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2021-01-15高俊娥
高俊娥
(湖州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浙江 湖州 313000)
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体现了高校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而学科建设可以为高校科技期刊提供优质的稿源和作者队伍,进而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依托。2015年10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强调突出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鼓励“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2019年8月,《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的是将“双一流”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期刊发布到世界舞台[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仍滞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3]120-125,本文将结合“双一流”“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要求,探索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模式,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提供参考。
一、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关系的研究现状
目前,很多学者对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芮芳以《农业科学研究》为例,探讨了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认为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依托[4]83-86;杨保华等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为例,说明了学科建设是高校科技期刊孕育、生长的土壤,而高校科技期刊支撑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部分[5]116-120;管珺认为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应该互动发展[6]34-35。可见,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建设的确存在着相济相成的关系。
部分学者还进一步探讨了高校科技期刊助力学科建设的路径。李晶认为高校科技期刊应从论文定向发表、协助学科监测发展动态、促进校内外专家交流,以及培养校内优秀作者等方面助力学科建设[7]88-90;李娟等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为例,剖析了高校科技期刊在人才培养、引领学科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为高校科技期刊在“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和贡献提供了有益启示[8]21-25;刘玉香等认为应通过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缩短稿件处理周期、提高审稿效率、提升出版质量等途径助力一流学科建设[9]66。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了学科如何助力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耿卓等认为学科可以为期刊提供高水平作者和优质稿源,夯实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基础,并提供学术资源,扩大期刊的学界影响[10]165-168。任忠钦等认为高校科技期刊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创建特色栏目[11]81-82;《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也指出,只有进行学科融合才能开辟学术新天地,找到打造期刊品牌的学术生长点。
从研究现状看,许多学者对于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都达成了共识,并认为两者应相互磨合、共同发展。但管珺研究发现,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之间互动存在不足[6]85;丁佐奇等研究中国高校近3年新被SCI收录的14种期刊对ESI学科的贡献度,并比较其他42种高校期刊对ESI学科的贡献度,发现中国高校新被SCI收录的期刊发展态势良好,对各高校ESI学科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上落后于学科的发展速度,期刊和学科发展的互促模式还未形成[3]120。更有学者关注到“共生理论”可应用于学科建设,如:刘志辉等将“共生理论”引入到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12]154-159;贺树基用“共生理论”分析探讨了烹饪学术期刊与烹饪学科的共生模式[13]1-5。本文将结合当前“双一流”“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背景,引入“共生理论”探索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模式。
二、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的共生关系
“共生”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提出的,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因生存的需要按照某种模式或机制相互依存、互相作用,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演化的共生关系[14]1-2。之后,很多学者对共生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15]255-256,其中袁纯清指出,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方法[14]3-8。由此,共生理论突破了生物学领域而被广泛应用到各个学科,如公共管理学科、烹饪学科等。共生理论中的共生关系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如果将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作为共生单元[16]1-6,则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一流人才,服务高校建设发展,因此两者在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协同共生关系[17]3,见图1。
三、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
(一)协同人才培养,共建“学术圈”
人才是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发展的依靠,只有培养和壮大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一流学者、一流编委队伍和一流编辑人才,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才会有发展的源泉。
1.优化编委会队伍,构建一流学科“学术圈”
编委是高校科技期刊的“智囊团”和学术把关人,也是联系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的重要纽带。他们不仅能为一流学科建设建言献策,而且能为期刊提供学术资源,并能有效地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18]31-36。因此,高校科技期刊要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关注校内外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情况和研究进展,邀请校内外一流学科带头人及青年学者进入编委会队伍,并借助这些有学术威信和学术影响力的编委,通过组织学术论坛和沙龙、主持专栏等凝聚一流学科人才,形成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圈”。
2.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培育一流学科人才
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作者队伍,高水平的作者是期刊质量提升的“衣食父母”。一流学科人才队伍中有学术水平很高的专家学者,但也有科研水平还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他们是一流学科科研一线的主力军,也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作者,他们思维活跃,擅长接触新技术和新方法,有着无限的探索精神[19]538-540。因此,编辑要重点挖掘和跟踪有学术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不断壮大作者队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学术圈”,并定期向他们约稿,提升期刊内容的质量;同时在科研项目申报、科技论文写作、科研成果发表、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他们帮助和扶持,根据自身掌握的最新一流学科发展动态,为其推动学术研究提供参考方向,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为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3.共享学科资源,培育一流专业化编辑人才
