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意义、问题及推进策略

2021-01-16丁红玲潘妤婕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区服务志愿志愿者

丁红玲,潘妤婕

(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来,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而“积极老龄化”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举措。“积极老龄化”倡导老年人树立健康、积极的养老观,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爱好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去。强调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的机会及权利保障,使老年人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永葆健康的心态和精神面貌,活出生活的自信和生命的风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和渠道。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活动,如社区治安、文明督导、环境治理、邻里关系调解、爱心帮扶、关爱青少年、法制宣传等。客观而言,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拥有其他群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如老年人常驻社区,拥有充裕的时间,人生阅历丰富且经过岁月的沉淀,专业知识和技能底蕴深厚。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有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意愿和热情。实践证明,近年来在社区治理中,老年志愿者作为社区民间力量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主力军作用,成为活跃在社区基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的志愿者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

一、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积极老龄化,为老年人赋权增能

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就倡导“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分别是“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即拥有健康的心态。而老年人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调节自身心理抑郁,走出封闭心理,增强对外在世界的悦纳度,从而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而“参与”要求对老年人赋权增能,即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如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权利,并给予一定的参与权利保障,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老年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尤其是处于老年初期和中期的老年人,他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又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主观上也有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愿,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以激发内在潜能,服务社会,使其老有所为。

(二)有助于老年人重新定位自我角色,实现自我价值

Blau把老年人的角色丧失称为“角色退出”。他认为这种“角色退出”区别于人的中年期,不是角色的变换与延续,而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角色丧失与退出。[1]角色理论认为,老龄工作的重点是帮助老年人适应这种转变,既要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到“角色退出”的必然性,也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寻找新的角色,从而维持自己与社会的紧密联系。退休以后,老年人逐渐退出社会舞台,回归家庭生活。“角色退出”给老年人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落差感,使其顿时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得过且过、自我放弃。而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家园,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可以使老年人丰富生活内容,填补内心空虚,摆脱孤独感和失落感,找到“家”的感觉,而且可以弥补老年人在职场中社会角色的丧失,使其通过在志愿活动中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重新定位自我角色,重拾自信与自尊,找回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有助于增强社区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社区服务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受众的满意度较低。而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可以增强社区公共产品供求耦合度,提高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及服务质量。一方面,老年人常驻社区,了解社区居民真正的需求,倘若其加入到社区志愿者队伍中,可以有的放矢,提供适切性的服务;另一方面,老年人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老年人人力资本的沉淀积累以及丰富的阅历,使其具备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其作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有助于供给服务由低端向高端发展。而且,老年人大多数心态比较沉稳,在开展社区服务时,从容冷静,工作有耐心,不浮躁、不急躁,这些特点有助于老年人提供周到、精细化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档次和品位。

(四)有助于推进社区治理,维护社区和谐稳定

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建设有待于高效的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论在社区领域的实际运用,即要求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要求有政府、企事业单位参与治理,还要求社区基层民间组织如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治理。很显然,老年志愿者队伍是社区治理的重要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社区治理成本、提高社区治理效率。如老年志愿者可以协助社区开展关爱青少年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即社区可以聘任社区“五老”,即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作为志愿者,成为社区教育辅导员,面向辖区中小学生,对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社区外来务工子女、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施与心理辅导与精神关爱。再如,社区老年志愿者可以协助社区开展社区综合治理,包括环境治理、安全治理、交通治理、人际纠纷调解等。显然,老年志愿者作为社区治理的基层组织力量,有助于推进社区治理,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我国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推进及社区教育的发展,老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中作用日益凸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意识淡漠

积极老龄化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变革。在很多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然把参与社会活动包括社区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习惯。然而,在我国,老年志愿者文化尚未形成,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意识淡漠。其原因在于:一是老年人对自身角色定位存在着偏差。认为退休以后就该退出社会舞台,彻底回归生活,回归自我,认为工作劳苦一辈子了,退休以后就应该颐养天年,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品品茶,悠然自在,享受生活;二是家人的阻挠和不支持。大部分家庭子女也持有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退休以后该回归家庭,安守本分,肩负起照看儿孙、为家庭做贡献的义务,老年人热衷于社会生活,参与社区活动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三是社会对老年人的角色认同存在着误区。长期以来,基于消极的角色认同文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生命状态存在着偏见,认为老年人年老体衰,属于弱势群体和重点受关怀的对象。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老年人无形中也接受了这种消极的标签,渐渐降低了其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

