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创新精神与营商软环境优化研究
2021-01-15张珮云
□文/侯 曼 张珮云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在全国各地区硬环境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软环境是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优化营商软环境,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政府工作重要目标。本文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对营商软环境的优化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家创新精神与营商软环境
根据《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100个城市创新环境的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达96.54,远高于生活环境和市场环境的84.00 和89.12,这说明不同城市之间创新环境差距最大,创新环境已成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关键突破口。西安市在全国经济总量前100 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15 位,其中创新环境指数排名未进入前20 名,这表明西安市在创新环境这一软环境暴露出较大问题,此时更加需要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内生能力以激发市场活力,应对重大公共社会危机下的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中的复杂挑战。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和破旧革新的珍贵精神资源,但只有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企业家创新精神才能被激发出来,才能变成现实的资源。基于此,将优化营商软环境与培育、弘扬企业家创新精神相结合,以期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的营商软环境优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下两种渠道实现:一是增加企业家创业活动。首先,企业家的创业活动能够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而这种效应对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至关重要;其次,频繁的创业活动产生的“创造性破坏”,有助于企业家的各种商业创意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到检验。除此之外,企业家通过改进产品、引进新技术等创新活动,降低创业开办成本,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盈利,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二是促进企业家生产性私人投资。首先,良好营商软环境会增大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企业家的吸引力,引导高端要素的流向与聚集;其次,营商环境更好的地区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和较低的非生产性企业家精神。在更优的营商环境下,企业家日常性生产经营活动将会增加,而寻租、贿赂甚至破坏性活动会不断减少甚至消失。如此,周而复始,经济发展有了较大提升。
二、基于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的西安市营商软环境现状及困境
政府是营商环境的塑造者,企业是营商环境的服务对象,二者是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二者的关系自然也就成为透视营商环境发展程度的关键指标,同时也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培育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政府官员承担着经济发展重任,拥有较大经济裁量权。因此,能否建立一种比较优质的政商关系,直接决定了营商环境的质量。营商软环境中包括技术创新环境,而研发经费投入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促进创新产出,由此可见,提高研发经费投入也是优化营商软环境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聚焦于营商软环境中短期内可以改进、地方官员可以有所作为的政商关系和可测度衡量指标研发经费投入。
(一)政商关系。《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2020》提出要警惕东西城市差距扩大。政商关系特别优秀的沿海城市,容易通过“渗透”、“扩散”方式改善周边城市的政商关系,而深处内陆地区的城市,这种辐射影响作用甚微,东西部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该报告测度了政商关系健康总指数及其细分指标亲近指数和清白指数,其中亲近指标反映政府对企业的关心、政府对企业的服务以及企业税负负担,清白指标反映政府廉洁度和政府透明度。在此报告中,数据类型为相对数据,设定第一名得分为100 分。西安在各个城市政商关系健康指数排名第15 名,得分为63.87 分;西安在亲近指数排名第16 名,得分为55.79;西安在清白指数排名未进入前20 名。以上数据表明,西安在政商关系健康指标和亲近指标位次靠前,但是得分较低,存在较大进步空间;西安在清白指标排名较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较大差距,这影响着西安市政商关系健康水平的提升。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需要掌握合适分寸,既要防止“亲”而不“清”、官商勾结,又要解决“清”而不“亲”、为官不为等问题。在全面从严治党高压下,部分领导干部谈商色变,面对企业家时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三不”问题严重,对于“亲”、“清”相关概念理解不到位,未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十八大以来,相关法律制度虽然在不断完善,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健全,诱发腐败的温床和土壤未能彻底铲除,企业与公职人员的不正当利益链仍然存在。部分部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但是缺乏对权力的监督监管,容易出现腐败等违法违纪现象。以上问题的出现对建设新时代健康的政商关系有着负面影响。
(二)研发经费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一座城市科技创新实力的定量指标。目前,根据西安市统计局最新信息,2019年,西安市研发经费为481.76 亿元,占陕西省比重82.4%,仅低于北上广深苏杭排名第7 位;投入强度为5.17%,仅次于北京。
就研发经费投入活动主体而言,2019 年西安市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213 亿元,同比增长25.5%;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212.15 亿元,同比下降0.2%;高等学校经费支出54.52 亿元,同比增长31.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4.4%、44.2%和11.4%,同时这也是企业经费占比首次超过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今天,西安市企业投入占比和全国平均水平(76.4%)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由于西安拥有较多学校、科研单位,所以科研院所和高校经费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就研发经费投入活动类型而言,2019 年西安市基础研究经费30.07 亿元,同比增长18.2%;应用研究经费86.66 亿元,同比下降11.1%;试验发展经费365.03 亿元,同比增长20.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2%、18.0%和 75.8%。2019 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335.6 亿元,同比增长22.5%;应用研究经费2,498.5 亿元,同比增长14.0%;试验发展经费18,309.5 亿元,同比增长11.7%。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6.0%、11.3%和82.7%。而在发达国家,例如加拿大联邦政府2018 年基础研究经费预算猛增25%,被称为“软科学”预算,美国和英国2018 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法国更是高达24%。由此可见,这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着力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础研究体现了面向科学前沿的原始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或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着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低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不利于实现深层科学研究突破。
三、优化路径
(一)以“亲”为先,扬“清”为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亲”就是对企业倾力服务,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合理诉求,切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真心实意支持企业发展。以“亲”为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其次,要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新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创新应用,促进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最后,有效推动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同时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目录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执行。
所谓“清”就是政商关系清白、纯洁,领导干部清清爽爽用权,不能以权谋私和搞权钱交易。扬“清”为要,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权力责任边界,推行责任清单和权力负面清单,以法律约束行为,使得开展政务服务活动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其次,深化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办事公开制度,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公布经济行政信息,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宣传和解读。最后,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
(二)加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必须拥有自己的科研平台和配备相应的科研人员,同时要求有一定的科研投入来支持。首先,注重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迅速增加科技孵化器面积,切实提升企业研发创新后劲。其次,立足于发展实际,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最后,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贯彻落实企业研发加计扣除、高企税收优惠等创新政策,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通过科技税收减免等手段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由政府引导强化企业间的帮扶和引领创新、分工合作等,以降低技术赶超风险和成本。
(三)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健全稳定支持机制,优化支出结构,这对提高基础研究质量和效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第一,需要构建引领未来能力,树立战略思维。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很难对某一特定项目提出具体、详尽的指标,或预见其发展,因此需要政策制定者和科研人员树立战略思维。第二,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十分必要。提高财政R&D 支出中基础研究比例,尤其是鼓励地方政府增加基础研究支出;提高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的所得税加计扣除比例,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究支出;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
四、总结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创新精神是生产力;对于政府来说,营商软环境是软实力。企业家创新精神追求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驱动力;公共政策追求社会服务与公共利益,为企业家创新精神提供检测仪和风向标。企业价值和社会利益二者兼顾才能实现双赢,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吸引高端要素与资源汇聚、流动,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促进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