推进阅读平台、视讯平台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运用数字博物馆、微博微信、智能互动技术以及文创产品、民间“网红”等灵活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将“国际茶日”的文化内容变得“喜闻乐见”,快速获得各类主体与媒介的“推波助澜”。(4)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要推进“国际茶日”传播,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茶日”传播新媒体高地。(5)传播内容表达要影像化。要提炼和标识茶蕴含的优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并将这些优秀文化内容加以影像化表达。

总之,“国际茶日”的设定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对茶产业、茶文化、茶研究各方面的认可与支持,将中国和世界通过“茶”这一载体再一次紧密相联。“国际茶日”传播的研究应该有多种面向,可以将“国际茶日”与茶产业、茶文化、传媒媒介等有机融合,让“国际茶日”传播的研究更有发展空间。这或许是“国际茶日”传播研究的再出发,也是我辈茶学研究的再突破,更是全世界对茶文化的再认知。

猜你喜欢

茶文化茶叶世界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香喷喷的茶叶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