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上海农校二三事
2021-01-16>>>
>>>
进入农门
1949 年上海解放那年,我正好在曹行小学毕业。1950 年9 月,我就读于上海县初级技术学校农科。同班同学46名,分别来自上海奉贤、南汇和青浦。这所学校前身是“颛桥地区中学”,1948 年3 月由社会活动家、颛桥著名人士张风三先生等人发起兴办;1948 年9 月,改为“私立颛桥初级职业学校”;1949 年2 月改为公立,校名“上海县颛桥初级职业学校”。校长为周文尧先生。当时我进入农门的原因有三:招生宣传农村农业需要人才;颛桥离家住的曹行很近;学校提供助学金,吃饭住宿等不收钱。
几经改名
随着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各行业需要大量的各层次建设人才。学校也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和要求,又经几度改名,以适应发展需要。1949 年5 月,国家接管,学校改名为“上海县初级技术学校”,时任上海县委宣传部部长徐星光同志兼任校长。1952 年8 月,学校改名为“江苏省上海农业学校”,由省农林厅领导,实行五年一贯制,谈虎任校长。1954年8 月,全班整体合并到江苏省南通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直至毕业。
简陋的校舍
1950 年9 月入学时,我们学校的校址在颛桥镇西街福智庵旧庙内。1951 年8月学校在颛桥镇东首老沪闵路东侧新建平房一排,作为新生教室。1952 年8 月继续新建校舍。校舍十分简陋,两排砖木结构的平房是教室和办公室,一座厨房,一座用毛竹和稻草搭建的礼堂兼饭堂,校门是两扇木门,围墙是竹篱笆,竹篱笆外面栽有几棵法国冬青,校名写在木条格建的架子上。学生住宿在颛桥老街民宿,与校舍相差一公里多。在这里,我们度过了四年。
学的知识还不少
入学初始,学校想将我们培养成初级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以后又改为中级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到毕业前明确为植物保护技术专业人才,整整六年,既要学普中(初、高中)基础知识,又要学农业专业(初农和中专)知识。除政治(时政)、语文、算术、代数、几何、化学、体育、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英语等基础课外,我们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初农阶段有植物、动物、农业大意、园艺、作物病虫害、土埌、气象、测量等课程,在上海农校读高一时,则有普农与土埌、植物栽培、动物饲养、果树栽培、蔬菜栽培等课程。
志愿军战士仲伟才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校掀起抗美援朝热潮,五名同学参军,其中三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直赴朝鲜战场。我的二哥也是在同时期从上海国立高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生会号召我们写慰问信给在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和我保持联系的是仲伟才同志,他曾寄给我朝鲜货币;1953年底,他还寄上由他签名的1954 年志愿军战士社发行的年历,我至今珍藏。可惜,以后我们没有保持联系。
参加中苏友好协会
1949 年10 月3 日,苏联首先和新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10 月5 日,中苏友好协会总会成立。我们班同学于1952 年10 月参加苏南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县初级技术学校支会,为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友好合作而努力。当年交会费1000 元,经手人为袁夕林。在协会组织下,我们分别和苏联青年学生开展通信交流,互寄照片和眀信片等纪念品。我至今保存着会员证,证号为1 190081;我还保留过苏联同学寄来的照片等纪念品,可惜后来弄丟了。
这是我一生中最早参加的群众组织协会。
沈兆麟——凯洛夫教育法
在上海农校三年级时,班上新调来一位语文教师,名沈兆麟,他兼任我班班主任。他带给我们的是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法”,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
他上课没有一句废话,到点就下课,从不拖延,大家很欢迎。听说他的夫人是白俄罗斯人,夫妇俩有一个漂亮可爱的女儿。
暑假在小农场劳作
学校有个小农场,在北桥镇北沪闵路旁,那是一个大户人家所建的私人花园,当时叫奕园,占地30 多亩。园内有一幢小洋房,共三层,落地玻璃墙,楼下一层是大客厅和厨房等,二、三层为卧室。旁边有个水井,装有手动压水泵。园区主干道两旁栽有大又粗的雪松树,靠北的围墙边有一座约60 平方米的温室,里面养着各种花草。暑假期间,工友周兰生就带我们在这里生活与劳作。1954 年后小农场划归地方,现为闵行区北桥苗圃。
学习之外的业余生活
读书时,我们曾去参观全国劳模陈永康的水稻栽秧现场,参观上海佘山天文台,也曾去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周六或周日晚上去大操场看露天电影,周日几个同学在横泾河里划着小木船,唱革命歌曲、跳灯塔舞、表演叠罗汉等,可谓活动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