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县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2021-01-16于海景
于 艳,于海景
(冠县水利局,山东 冠县 252500)
冠县地处鲁西北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 161 km2,耕地面积 7.79 万 hm2,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粮食一直是该县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田作物,均属于耗水较高的作物,农田灌溉大部分以井灌为主、引黄为辅的粗放式灌溉模式。虽然该地区客水水源以引黄、引卫为主,但受时间和引水量的双重制约,存在水源可用不可靠的问题,导致过度依赖地下水,加上近年来降雨量偏少,地下水源得不到及时补充,灌溉期间缺水严重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缓解冠县农田灌溉用水供需矛盾,已势在必行。
1 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必要性
1.1 保证和提高现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需要
冠县农田水利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灌区效益。灌区支渠多为排灌两用渠道,工程老化破损严重,加上群众习惯于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节水意识淡薄,致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充分合理的利用,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大部分灌区的灌溉水平低,对灌溉面积造成一定的限制,农业灌溉缺水的问题一直无法高效解决。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冠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实施,为优化农业灌溉、节约水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实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促使农田水利工程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高水平方向发展,能有效降低农业灌溉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合理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要求,使农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3 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实施农田高效节水灌溉不仅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问题,而且预防了水土流失,有效改善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切实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这将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推动乡村振兴,对农村经济向良好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1.4 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需要
冠县资源性缺水、结构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并存,人均当地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55.8 m3,低于山东省305 m3的平均值,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人多水缺是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水情。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绿色化的协同推进,对水资源供给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广泛要求。冠县现状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4%,农田灌溉水利用效率尚有提升空间,因此,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缓解冠县水资源紧张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需要。
2 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建设实践
2010—2019 年,通过实施三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建设,全县改善灌溉面积1.03 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88 万hm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51 万hm2,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收成效,积累了成熟的建设经验,对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及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柳林片区及斜店片区内14 个行政村作为高效节水灌溉试点,主要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在2018 年基本建设完成。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项目不仅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而且基本达到了“旱能浇灌、涝能排出”的目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1 项目区概况
本次项目所涉及的斜店乡、柳林镇2 个乡镇村庄的农田水利设施已使用30 多年,老化失修严重,工程配套标准低,区域内近年来从未实施过农业及水利的规范化治理。其中斜店乡项目区虽属引黄灌区,但近几年受引黄时间和引水量的双重制约,灌溉保证率和适时性较低。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渐增大,对灌溉水源需求加大,而引黄灌溉因其季节性和时效性而不能满足灌溉需要,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另外,柳林镇项目区在聊城市位山三干渠两侧,引提用黄河水方便,但当地群众习惯用柴油机提水灌溉,费水、费工,灌溉成本高。
2.2 节水灌溉形式的选择
斜店项目区属于冠县引黄灌区的末端,水源保证程度低,因此该项目区选用当地习惯的机井进行灌溉,后期引黄水、引卫水到来后再通过“以河补源”的方式补充地下水,采用“机井+射频卡+管道输水灌溉+移动软管”节水灌溉形式。
柳林项目区属冠县引黄灌区,位山三干渠穿项目区而过,三干渠基本常年流水,经调查分析,本项目区内发展“泵站+管道输水+出水口+移动软管”的灌溉形式。
2.3 节水灌溉模式的选择
项目区内种植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采用管道输水灌溉。管道输水灌溉是目前节水效率较高、耗能较低、不占地、增产高效、适用性强的一项灌溉技术,因其适于一家一户管理使用的优势,得以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是当前发展最快、分布最广泛的节水灌溉形式。
输水管道系统依据地形、地块、道路等情况布置,使管线最短,控制面积最大,便于机耕,管理方面。并尽可能长畦改短、双向分水,方便浇地,达到节水、省地、省工增收的目的。
2.4 管理机制的建立
支持农村基层用水组织规范组建,搞好水权分配,完善管理制度,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新模式,成立灌溉合作社进行管理,支持专业化、物业化服务,建立长效机制,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既要综合考虑灌溉计量、水价测算、建设成本和管理要求,又要按照成本补偿、公平负担的原则,搞好水费的核算,合理确定用水价格。水费的收缴工作按照准确、透明、公正的原则,作到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对水价、水量、水费及时公开。使管理和收费有机结合,以保证节水灌溉工程的长期良性运行。
3 效益分析
一是改善了项目区内农业的基础生产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提高了农田质量、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合理优化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节约了田间劳动力,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而且节能、节地、节水、省工的效果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项目区建设,合理布局地下水水源工程,减少私打滥打机井、机井密度过大的现象,避免了地下水无序开采。同时结合田间高效节水工程,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同时改变了广大群众的用水观念,增强了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