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数学创设情景教学的探索

2021-01-15张文聪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张文聪

【摘要】教师要善于学习,取长补短,在提高课堂教学上下功夫,通过生动的教学艺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感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养成坚忍不拔的坚强毅力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创设新异;创设发现;创设问题

随着新时代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古人云:“学无趣,无所谓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好奇心、好强心、好求心等三个方面,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导向、维持、激发等个人内在驱动力的作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40分钟,在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上下功夫,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才能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步步引入数学殿堂,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发展基础。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主动探索、主动研究和独立思考,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益。本文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索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下面谈谈相关做法和探索。

一、創设新奇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认知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构成。数学课堂教学就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在欢快且好奇的气氛中学习探索新知识,增强核心素养。

在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中,通过图示比较椭圆与双曲线的第一定义、标准方程、几何意义,比较可以列出这两种曲线的第一定义、标准方程的符号、方程中a、b、c、e的几何意义之间的关系式。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即发现第一定义:“和←→差”;标准方程中的符号:“+←→-”;a、b、c、e的几何意义:“a :长半轴长←→实半轴长;b :短半轴长←→虚半轴长;c 半焦距 ,c2= a2-b2←→c2=a2+b2;e= ,离心率,01”。两种具有同构的知识的类比、联系、比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新奇情境,让他们从中看到了2个不同曲线之间的对应和演变关系,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原来数学也有一种和谐美,对称美,顿觉兴趣盎然,兴奋不已。

同样,数学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因势利导,对照比较椭圆与双曲线第二定义中的左焦点F1(-c,0),左准线l1:x=-,右焦点(c,0),右准线l2:x=,以及离心率e=的相互关系。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始终处在积极思维中(还伴随着相互间的讨论)主动地获得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受到新异刺激时,大脑皮层会出现活跃兴奋区域,此时的大脑的活动处于紧张而愉快的状态。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认识了这一知识的特点、规律,希望对新知识也有新的发现,有了跃跃欲试的愿望。

二、创设发现情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路子,教方法”。“引路子”就是按照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步引导;“教方法”就是创设不同的思维情景让学生逐步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让他们在积极思维中突然发现新大陆,从而享受到发现的乐趣,产生一股好强心。

在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横坐标的关系之后,我设计出这样一个问题:若方程x2+mx+1=0(m∈R)有一个根大于1,另一个根小于1,那么,m应符合什么条件?我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画一个函数f(x)=x2+mx+1的图象,使图象和x轴有两个交点,分别在直线“x=1”的左右两边(如图),要符合什么条件?学生即发现能满足f(1)<0即可,也即方程x2+mx+1=0的一个根大于1,一个根小于1,只要符合f(1)<0即可,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提出一个问题:若方程x2+kx+1=0的两个根,一个大于a,一个小于a(a∈R),k应满足什么条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两道方程:形式相同、结构相似,一次项的系数m变为k,换个符号名称而已,与x轴的两个交点在直线x=1的两边变为直线x=a的两边,f(1)<0则应是f( a ) <0,转化为解不等式a2+ka+1<0,则a=0时,k ∈;a >0时,k<- ;a<0 时,k>-。这样,通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出了解题规律,掌握了解题方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求需要,让自己在理解探索中掌握主动权,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授人以渔”,是强化这种需要的有效途径。

三、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思维表现于疑问探索、提出问题,这就是古言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合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结论,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强烈兴趣。

教学完正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笔者提出了如下问题:周长相同的正多边形, 它的面积与边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才思敏捷、头脑灵活的学生马上设题计算,得出如下结论:若正多边形周长相同,其面积随边数的增加而增加。一些学生仍在争论,笔者叫得出结论的学生说说道理,回答说是应用公式设题计算得出的。这对大家都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学到的知识要善于应用。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提出一个问题:平面图形周长相同,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从上面的推论,很快就得出“圆的面积最大” 。

教学《圆锥侧面展开图》时,根据圆锥是由直角三角形旋转构成的,是个旋转体,笔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以不同的边为轴旋转而成的几何体,侧面积大小有差异?学生个个在思考当中,一时似难有结论,笔者叫大家用三角板旋转观察。大家纷纷动手试验,似乎都有所悟,在这个基础上笔者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演示,设好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分别为a、b、c,套入图形面积公式去得出总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这就是一个数学建模的量化过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探索,大家都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提高了一个级别。这就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具体案例。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