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2021-01-16高明信
高明信
(郑州西亚斯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规范着每一位公民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道德规范和行为特征,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和健康中国行动,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想,“以和为贵,贵和尚中”的处世哲学,“天人协调,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为准则,“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很好教材,而在体育活动中所体现的生命、身体教育也蕴含有上述精神价值的追求。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的切实践行。
1 大学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存在的问题
1.1 对课程思政化等相关国家政策的学习和思想认识不深入
在2017年1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该《意见》的发布对于教育领域具有双重性的任务,即宏观上的“教育普及”和微观上的“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协同路径和在教育的各个环节要全方位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2],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于外夷民族的精神标志,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能起到怡情养志、涵育优秀文明的作用。因此,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中要求,“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3]
从上述两个文件中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学校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课程思政化的具体体现。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有些教师更加关注的是运动技术的学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放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况且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普修课之间还处在相互独立或隔离的状态。有些教师还存在不重视思想精神教育的意识,对于对体育中所承载的精神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不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和表达。
1.2 课程体系建设中没有清晰明确的融入路径和措施
大学体育课属于通识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中多以“健康第一”和技术教学为主导,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的现象,如有的以体育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为目标,有的以游戏和娱乐来缓解疲劳和压力为目标,有的以提高健康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为目标。对于大学体育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现状,一般存在两种情况。
首先,以现代体育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大多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身体轻德育的现象,多以奥林匹克文化的身体、竞技为教学目的,虽也有永不放弃、自强不息、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层面的价值教育,但这也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体育教育,没有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首先是道德教育和精神价值的提升,然后才是生物学上的健康教育。所以,在教学课程建设时,多以健康和技术为教学目标,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进去。
其次,虽然有的学校把中华传统体育作为教学的内容,在课程目标设置时也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也只是局限于传统体育的健身功能和知识技能的学习,对于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很少提及,如武术项目的厚德载物精神,太极拳项目的天人协调精神,健身气功项目的动静结合、有无相生、虚实相随、音声相和思想内涵,舞龙舞狮项目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从有形的身体、姿态、动作,到能震撼心灵、动员生命、激励生命、团结生命的无形的力量,才是传统体育中所内蕴的精神文化价值。“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也就是传统文化里“有”与“无”的妙处。但是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教学中,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精神在课程或课堂教学中彰显出来,更没有把具体内容融入课程的清晰路径和措施。在体育教育里,如果只追求有形的东西,而不重视有形背后无形世界的思考,那么体育也不能发挥它最根本的价值。
1.3 教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不足
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或职业培养经历来看,多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而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主要以运动技能和体育教学方法的学习为主,鲜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就造成体育教师普遍缺乏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影响很大,如果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的教育价值引导能力欠缺,以致造成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体育教师在职业成长中,多以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作为自己的专业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这就造成在实际的教学中,即使大学体育教材中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也会使他们在授课时缺乏对教材的灵活运用,而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内容在教学中的融入,不能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从而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2 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几点思考
教育不是独立的社会活动,故教育思想也不能独立,支配教育思想的势力应首推政治思想,其次是社会思想[4]。当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全社会重要指导思想的背景下,把弘扬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也应该担负起这一使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体育强国”梦、“立德树人”教育、“健康中国”行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当中去,以在中华民族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至于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怎样融入,融入的内容是否能体现时代价值和精神追求,值得我们去思考。
2.1 落实“体育强国梦”的重要助力
体育强则国力强,体育不兴,则国家、民族在身体和精神上就会萎靡。因此,体育强国梦是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而关于“体育强国梦”怎么去落实,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在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5]中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即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传统体育文化和精神,如传统体育中的礼仪文化、群体精神、奋发有为的体育精神等。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的建设中,通过对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把民族体育、民俗体育融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不但对弘扬中华传统体育精神具有体育的教育意义,而且还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如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崇德重义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总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就是对在高校推进“体育强国梦”的助力,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的具体体现。
