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
2021-01-15
预测理由
读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格,增长人的见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这也是许多作家频频关注“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与之相呼应的是,不少地方的中考命题人也纷纷关注这一话题,将有关阅读的文章编入中考语文试卷,以期引导中学生正视读书问题,从阅读中获取教益。如2021年中考辽宁阜新卷《读书终是读自己》、江苏宿迁卷《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湖南邵阳卷《“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等。
文本阅读一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 衿
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圖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布局。
B.浏览短视频,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可以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法,论证“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了积极作用。
D.“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2.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答:
3.第七段中作者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请结合全文内容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答:
文本阅读二
读书之乐如品甘泉
◎苏延强
苏东坡诗云:“人间有味是清欢。”闲时读书,或有一窗暖阳拂面,伴着茶雾袅袅升腾,书香漫漫散开,像极了“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自有一番清雅恬适之乐。说明在古代,读书真的算是一种“上好休闲”。
“苦读”固然必要,焚膏继晷,废寝忘食,欲成功业则不辞其苦。与之对应,也有一种读书叫作“闲读”。因兴而起,尽兴而归。因此,有当代学者认为,读书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为了工作和生活的实际用途而读;二是为了消遣时光而读;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而读。我想其中第二、三种就可以归为“闲读”,只以愉悦为原则,不杂功利,天马行空,大有“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的超脱境界。“闲读”时,形骸悠哉,心神驰骋,好似美梦一场,醒来却比蒙头酣睡之后要神清气爽得多。
关于苏轼读书,秦少章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这句话常被引用作劝人苦读,我却认为相比于“苦”字来说,用“瘾”字形容更恰当些。即使大醉也要读着书入睡,实在是读书有“瘾”。苏轼形容“观书之乐”是“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他是崎岖长路上的倦客,每有书读就像遇到清冽的甘泉,喜出望外,一解穷渴困顿。
世上未尝有哪种“获得感”多过读书。有关读书所得,古往今来,人们从不吝惜溢美之词。粗略言之,读书之获得大概有邂逅锦言妙句时“拍案叫绝”的愉悦,有“见前所未见”的眼界拓展和知识丰富,有“捻断三根须”的深思,有“点醒梦中人”的顿悟,等等,几乎不能用语言穷尽。然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是读书对人本身的塑造。白岩松言及自己读书的经历时说,他24岁读的一部书,如今再读,发现情节几乎忘光,书中的价值观却早已是自己的价值观了。以读书为“休闲”,得到的不只是字字珠玑,更是越来越好的自己。
读书之美更在意趣之中。普通人眼中,花是花,草是草,山是山,河是河,春夏秋冬各有倦热乏寒之苦。而在“腹有诗书”的人眼中,花草山河内藏造化天工,春夏秋冬皆是人间至景。也即是说,读书给人发现美的眼睛和更丰富高贵的灵魂。南宋诗人翁森作《四时读书乐》,记叙自己四季读书的不同享受:春天,“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秋天,“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寄情自然如此,怡然自得如此,何惧世事苦累烦忧?
但要知道,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作阅读。“闲读”可以理解作“心闲”“身闲”而“书不闲”,应当是“闲来读好书”而不能“时时读闲书”。好的阅读更像是一场灵魂的漫游,在文字符号构筑起的时空中访古今之贤达,寻山河之胜景,探造化之无穷,不拘形迹,妙不可言。“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觅一本好书,细细品读,以致忘我,旁人看着“辛苦”,却自知实为“最上好休闲”。
(选自《解放军报》2021年4月10日,有删改)
1.请你品析文章题目“读书之乐如品甘泉”的艺术效果。
答: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对于“闲读”,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答:
【李传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