一个一流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是编辑业务学者,还应是学术专业学者和科研学者。这样才能确保期刊的质量和水平,才能深入一流学科领域,服务一流学科建设。因此,编辑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学科资源,“走出去”参加编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一流学科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拜访和请教科研一线的研究人员和专家学者,以了解一流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进展,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地优化和更新;编辑还可与学科课题组联合申请科研项目或参与学科科研项目研究,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精通、视野广阔、水平优异的专业化编辑人才[20]596-599。
(二)协同平台建设,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的影响力
1.共建论文发表平台
高校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引领和助推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流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更需要高影响力的期刊去传播,以提升学科的影响力。为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可以把重点放在内容质量的提高上。高校科技期刊可以根据一流学科的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精心策划选题,依托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向相关科研工作者征稿,从中获取优质稿源,对于与一流学科研究热点有紧密联系的、高质量的文章可作优先发表。这样,一方面确保了期刊的内容质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此外,栏目也是刊物的重要窗口,是体现期刊特色、吸引读者关注的重要手段。因此期刊可与一流学科联合打造期刊的亮点,共建特色栏目[21]103-106,重点发表一流学科领域有创新性、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从而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的影响力。
2.共建学术交流平台
期刊相对于学术会议来说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很多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等都是通过学术会议最先呈现的。因此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可以联合举办学术会议。一流学科根据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学科热点策划学术会议内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会议,而期刊可以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对近期学术会议信息进行报道,并对学术会议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报道,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还可以推送热点论文,而浏览者可以对论文发表评论。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和网络开放期刊论文的评论功能可以实现学者之间的即时交流,活跃学术气氛[22]26-29。
3.共建学术传播平台
目前读者从数据库下载论文一般需要支付一定费用,这种方式严重影响了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众多学者都期盼能免费获取最新的学术成果[23]21-22。为促进学术传播和提高学术影响力,编辑部可以与一流学科共同调研考察和申请资金资助,共同建立学术论文资源网站,以供读者免费下载阅读,形成有效地开放获取源。期刊也可以根据一流学科热点定期上传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论文,吸引及鼓励海内外学者下载、阅读、引用和转发,从而大大提升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的影响力。
(三)协同创新,共建公开透明、价值体现型的学术评价体系
学科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科都会配备一套学科评价体系。目前的标准之一就是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这也是评判高校科技期刊优劣的根本标准[13]5。因此,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对高校科技期刊和一流学科建设都至关重要。但受国情所限,对于学科来说,当前各类基金项目申请及资助有时会存在“关系网和圈子效应”,导致不公平的现象出现;对于高校科技期刊来说,更是处于“晋级核心或保住核心”的竞争状态[13]5,论文虚引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依托一流学科专家的力量,共建一套公开透明、价值体现型的学术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期刊或论文的有效评价。
对于论文评价应推行代表作评价,可以依托一流学科专家的力量,根据科研人员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学术成果的创新性以及学术成果带来的社会贡献等标准分学科确立论文评分标准,然后构建一流学科专家库和网络评审平台对论文进行专家同行评议和读者评论。网络平台上所有论文都是开放性的,读者可对每篇论文进行评论[18]34。最后由一流学科专家根据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评分标准、专家同行评议结果、论文的价值体现、读者评论情况确定论文的等级。评价工作应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对于科技期刊的评价,期刊评审专家可基于相应期刊论文的评议结果,并结合一流学科专家对期刊本身的评议、期刊编校质量、论文被引情况、期刊影响力等诸多指标,依据一定的权重和统计方法进行“加总”,最终确定期刊评价结果[24]121-126。
论文和科技期刊的评价过程和决策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评价的流程、步骤、指标和结果应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评价机构还应与受聘评审专家签订保密协议,构建对评审者的问责制度与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追责,使专家和机构人员的评审行为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学术评价体系的优化创新远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探索,方能取得实效[24]125。
(四)协同构建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服务高校建设发展
“学术共同体”一词最早由英国哲学家马斯.布朗提出,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取向或兴趣目标,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组成的一个学术群[25]。学科是高校的核心,一流学科建设的好坏决定了高校的学术氛围,学术环境及学术影响力也决定着高校的话语权。而高校科技期刊也是科研成果展示的窗口,代表着高校的学术导向和学术研究水平。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培养优秀人才,服务高校建设发展。因此一流学科带头人、中青年科研学者可以与高校科技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等共建高校智库型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各机构的优势,借助学术共同体实现多领域跨学科研究,在促进学科繁荣和人才培养的同时带动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实现刊研融合,从而更好地服务高校的建设发展。
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支持高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在“双一流”“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政策引领下不断地实践探索,实现两者的双赢,从而共同服务高校的建设和发展[13]6。
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的共生协同发展,是“双一流”“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要求,也是各自的发展需求,对培养一流人才队伍,提升一流学科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在探索中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建构出效应显著、更为和谐的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共生发展模式,从而达到资源的全要素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