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及合理用药对策分析
2021-01-15卢云武
卢云武
(靖江市中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中药饮片指的是将所需药材遵照药理、炮制方法等进行加工,直接用于临床的中药,属于中成药的重要原料,被广泛用于疾病的防治中。而中药饮片处方作为医师根据患者病症书写的凭据,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因此,保证中药饮片处方合理性至关重要[1]。然而目前临床中药饮片处方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加强,本文即以2019.10—2020.5我院门诊开具41918张中药饮片处方为例,简析不合理处方具体情况,提出改进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范围为2019年10月—2020年5月,抽选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41918张进行点评,包括中医内科门诊处方15523张,脾胃肿瘤科门诊处方9218张,妇科门诊处方6257张,骨伤科门诊处方5946张,内分泌科门诊处方2832张,皮肤科门诊处方1645张,其他科室门诊处方497张。
1.2 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处方管理标准》、《中药处方格式规范》等相关标准对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改进对策,提高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合理用药质量。
1.3 观察指标
计算此次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处方占比,同时分析具体不合理处方类型。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EXCEL量表对门诊处方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整理,将结果上传至医院药事管理部门。
2 结 果
此次对41918张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分析总计发现不合理处方2098张,不合理处方概率为5.01%,主要不合理情况可分为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三类,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情况分析
3 讨 论
3.1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不合理原因
3.1.1 不规范处方:①缺乏中医诊断和辨证。中医在治疗相关疾病时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而辨证的准确性对后续处方中药物的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缺乏中医诊断或辨证时,就很容易导致混淆患者的寒证或热证,不了解是虚症还是实症,中药师无法准确了解临床医师处方开具的意图。即临床医生在开具中医处方时,其内未明确标注患者的病名、证型等关键信息,使得辨证施治成为空谈。②用法用量不明。中药师审核方剂时还会发现用法用量不明的情况,例如备注“2日1剂”的情况下同时写明“1日3次”,即药物单日内服用次数和服用剂量混乱。或在用法处备注其它信息,如注意休息、注意饮食等,导致中药师审核时无法准确判断临床医生的用药意图。③饮片未按顺序排列。根据我国中医相关记载中指出,中药方剂中涉及的药材共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共四种,其中君药就是在方剂中起到治疗病症首要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发挥药效,以及治疗兼证的药物;佐药则是配合君药、臣药治疗兼证,或者对两种药物中包含的毒性进行抑制、中和的药物;使药则是引导其它药物到达病症所在经络、部位等的药物,也可发挥调和方剂中所有药物药性的功能(例如甘草)。临床医生在开具方剂时,所使用的药材必须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出现药材顺序排列错误的情况就使得方剂无法起到对症的效果,中药师即判定其为不合理处方。④脚注缺失或错误。方剂开具中需要通过脚注对特殊用法进行标记,例如方剂中包含粉制药材,则其应标注直接冲服,不得与其它药物共煎,如果共煎就会导致粉剂颗粒被药渣所吸附,使得有效成分被抛弃,无法饮用入人体内。又例如胶制药物需单独烊化,也不能与其它药材共煎。还有部分特殊药材需要单独包裹煎制或先行煎制,其中烊化指的是以黄酒或水蒸煮融化,再以煎制方剂冲兑服用;先行煎制药材需至少提前20 min或30 min煎制,再放入其它药材,否则煎制时间不足药性无法完全渗入药液当中。还有部分特殊药材记忆挥发,例如豆蔻、薄荷等,煎制时间过长会导致药效散失,需标注为后煎。如临床医生开具方剂时未正确书写脚注或完全未书写,即判定为不合理方剂[3]。⑤前记缺漏。中药处方中也需标注前记部分,中药师可根据前记判断药量、用法等是否正确,如未准确标记或漏记患者的年龄、体重等基础信息,尤其是婴幼儿、老年人,则无法准确判断药物用量或用法是否得当,即判定为不合理处方。
3.1.2 不适宜处方:①辨证不符。方剂中所标注的患者证型与所使用的方剂本身存在偏差,例如标注气滞血瘀证,所开具的处方为右归丸,以温补肾阳、填精止遗加减为主,方剂药物与辨证无明显关联性,即判定为不合理。②用法用量不适宜。即方剂中所标注药材用量超过我国《药典》中推荐的药物用量,例如《药典》中黄连、吴茱萸推荐用量为2 g~5 g,方剂中标注10 g即为不合理处方。③重复用药。在方剂中列出的药材名称重复出现2次及以上的情况,大多数均是在主方剂和加减标注时重复性较大。
3.2 合理用药对策
首先,中药师应及时对临床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审核,发现不合理情况及时通过电话、院内网络与医生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对方剂进行正确修改。其次,医院应加强临床医生对处方书写规范的管理力度,进一步明确书写规范和格式,控制错漏问题的发生[4]。同时提高医生对处方书写规范性的重视,将其直接与个人绩效挂钩,鼓励主动纠错行为。第三,建立点评小组,由中药师和临床医生组成,对疑难处方内容进行快速点评,进一步完善方剂中药材毒理搭配、配伍禁忌等问题,并及时反馈和总结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