(二)参与率低

近年来,伴随着社区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老年志愿者作为中坚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对全国一些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的抽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总体来看,老年志愿者对社区服务的参与率较低。原因在于:一是社会对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宣传不到位。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来源渠道有熟人朋友介绍、志愿者组织发动、传统媒体宣传等,然而,实践中大多数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主要是通过熟人朋友介绍而来的,而通过志愿者组织发动以及媒体宣传加入的则较少,尤其是作为基层工作组织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建立起系统高效的宣传机制;二是社区提供的项目较少,涉足的领域较窄,不利于刺激和发动更多的老年志愿者参与。目前,社区服务项目大多集中于邻里纠纷调解类、青少年教育类、文体活动类、社会治安类等。事实上,老年志愿者能够参与的领域远远超过这些,如文明劝导类、专业教育类、宣传普及类、专业咨询类、社会救助类、环境保护类等领域。为此,拓宽项目服务种类对于提高老年志愿者的参与率显得尤为必要。

(三)参与的持续性不强

就目前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形来看,除了社区内一些老党员思想认识和觉悟高,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性较高,且持续性较强外,大多数老年人参与社区服务较为被动,且持续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其原因在于:第一,缺乏经费保障。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财政支出。各级镇(街道)、社区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老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但经费数额较少,且不固定,尚未建立起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另一类是社会捐赠,即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总体来看,社会捐赠数额较少,而且往往是有政府背景的老年志愿者组织方可获得。[2]大部分老年志愿者组织自身资源获取能力较差,缺乏项目资金筹措机制;第二,激励机制不到位。事实上,老年人退休以后,“角色退出”使得其渴望被他人和社会认可,他们也渴望参与社区服务与社区生活,以消解孤独感和被遗弃感,从而充实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然而目前,由于缺乏针对老年志愿者的配套激励机制,包括系统化、序列化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得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肯定,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四)服务质量和水平较低

不可否认,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走向深化的必然选择,但总体来看,目前,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存在着受众满意度低的现象。其原因在于:一是人职匹配不到位,致使个体难以人尽其才,人力资本潜能难以充分释放和发挥。每个老年志愿者都有自己的专长优势,适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如退休医务工作者适宜于提供社区义诊、社区健康卫生保健知识宣传等方面的服务,退休老教师适宜于提供社区文明礼仪普及、社区咨询、社区心理救助、社区辅导服务,退休老工人适宜于参与治安与社区基础性建设等。然而在实践中,社区基层在分配工作任务时,迫于人员短缺,往往忽略了对志愿者个体专长优势和服务岗位的深入分析,缺乏对志愿者工作任务的合理安排,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还影响了服务质量; 二是不重视系统化培训工作,造成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志愿者培训工作是从事志愿活动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志愿者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志愿者培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对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心理、受众心理、沟通技巧、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培训方式也多种多样,课堂讲授式、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式、现场演示式、实地参观式等。然而,实践中,社区基层工作者对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活动形式主义严重,培训目标缺乏长效机制,培训内容浮泛,培训形式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志愿者的服务效果和服务质量;三是不重视市场调研,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老年志愿者组织在开展社区服务之前,缺乏对社情民意,包括社区情况、社区居民的个人及家庭情况做深入细致的调研,结果势必导致其提供的服务满足需求程度较低,社会效益差强人意。

三、我国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推进策略

(一)加强宣传,营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老年志愿者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阅历等都是宝贵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进社区建设、推进社区治理、维护社区和谐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整个社会对老年人作为重要社会财富的认识不足,家庭对老年人的错误认知以及老年人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认识不清,造成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意识淡漠、参与率较低。为此,需要大力宣传,营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积极养老的先进理念,号召老年人走出家门、服务社会、步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可以通过对社区典型人物、典型活动、典型事迹的大力宣传,营造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文化,形成老有所为、老有所业、老有所乐的社会风尚。宣传方式可以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线下宣传可以采取发放海报、宣传栏贴告示、社区门口滚动电子屏幕等形式。线上宣传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电视播放纪录片、短视频宣传老年志愿者风采、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老年志愿者的时事新闻和老年志愿者的招聘信息、微信群发放重要通知等。同时,可采取创建节日文化的方式,如设立长者义工服务日或纪念日,进行理念的感召,使志愿者精神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出台老年志愿者服务法,提供制度支撑

