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内审作用发挥的思考
2021-01-16邱玮玲
邱玮玲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审计工作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审计监督内容、监督范围不断拓展,监督理念不断深化。随着现代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高校需要承担的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治理功能更加丰富,高校内审工作的工作环境与审计内容愈加复杂,其职能在高校治理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周广茂、张爱民,2020;周方舒,2021)。高校内审部门已经认识到,以财务收支审计和基本建设审计为审计重点,以“审财务、查资金、看账本”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内审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单位风险防控、提质增效和科学治理的需要。必须切实提升认识和站位,突破传统审计理念和审计模式,站在完善高校内部治理、提升发展质量、帮助实现组织目标的高度发挥审计作用,内审机构才有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内审部门该如何尽力扩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做好审计中所发现问题的成因分析;对高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该如何从制度层面着力,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从而为学校提供需要的审计产品和服务,这些是每个内审人不可回避的职业拷问。本文认为可以从提高内审站位、夯实审计工作基础、抓实审计过程控制、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提高审计工作站位,理清工作思路,为组织增值服务
高校内审部门要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内审工作贯穿着高校治理的始终。因此,高校内审应提高站位,树立大局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大胆探索,创新审计方法,不断拓宽审计工作领域和深化审计内容,才能切实履行审计职能。
高校内审部门总体工作思路,可以梳理为: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关键,管好三个阶段,做好4+1 审计任务。具体来说,一是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主动服务学校发展为中心;二是以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为关键抓手;三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周密安排审计准备过程、实施过程、结束过程三个阶段的审计质量控制;四是突出重要项目、大额资金、关键少数,扎实开展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内控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四大审计任务;最后针对上述四类审计任务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屡审屡犯的问题,深化开展专项审计检查,将结果运用于学校行政绩效管理考核和干部监督管理考核。
二、夯实审计工作基础,以制度和队伍建设为抓手,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新发展
高校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而管理的关键是人与制度,审计工作规范和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是保障审计质量的根本。
(一)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流程。
1.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确立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学校审计工作管理办法。2018 年以来,审计署和教育部相继出台新规,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并将内部审计范围拓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新领域。因此,高校应根据国家和教育系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新规定,紧跟内审改革的步伐,通过统筹全盘考虑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搭建学校完整的审计制度体系的主干。学校审计工作管理办法要包括审计部门的设置、领导关系、任务、职责等顶层设计内容,也应针对审计程序、审计报告等内容出具具体实施细则,以规定和规范审计行为[3]。二是建立学校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协调联动作用。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可以由学校分管审计工作的校领导负责召集,成员由学校涉及管理人、财、物等重要事项的关键部门负责人组成。学校审计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订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类型、协调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问题、协调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对于统筹性的工作安排、总结,应尽可能全面地邀请各方负责人参与,以做到将审计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任务同研究、同部署、同总结,做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同时也应注意根据会议主题选择性邀请其他部门负责人,避免造成会议资源的浪费。
2.健全具体业务审计实施办法,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一是对高校重要领域和重点业务均应分项制定审计实施办法,作为学校审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项审计实施办法应至少包括但不限于对基建工程及修缮项目、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三公”经费、科研经费、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财务收支等的审计,明确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的审计重点,分解业务各方工作职责,纠正内部审计与财务、建设、业务管理职责混淆问题。二是建立审计过程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审计联络员制度”“联合专项检查实施办法”等制度安排,确保学校部门之间对审计资料、审计取证、审计结果等的有效沟通,使审计能更全面地摸清情况、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更专业的管理建议。
3.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效率和质量并重。一是促进审计工作流程的可视化呈现。学校内部审计制度应建立完整的表现形式,在制定制度文本同时,还应制定各环节审批流程表、绘制流程图,便于不同人员在执行具体流程时有据可依、各司其职,确保工作执行到位。具体而言,工作流程一方面要考虑审计项目类型和重要程度。如以工程项目审核(含立项、招标文件、合同、变更、进度款)、小型维修项目送审、财务审计、审计档案调阅这4类常规工作流程为主,而其他流程应根据审计项目类型和重要程度适当设计。另一方面,工作流程还应强调审计的复核过程。在工作流程的设计中应体现审计项目组、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分管校领导三级复核过程[4]。二是注意与校内业务流程的对接。内部审计部门应与业务相关的财务、基建、资产、组织人事部门商讨,理清各环节业务要求和工作时限,做到与校内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在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认为审计工作程序烦琐、效率不高的看法。
(二)着力关注高校腐败问题相对集中的领域,督促完善相关业务制度。
