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司退休干部体检情况及主要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2021-01-15赵春燕朱继瑞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58期
关键词:骨密度颈动脉斑块

赵春燕,朱继瑞

(北京市海淀区兵器工业北京北方医院老年科,北京 100081)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会成倍增长,不仅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期望寿命,而且给公司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公司定期组织体检,但是慢性病患病率仍然较高。既往针对疾病筛查的传统体检模式,应该向注重危险因素预防的新模式转变[1]。本研究旨在了解退休干部在体检中慢性病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公司参加健康体检的退休干部334人,其中男220人,女114人,年龄60~91岁,平均70.4±7.8岁。按年龄段分为三组:60~69岁180人,70~79岁94人,≥80岁60人。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及生化指标测定

记录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安静测量坐位血压。由东芝120检测仪测定FBG、HCY、CRP、UA、TC、TG、HDL-C及LDL-C。应用美国迈尔思骨密度检测仪检查骨密度。腹部超声由超声科专业医师,利用GE Logist7(美国)超声仪检查。采用苏州66裂隙灯检查眼底。

1.2.2 颈动脉检测及分组

颈动脉内中膜采用GE公司Logist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受检者取仰卧位,依次探查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在距颈总动脉分叉近心端2 cm处测量并记录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IMT≥0.9 mm为增厚,局限性IMT≥1.3 mm为斑块,具备其中一项指标诊断颈动脉硬化。据此,将体检者分为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2 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慢性病发生情况

排名前五位疾病及发生率依次为颈动脉硬化(87.7%)、前列腺增生(75.9%)、眼底动脉硬化(6 6.8%)、甲状腺结节(6 3.2%)、骨密度减低(60.2%)。颈动脉硬化发生率在各年龄段均排名首位,60~69岁其发生率为78.3%,70~79岁为100%,≥80岁为96.7%。见表1。

2.2 颈动脉超声检查

颈动脉正常41例,IMT增厚30例,颈动脉斑块263例。IMT增厚组的年龄、SBP、UA及HDL-C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的年龄、SBP、DBP、HCY、UA、TC及LDL-C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的年龄、HCY及TC水平高于IMT增厚组,HDL-C水平低于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

以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SBP、DBP、CRP、D2聚体、HCY、FBG、HbA1c、UA、TC、TG、HDL-C及LDL-C等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性别(P:0.018,OR:0.354,95%CI:0.150~0.835)、年龄(P:0.000,OR:1.186,95%CI:1.096~1.283)、SBP(P:0.007,OR:1.037,95%CI:1.010~1.066)、CRP(P:0.007,OR:0.861,95%CI:0.772~0.961)、HCY(P:0.020,OR:1.194,95%CI:1.028~1.387)、TC(P:0.001,OR:7.715,95%CI:2.213~26.890)及LDL-C(P:0.000,OR:0.057,95% CI:0.012~0.267)。

3 讨 论

体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威胁人们健康的慢性病的流行状况。我公司参加体检的退休干部334人,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发生,如果不尽早发现,尽快控制,将会延误病情。

老年人颈动脉硬化是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原因,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资料发现,颈动脉硬化在各年龄段的发生率均占首位。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SBP、TC、LDL-C、HCY及CRP是颈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表1 总体及不同年龄段受检者发病率占前十位的疾病(n,%)

表2 颈动脉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临床各指标的比较(±s)

表2 颈动脉正常组、IMT增厚组及斑块组临床各指标的比较(±s)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IMT增厚组比较,★P<0.05。

例数 性别 年龄 BMI SBP DBP CRP D2聚体(n) (男/女) (y) (kg/m2) (mmHg) (mmHg) (mg/L) (ug/mL)正常 41 11/30 63.6±5.1 24.4±3.0 121.5±15.4 74.2±5.6 0.7±1.1 0.3±0.1 IMT增厚 30 26/4 68.8±7.6☆ 24.5±2.5 133.3±18.4☆ 76.4±8.0 0.9±1.3 0.3±0.2斑块 263 183/80 71.6±7.6☆★ 25.2±2.9 136.9±13.6☆ 78.1±8.6☆ 1.3±3.0 1.2±9.7统计量 35.179 22.166 1.617 20.605 4.342 1.022 0.308 P 0.000 0.000 0.2 0.000 0.014 0.361 0.735 HCY UA FBG HbA1c TC TG HDL-C LDL-C(umol/L) (umol/L) (mmol/L) (%) (mmol/L) (mmol/L) (mmol/L) (mmol/L)正常 12.0±3.4 308.5±71.3 5.4±1.3 5.3±1.0 4.4±1.0 1.3±0.8 1.5±0.2 3.1±0.7 IMT增厚 12.7±2.2 349.6±68.3☆ 6.1±2.2 5.4±1.3 4.8±0.8 1.4±0.5 1.4±0.2☆ 3.2±0.6斑块 14.8±4.3☆★364.8±88.1☆ 6.2±1.5 5.6±1.0 5.3±1.1☆★ 1.4±0.7 1.4±0.1★ 3.4±0.9☆统计量 10.115 7.963 3.735 1.93 13.671 0.121 5.289 3.036 P 0.000 0.000 0.025 0.147 0.000 0.886 0.006 0.049

伴随增龄,血管弹性减退,内皮细胞逐渐凋亡、内皮功能下降;合并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逐渐增多,协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增龄是动脉硬化不可控的危险因素。除增龄、高血压、高血脂等传统因素,本研究还发现,HCY及CRP也参与动脉硬化的发生。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2]。HCY水平升高可促使内皮细胞凋亡,促进氧自由基生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炎性因子生成,导致慢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动脉粥样硬化[3]。CRP通过增加血管内皮氧化LDL-C水平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增加氧自由基生成,引起炎症反应,增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分泌促进动脉硬化[4]。

本研究显示,颈动脉硬化、前列腺增生、眼底动脉硬化、骨密度减低、甲状腺结节、脂肪肝和高血压发生率较高。前列腺增生为老年男性常见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老年体内激素发生改变,雌激素/睾酮比值升高;前列腺组织对雄激素敏感性增高;诸多细胞因子参与介导前列腺内长期慢性炎症等[5]。近年,随着高分辨率超声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也不断升高,本研究中甲状腺结节发生率63.2%,这与国内华正兵等[1]报道一致。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BMI、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遗传、生活习惯等[6],据此,了解结节性质,良性结节定期观察,可疑结节需进一步检查明确性质。随年龄增加,骨密度减低的发生率也在增加,由于老年人骨重建失衡,骨吸收/骨形成比值升高,进行性骨丢失;雌激素缺乏使免疫系统持续低度活化,处于促炎性反应状态,刺激破骨细胞,抑制成骨细胞,造成骨量减少;维生素D缺乏及负钙平衡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肌少症和体力活动减少造成骨骼负荷较少,骨吸收增加等有关[7]。

可见,通过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异常指标,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慢性疾病。体检数据提示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对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避免/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由于本研究仅仅是对公司老年体检资料进行的分析,数据有限,期望有更大样本量、更全面的分析,来了解老年慢性疾病的情况。

猜你喜欢

骨密度颈动脉斑块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