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护理管理
2021-01-15王雪梅
郭 蔚,王雪梅
(吉林油田医院护理部,吉林 松原 1380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然发生的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等一系列的事件,包括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卫生公共事件等,严重影响人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加强对卫生事件的预测、警觉能力,完善整体救援体系,进而提升医院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在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中,具有重要价值[1]。旨在本文对我院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方面分别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应急预案护理管理的对比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8年6月—12月期间,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开始实施应急预案护理管理模式,设为HM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2例,在2018年1月—6月期间进行常规管理,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2.45±1.55)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6例进行应急预案护理管理,设为LM组,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3.66±2.53)岁。两组受试对象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LM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HM组予以应急预案护理管理,具体举措如下:①制定应急预案。依据我国相继颁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传染病防护等相关条例,积极制定符合我院整体的医疗救护体系,并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包含紧急撤离、疏散人员、现场布控、防范知识的普及等,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2]。②合理支配病房与完善消毒隔离工作,针对患者实际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类型,合理划病房和隔离工作,进而确保医院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应及时依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与检测结果予以消毒处理,以免增加患者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性。③完善突发事件的救治体系,由院长为救治体系的组织者,根据季节转换、病原体来袭等影响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护,并组织医护人员定期为民众普及,加强对敏感病毒的检测、分析,加强食品卫生灯的部署工作,并讲解相关防范知识,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率[]。④加强对援救人员进行培训,包括急救技能、穿摘防护服用品、应激反应速度等培内容,进而增加整体护理人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处理能力,提升救援任务的高效运转。⑤建立应急预案网络信息平台,不仅可实现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训练,也可实施突发现场的监督工作,并充分保障救援中各个部门的联动,实现整体救援活动的及时救援[3]。
1.3 观察条目
记录两组护理管理质量(医疗事故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实验所有涉及数据结果均通过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包含(医疗事故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x²检验,并以(%)表示,组间存在较大差距有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表示。
2 结 果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差异比较,可知HM组护理质量各方面指标情况均较LM存在差距,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管理质量差异对比[n(%)]
3 讨 论
在医院面对自然灾害、环境危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中,应急预案护理管理是整个救援活动成功的首要保障,在分秒必争的救援下,进行有组织、有布局的救援制度,建构完善突发事件的救治体系,可提升整体的救治效率[4]。
本文通过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拟定一套应急预案合理支配病房与完善消毒隔离工作、完善突发事件的救治体系、加强救援人员系统培训工作、设立应急预案网络信息平台等管理后发现,在开展我院护理管理工作中,不仅能够充分凸显出护理人员能够沉重冷静应对突发事件,能够将应急流程、风险防范及团队合作团队精神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医院临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还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能够以正确的防护策略,避免及降低了院内交叉感染与疾病扩散的可能性,从而为医护人员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予得以保障[5]。
研究表明,HM组医疗事故发生1例,占总占比的1.39%、抢救成功71例,占总数的98.61%、不良事件发生1例,占总比例的1.39%,LM组医疗事故发生12例,占总占比的12.50%、抢救成功52例,占总数的54.17%、不良事件发生28例,占总比例的29.17%,P<0.05。由此说明,通过完善互联网信息的共享平台,建设相适宜的应急预案管理,完善整体系统化的救援工作,加强对救援人员的培训等管理举措,完善各个部门救援合作,相互配合,可显著提升整体的抢救成功率,在降低人员伤亡时,提升突发事件的抢救效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采用应急预案护理管理,可显著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升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