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生劳动素养形成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15甄娟华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小学

甄娟华

【摘要】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往往被淡化,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缺少劳动的机会,劳动能力弱、劳动意识薄弱等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清晰劳动教育的问题,有效其实施方法,显得迫切和重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方位以劳动课、各学科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家校共育为途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从小对劳动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劳动素养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号召全社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大会上也指出:“要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清晰劳动教育的问题,有效其实施方法,显得迫切和重要。

那么,如何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呢?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全方位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从小对劳动产生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扎根劳动课,知行合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经受过劳动的人,他才会变得温柔、敏感,他才会充满热诚地去接纳周围的事物,相反则会变得贪婪、自私,瞧不起平凡者。”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通过集体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承担的集体使命、社会使命、道德使命,是新时代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课程安排中每周都有劳动课。对于刚刚升入小学的学生,怎样的劳动活动更适合他们,更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的兴趣呢?

首先,笔者对班上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基本上都学习过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收拾玩具、叠被子等;家长们也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但是有的爷爷奶奶溺爱,减少了劳动的时间和机会;学生能自觉收拾自己的物品,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的情况就少之又少。

为了让学生产生劳动的意识,笔者亲自带着学生在劳动课上清扫教室,收拾教室的公共物品和个人物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和习惯,笔者还设计了“劳动小能手”的细则,内容包含:自己收拾学习用品和书包、整理书桌、准备第二天穿的衣物、自己穿衣穿鞋、打扫家里的地板、吃饭前后摆放和收拾碗筷、清洗碗筷等。笔者也将以上内容发到班级交流群,让家长在家提醒孩子参与劳动,并在我校天鹅云平台进行记录。一段时间后,笔者会在天鹅云平台中统计数据,利用班会课,对劳动记录次数较多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如跟班级的奖励机制合并,奖励印章,集齐一定的数量就可以换奖品;奖励优先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机会;奖励他们在自习课上到学校朗读亭朗读并制作留声卡或者到学校图书阅览室阅读课外书等等。对于也参与劳动,但劳动记录次数少,未能一直坚持的学生,笔者就奖励他们每人在综合活动课上为同学们表演一个节目。对没有在家自主动手参与劳动的学生,笔者就故意表面上“不理不睬”,但就会私下跟家长沟通,让家长出面提醒,使他们逐渐主动参与各种劳动。

日子有功,笔者班的学生慢慢地会收拾自己座位的物品、整理书包,见到班上的物品乱了会摆放整齐。劳动课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任务,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细心地干活,还会互相帮忙。学生很享受地参与班级的劳动,渐渐喜欢动手,还把劳动内化成自己的潜意识,这就是劳动课在真正意义上从课内延伸到他们的生活。

二、寻找契机,融入学科教學

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以劳立品、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善美”的育人价值贯穿全学段、融入全课程,完善全学段融合贯通的课程育人体系。

在小学低学段的各个学科也应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劳动的意义所在。《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从课文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都是低学段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学堂上掌握劳动的技巧,课后真正实践。语文课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理解、感受大自然,如,在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时,向学生传达保护环境多植树的思想,布置学生回家照顾家中所种的绿植,启发他们劳动的意识。数学课学习了长度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去丈量树木,去体验,培养学生劳动也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课让学生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培养他们劳动的同时,也要有探究的精神。美术课让学生描绘蔬菜花卉果实,让他们学会观察,感受劳动创造了万物。

三、开展主题活动,家校共育

劳动教育从本质上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参与劳动,才能体验生活的技能、乐趣,才可以升华到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为了使低学段的学生更多地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笔者经常利用班会课开展讲劳动小故事、劳动美文分享、同唱一首歌的主题活动,如讲述《寒号鸟》《挖金子》的故事等,教他们读《悯农》,和他们一起唱《粒粒有勤劳》。这些与劳动有关的故事、文章、歌曲让低学段的学生直观地明白到劳动对人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劳动的意识。一个人学会劳动,才有生存的资本,一个不会劳动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生活的。

为了激励学生能坚持劳动,笔者还利用植树节,开展“我为我家添绿色”的活动,让他们在家种植观赏绿植或者中草药;“五一”劳动节,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寒假里,春节将至,笔者通过我校的天鹅云平台,开展班级“我们过大年”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帮忙父母置办年货,打扫家里的卫生,并将这些过程以图片和写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各种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还让家长们把学生劳动的样子拍下来,上传到我校的天鹅云平台。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家热爱劳动,体贴长辈的一面,看到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教育学中的一个理论:如果想要学生表现好,就应该给予一些荣誉,让他们主动去维护。于是,笔者还会根据主题活动的情况,给他们评选出“动手小强者”。学生乐此不疲,而笔者就静待量变到质变的发生。

通过有关劳动的主题活动,家校共育又升华了,班级凝聚力也提高了。

四、班级文化,渗入劳动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劳动教育对培养集体观念、提高奉献精神、实干态度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班级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教室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室课桌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墙面的布置以有班级卫生管理等,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外显,是任何一个“外人”走进这间教室都能看得见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就是班级物质文化。班主任怎样做才能令小学低学段的学生重视教室环境呢?每接手一个新班,笔者都会亲力亲为布置教室:黑板报、图书角、教室卫生等,尽量做到不漏一个小细节。接下来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例如,规范书桌的摆放、桌面要整洁、座位无垃圾,班级物品要摆放整齐等。为了训练到位,笔者会经常驻扎在教室,身体力行,为学生做榜样。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了学生的习惯,劳动也潜移默化地成为了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地提高了自身的劳动素养。

劳动不仅创造出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还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劳动促使人类解放了双手,学会直立行走、使用语言,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正是生产实践劳动将人从动物世界中区分并逐步提升出来,在一代又一代历史积累的劳动创造过程中,形成了当今的人类社会。在现代教育中,一方面要科学普及正确的劳动价值理念,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劳動观武装头脑,认清劳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另一方面要践行科学的劳动观,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劳动过程之中,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高尔基说过:“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在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劳动教育中,笔者从示范体验开始,利用学科教学、班级文化、家庭教育等多途径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和感悟,又利用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提高劳动的主动性和喜悦感,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实在,更多彩,更懂得劳动能使人修身、正心。

参考文献:

[1]陈理宣.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J].教育学术月刊, 2017(3).

[2]袁杰.芝动之于人的马克思主义本体意蕴观[J].社会科学家.

[3]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4).

[4]赵荣辉.劳动教育:儿童确证自我的媒介[J].教育学术月刊, 2011(10).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劳动教育小学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农村初中生劳动素养缺失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