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要获得长远发展,离不开立法的支持。然而,我国目前老年志愿者服务立法相对欠缺。就2017年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而言,虽然对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等作了全面规定,但有些内容过于泛化,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未对老年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做出特殊规定。基于老年志愿者群体的特殊性,当务之急,需建立一部专门针对老年志愿者服务的立法,明确老年志愿者的法律地位,赋予老年志愿者权利与义务,确保老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以及被侵权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权益保障方面,需针对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期间的人身安全问题建立完善的人身安全保障机制,对老年志愿者服务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以及赔偿数额需有明确的规定,如可以采取建立“健康档案制度”,通过为每位老年志愿者建立健康档案,随时追踪他们的身体状况,为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提供必要的帮助。[3]在促进措施方面,要设立专门针对老年志愿者活动的专项基金,确保活动开展时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可根据老年志愿者组织的人员情况、活动项目、经费预算等确定拨款额度,并且要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专款专用。[4]

(三)打造一体化培训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强化培训不仅有利于提升老年志愿者的综合能力,还有利于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与质量。鉴于长期以来老年志愿者在参与社区服务中的培训主体单一、培训内容泛化、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场地资源稀缺的问题,需打造一体化的培训体系。一是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主体包括资深的高校专家、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社工、社区民间组织的领袖人物等。二是培训内容系统化。培训内容除了具体项目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包括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心理调适与自护、受众心理、沟通技巧、公共安全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活动风险防御等。三是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方式包括课堂讲授式、主题讲座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现场演示式、实地参观式等,尤其要加强对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现场演示式、实地参观式的运用,增强老年志愿者的兴趣和体验感,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四是培训场地基地化。可以采取在高校、老年大学、社区学校建立培训基地的方式,对老年志愿者开展培训。

(四)重视服务项目开发,丰富活动载体

多样化的服务项目,不仅可以促进社区治理,还可以使老年志愿者人尽其才,吸引更多的老年志愿者参与其中。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由于项目较少而导致的老年志愿者参与率较低的问题,需着力加强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发。项目开发需充分调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民间组织的力量共同参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政府部分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治理服务,如社区困难救助、矛盾调解、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非企业单位,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基础性阵地,其内部聚集了一批拥有专业知识、方法与技能的社工,在社区项目开发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民间组织来源于社区,能够充分了解社区的实际情况和社区民众的真正诉求。要全面调动社区各类民间组织的力量,包括社区民间社团,如社区法律援助中心、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和社区民办非营利服务组织机构,如社区敬老院、社区公益服务站、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等,发挥其在社区项目开发中的群众性基础作用。项目开发方式可采取市场细分法。如可以按照人口年龄进行细分,分为青少年服务项目和老年人服务项目。也可以按照社区人文环境进行细分,分为社会救助、邻里纠纷关系调解、社区治安、社区文明与法治、社区卫生、社区环境治理等项目。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可以丰富活动载体,为更多的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提供平台。[5]

(五)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确保服务的可持续性

一套完备有效且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老年志愿者的积极参与,确保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激励机制不到位,导致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持续性较弱,为此,需加大激励力度,健全完善激励机制。激励措施可不拘一格。一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即为参与社区服务的老年志愿者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如发放津贴、提供交通补助、餐饮补助、话费补助等。二是建立时间储蓄银行机制,即根据老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长为其提供相应的回报保障,如为其提供免费体检、看病买药享受折扣优惠、免费听讲座、免费获取维修服务、免费进养老机构、免费进老年教育机构、奖学金获取或教育转让等相关服务。三是建立优秀表彰机制。如可以采取在社区举办大型慈善晚会的形式,评选出“老年志愿者之星”,授予“优秀志愿者”的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励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

猜你喜欢

社区服务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