2.2 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6]。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立德树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主线,教育领域各个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至于体育,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7]这里的“健康”,是指身体、心理、意志、精神的健康。以运动育体、以体育育德,身体是品德的生物载体,品德是智、美、劳的道德基础,没有体质的健康,立德树人也就沦为空话。可见,体育教育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高校公共体育课就承载了“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任务和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在进行大学体育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时,要把育体和育德结合起来,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风尚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身体和道德的基础。
2.3 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觉醒的重要路径
当前,面对国际多元文化的竞争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以及后现代享乐主义、娱乐文化等思潮的兴起,非常容易导致青少年在文化思想上的困惑和人生观、价值观方向上的迷失。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经济和技术优势,不断彰显和强化自身的文化诉求。同时,又凭借文化频繁交流的宏观环境,为他们的文化战略提供制度契机和扩张环境。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和阶层,西方“二元”文化的“征服”或“对立”,似乎已成为“强者政策”下的主流文化,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统”与“和谐”却有成为“弱者政策”下的次要文化,尤其是在学校,“竞”已成为体育的代名词。
文化是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是讲古今中外的,奥林匹克精神虽有公平、公正、积极向上的时代性和正向作用,但“竞技”“征服”毕竟不是我们文化的根本。我们不反对甚至还提倡西为中用,但也不能丢弃或轻视了我们自己文化的根本。与其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为引进西方体育丰富我们文化生活而提出的口号的话,还不如说是在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为最终实现“和”“统”的本源文化宣传。西为中用,在引进西方体育的同时,应把中国文化精神融入其中,在体育活动或比赛中,体育的“竞技”性只不过是实现“和”与“统”的手段,“竞”中求“和”、“友谊第一”才是最终目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带有强烈的民族性,而学校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让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内容进入体育课堂,从而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国家情感上的认同。
3 大学体育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路径
3.1 大学体育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法国学者涂干尔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细致的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能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已经从宏观上明确了传承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当下大学体育课程的关键任务就在于如何从微观上选择契合上述内容的思想文化进行诠释和传扬。体育教育的过程也要通过“内蕴传统文化精髓、外显现代文化样式”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拓展和完善,使其与教学的各环节相契合。至于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什么内容,首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然后再结合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有选择性地融入。
至于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如何界定,张岱年认为,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8],再结合国学大师梁漱溟、钱穆、唐君毅、郭齐勇、陈来等的体认、思考和体育的教育功能,我们认为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能“内蕴传统文化精髓”的应是以下几种精神:刚健自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以人为本精神,这也是中华文化最核心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针对这几种中国文化的内涵理念,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应该体现的“外显现代文化样式”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规则意识。规则教育是人的社会启蒙教育之一,体育运动是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身体活动,体育规则尤其是对参与人设计的行为的控制器、调节阀,是让运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还不如说是对体育道德、文化精神藉出的一种潜意识的约束。这种规则意识,既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同时教会他们在规则下如何有尊严地、体面地去输。
2)团队精神或群体意识。这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而是以群体为本,群体是要高于个人的。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这种群精神可以得到充分体现。竞争和合作是现代社会比较流行的两个词,也是现代人人格精神的重要体现。在规则允许下,攻击、战胜对手,以至获得胜利,使人的动物天性和胜利愉悦得以宣泄,这是群体之间的竞争。对于群体内部,更重要的是强调合作,合作才是提高群体整体实力、与外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条件。依靠个体之间具有共识的统一目标、统一思想和协同行动,以及互相沟通理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与对手的竞争对抗,如篮球运动中的综合多变的防守战术体系,传切、掩护、突分和策应战术等,就是靠全队的密切合作、协同行动才能完成。个体之间在行为上的默契合作,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心灵、情感上的沟通,集体的凝聚力由此而产生,个体的合作和凝聚是群体胜利的基础。而群体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本质体现,通过这种群体体育运动文化氛围的熏陶,可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较强的号召力和冲击力,民族凝聚力也会由此而被激发。
3)和谐精神。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强调人间的和谐,以“和”为贵,贵和尚中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庸被儒家奉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一种平衡、一种分寸感。“和合”是中国人普遍的一种行为准则,具体到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求在强调体育“竞技”的同时,更加关注体育的更高层次的“和合”的精神实质,处理好竞争与和谐的关系。
4)崇德尚义精神。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的和精神追求。“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敦厚以崇礼”“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这些品格历来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生命固然重要,但道德信念的坚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要胜过物质条件的影响,有时候还要比生命重要。具体到体育实践中,在充分利用规则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通过比赛中的换人、犯规等战术体现出来。