审计署教科文卫审计司司长崔振龙强调:对于具体业务,审计自己不制定规章,规章一定是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审计只是监督它落实。对于审计当中发现的已经过时、不适应形势的规章,审计部门还应推动相关改革。
据此,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制度建设,一方面,可以从四个角度进行提醒:一是制度建设的全面性。消除无制度约束的真空地带,并确保日常管理、例外事项均有规定可以遵照执行。二是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在整章建制前应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所涉部门和人员的意见。审定制度条款时可在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及时上报学校决策机构审议后发布,并在后续执行中不断更新完善,保持制度具有高度适应性。三是各项制度的统一性。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秉承相同的原则,保证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制度,在同一业务事项上,能保持一致的规定。四是权责分开。对于制度的制定方、执行方的相关职责做出严格的规定,同时也要明确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5-6]。
另一方面应重点关注高校反腐倡廉“七大关口”,积极与校内各职能部门沟通,督促制定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基建管理、科研管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的制度文件,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三)着力建设审计人员数量、专业素质与审计工作量及职责相匹配的审计队伍。
一是配优配强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充分宣传内审创造的价值,争取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为内部审计的发展获取资源支持;其次,要优化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内审人员配备上不仅仅是对标文件达到数量要求,还要注意工程审计、财务审计等多种业务类型并重,在引进审计人才时注重在专业、学历、职称上优化现有审计队伍结构[7]。
二是支持多种渠道业务技能培训。岗位继续教育是干部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积极教育引导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开拓视野、提高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要通过内部学习、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渠道,加强现有的审计人员的职业培训,尤其是专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习[8-9]。
三是合理利用外部审计力量。在执行委托外审项目时,与外部审计机构深度合作,通过对外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训练和强化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从而在实践中,训练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化队伍[10]。
三、抓实审计过程控制,尝试新方式方法,始终确保审计目标职责高质量落实
内部审计活动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因此,要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必须强化过程管理。对内审而言,内部审计业务过程就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过程控制和质量管控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4]。
(一)严格把握依法依程序审计的原则,做好内部审计准备阶段质量控制。
一是依法确定。审计立项必须有上位文或学校文件做决策依据。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做审计依据。
二是依程序组织。成立审计工作组,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深做细审前调查,努力满足学校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需求,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决定审计方式。
(二)准确识别和把握关键点,落实落细内部审计实施阶段质量控制。
1.对审计方案关键把握审计进度表。通过清单化管理,尽可能对每项具体审计工作的审计程序、时间、责任人、工作预期结果都做出详尽的安排,便于审计人员遵照执行,项目组长对照检查,同时有利于及时处理影响审计项目进度的事件、重要变动以及疑难问题。
2.对审计工作底稿关键把握取证单回复情况。不是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裁定,而是带着同理心和相关业务专业资料,与业务部门一对一充分沟通,了解审计事实是否得到如实反映;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审计判断和评价是否合理[4]。
3.对审计报告审核关键把握是否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解决措施。摸得清情况只是审计成果的一部分,比如,基建审计只对工程造价发表意见,而不查清责任点,忽略审减背后的管理漏洞,审计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内部审计,必须能找得出问题、查得透根源、提得出良策,才能有效促进学校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增加价值。
(三)强化审计成果运用,促进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质量控制
1.建立审计整改制度。出具审计报告不是审计的终结,审计整改到位才是审计目标的最终实现。学校应将审计整改制度化、规范化,联合巡察机关建立协同机制,将审计发现问题转为审计整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部门、整改期限,跟踪审计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11-12]。
2.建立线索移交工作机制。对审计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应及时移交给学校纪检监察部门,配合其工作,提请学校纪检监察部门依法及时作出决定[13-14]。
四、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不断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循环
高校内审部门应牢牢把握审计质量这一生命线,强化服务意识,扎实开展审计监督,不断扩大影响、提升成效。
一是增浓重视内审的氛围。首先要加强宣传,提升对审计制度权威性的认识[15];同时,督促业务部门做好制度的讲解辅导工作,使职工能够理解和熟悉制度,认识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最后,通过内部审计的咨询和评价,为学校增值服务,内审的价值被认可,校内也将形成重视审计的氛围。
二是发挥内审的预防警示作用,提高遵守财经法规的意识。将审计报告在一定范围公布,对审计专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都可以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而的审计整改能够进一步督促长效机制的建立,规范管理,促进学校治理体系的完善[3]。
只有内审工作真正起到查错纠弊、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积极作用,内审的地位才会真正地得到提升。当内审的作用得到重新认识,学校的各级人员不再将内审当作是例行公事或多此一举,而是自觉接受并支持内部审计开展工作,甚至能主动提出审计要求,审计的权威性得到认可、经济卫士的作用将能有效发挥。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说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内审人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努力,始终把握审计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提高质量管理开展审计工作,不断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内审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