5)天人协调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也是一种合乎规律合乎目的一种存在,每一个人本身其实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小的宇宙,人效法天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在学校体育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身体的运动是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和谐的运动,人的精神、行为应与外在自然一致,人的自我身心的平衡应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统一。身体锻炼并非仅生理方面的健康促进,还应有德育方面的人格培养。体育的身体教育不但强调“以人合天”“道法自然”的人格培养,还要讲究“天人合德”“为仁由己”“反身而诚”的做人原则。
3.2 大学体育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3.2.1 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质,构建大学体育课教学团队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格魅力会对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堂,体育教师必须有相应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功底,以供在备课时把传统文化的相关精神、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在体育活动中彰显文化精神。而每位体育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集体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每个体育项目,以至每个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传统文化的哪一种精神相融合,如何融合,这些都是体育教师要面对的挑战和难题。因此,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增加知识储备,以至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给学生一个“文武双全”的形象,然后再用渊博的文化、优雅的谈吐,结合高超的动作示范,定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学团队还应该立足教学,注重体育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教学研究,创新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教促研、以研促改、以改促教的良性互动,共同打造优秀教研团队,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3.2.2 积极打造“金课”,实现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的双提高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景中获得的全部经验,是对育人目标的一种规划和设计。课程虽属于教育的微观问题,但能解决教育在战略方面的大问题,课程是解决“立德树人”教育战略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因此,大学体育课应该响应《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精神,积极打造能体现体育特殊教育功能的线上线下“金课”,淘汰“水课”。首先,大学体育课教师在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潜心研究教学,重视课堂课下(线下)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完善课堂评价和课程考核方式,丰富课堂形式和课程形态,全面推进大学体育课课堂教学改革,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真正融入教学中去,实现从理论融入到课堂教学融入的实践创新,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金课”。
其次,在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价值观需求,坚持对传统文化“两有”“两相”“两创”的方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练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与体育教学相契合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再次,结合学生对移动互联网喜欢的特点,创建基于慕课方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者借助申报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的契机,积极申报传统体育项目的一流课程(如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等),把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课程建设的方式打造成“金课”,创建课程网站,设置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模块,在移动教学平台上发布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典故,讲好传统文化中体育人的故事和中华体育精神,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3.2.3 构建多元的课外体育活动环境,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是大学体育课程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辅助。通过构建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进行传统文化和体育文化宣传,发挥校园体育活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首先,在系列校园体育赛事中,通过广播、墙报、移动平台、知识竞赛等方式,在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宣传,如在马拉松等长跑比赛中宣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在足球、篮球等团队项目比赛中宣传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及规则精神,在太极拳、健身气功活动中宣传天人协调精神,在跆拳道、田径活动中宣传贵和尚中精神,进而营造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和传统文化氛围。其次,组织各级别的体育赛事(尤其是传统体育项目赛事),发挥竞技体育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交流作用,如全国健身气功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河南省“华光杯”篮球系列赛等。通过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在进行宣传和主题设计时,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宣传,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内蕴传统文化精髓、外显现代文化样式”的教育作用。最后,组建传统体育文化社团,促进与国内外高校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传统体育文化社团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具体负责形式组建,负责项目的技能训练、校内比赛组织、文化培训、校际交流等,在校园文化节、学校大型活动中去展现传统体育的外延表演和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觉醒。
3.2.4 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氛围,融入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物质的积极改造和利用从而形成的校园文明现象,也是公共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活动的基础。物质文明环境的熏染对文化意识的形成和文化觉醒的提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建筑、运动设施、校园绿化广场、场馆场地等物质氛围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首先,利用自然环境,开发体育资源。在体育设施与校园园林景点建设时充分考虑天人协调、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将传统文化精神、传统健身项目、传统休闲项目融入校园内的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现有自然资源,如树林、山丘、沙地、河流、绿地等,进行人文化设计,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中国文化意境。其次,在教学设施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完善的同时,考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典故的融入,以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在武术馆、跆拳道馆可以考虑在墙面上进行“精忠报国”“扶危济困、行侠仗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的图画和文字宣传;在园林进行太极拳、健身气功文化的宣传,突出纳新吐故、天人整体的文化理念。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和精神价值追求,而通过体育活动的身体教育是素质教育、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不仅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且还会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更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积极健康的各类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