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收入与劳动力配置研究
2021-01-15于俊鹏
□文/于俊鹏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郑州)
[提要] 在已形成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家庭收入的差异却依然较大,这与地区间工业化发展程度、市场就业机会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不同有关,它们通过不同的微观机制作用于农民家庭,使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的收入形成差异。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农户便可有针对性地改进关键因素,以提高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一、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农村劳动力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总体的利用方面研究的,但是把农村劳动力放在“家庭”方面的不是特别多,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以血缘为纽带连接起来的微观生产、生产主体,同时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组织。劳动力是家庭可以自主调整使用的最基础的资源,同时劳动力资源也是按照农户为单元尽心配置的。从单个“家庭”的层面来研究劳动力的配置,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农户收入的客观要求。
从1978 年开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以来,促进了农业、农村的高速发展,并且带来了农产品数量和品种的大量增加,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资源(主要包括耕地、水资源)的约束,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在农业部门工作,还可以外出务工、经商等工商服务部门就业,这样就扩大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道路,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资源配置上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余地。
除了农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之外,农户家庭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于子女的培养更加得重视,这样,家庭就需要更多的收入来支持,农户的家庭的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劳务收入、财产收入等。这些收入特别有限,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劳动所得,这样增加家庭的收入必然依靠劳动的收入来实现。这样一来,农户在如何配置家庭劳动力资源、提高配置效率、提高劳动收入的问题上就需要认真对待考虑了。
根据上述分析,主要问题是:在多种选择的条件下,农户以什么样是依据选择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对收入率、就业率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为农村劳动力的利用配置提供相关的理论补充,同时也为农户家庭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配置的效率和收益。
(二)研究的历史背景。第一,在传统的劳动经济学中,将劳动年龄规定为男16~60 岁,女16~55 岁,在这个年龄段内的男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称为劳动力资源,年龄段以外的人口则不被认为劳动力资源。但是,在现在青少年的受教育的年限延长、农民的医疗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体能明显提高,这样跟实际相差甚多,由此造成农村农户劳动力资源的界定出现偏差。第二,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在多部门的配置已经成为家庭在配置方面的趋势,在20 世纪80 年代,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由于在非农业可以得到相对于农业更高的收入,这样导致农户在家庭劳动力配置时将青壮年的劳动力安排在非农业部门,将不适应出去务工经商的老年人和一部分妇女安排到农业部门,由此在全国形成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度的流失,对当地的农业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出现大萧条的景象。
(三)研究的显示背景。当前,河南新乡在劳动资源供求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新乡在计划生育方面严格执行,以及现在养孩子的成本高昂,使得出生率大幅度地减少。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主要人口是老人和小孩,这样使得原居住地人口大量减少,导致农村劳动力的不足出现耕地荒废或者粗放的耕种经营。一些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在一些方面的支出也增加,加上社会对知识和人才越来越重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花费上增加,这些都是依靠家庭的收入来做支持,这样更需要增加农户家庭的收入了。因此,对于劳动力资源如何合理的配置、如何提高配置效率和收益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二、新乡市原阳县、延津县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
本文选取的样本地区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上完全一致,但是由于交通、区域大小、人口规模、农作物的不同等所处的位置在条件上有些许差异,这样导致了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出现了不同的差异。
(一)新乡市的基本情况。新乡市是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与郑州、开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与鹤壁、安阳毗邻;西连焦作并与山西接壤;东接油城濮阳并与山东相连,总面积8,249 平方公里。新乡市属于华北板块,地处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主要是太行山山地和丘陵岗地,南部为黄河冲积扇平原,平原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
建国初期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一,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中心,建国初期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是豫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原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原经济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之一,也是豫北的经济、教育、交通中心。新乡市历史悠久,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留存,是《诗经》重要发源地之一,流行于古代新乡地区的诗歌,占国风的1/4。反映朝代兴衰更迭的牧野之战、张良刺秦、陈桥兵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0 处,A 级旅游景区19 个。截至2018 年,新乡市辖12 个县(市、区)、1 个城乡一体化示范区、2 个国家级开发区,总人口617.34 万人,常住人口579.41 万人。2020 年10 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二)新乡市原阳县、延津县各个地区的农户生活状况。作为一个地级市,新乡市农户的兼业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且兼业化程度比较深,这样一来新乡农户的生活水平比较高,在新乡各个地区兼业农户的生活水平普遍高于纯农业的农户。2020 年全国前百名城市GDP 排名中,新乡排名第89 位,在是否欠债方面,新乡地区中延津县属于欠债状况。该地区农户的家庭收入可以勉强为之生活,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该地区外出务工的人员比较多,发展非农业的用户少。同时作为新乡地区最大县城——原阳县发展的农业以及非农业偏好于延津县,且农户的整体生活水平高于延津县,原阳县收入水平的提高来源于农业向非农业发生转变和平原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和旅游的产业。农户的生活水平、收入状况也受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高低的影响。
(三)原阳县、延津县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劳动力资源是农户家庭最活跃、最自由的资源,尤其在自然资源、资金缺乏的农村,农户增加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劳动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家庭农户逐渐摆脱了依靠劳动力资源配置只能唯一与土地结合的单一生产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兼业生产方式并且兼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四)原阳县、延津县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总体状况。工业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农户,劳动力配置方式比没有发达工业地区更为复杂。结婚就分家的习惯使得现今农户家庭绝大多数都是“父母+成年未婚子女”模式的核屯、家庭,由此可见在原阳县地区,农户家庭的劳动力除了父母之外,未成婚的子女也是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本文基于对原阳县及延津县各个地区农户劳动力配置方式的调查,以户主及其配偶劳动力配置方式为主,并结合农户收入来源,将农户划分为四种类型:纯农户、农业为主型兼业农户、非农为主型兼业农户、纯非农户。
第一种及第二种农户类型的户主及其配偶的劳动力配置方式顺便兼顾照管年幼的孙子,从而青壮年劳动力就可以外出打工。
第三种类型:非农为主型兼业农户。其劳动力特征是:劳动力配置方式经营非农产业为主,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但是没有完全离开农业、离开农村,自己种植全部或一部分的土地。农户家庭成员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及收入来源已经不再以农业为主,但这类农户是最为特殊的农户,其劳动力配置方式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第四种类型;纯非农农户,此类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特征是:劳动力完全配置到非农产业,收入来源完全依靠非农产业;在地域上,他们不一定离开了农村,但在配置领域上,他们却已经脱离了农业;劳动力配置领域及收入来源与农业不再有关系,虽有水田旱地,但并不是自己耕种,或承包给其他农户或由自家的老人耕种,或送给亲戚耕种。
综上可知,原阳县、延津县农户劳动力配置方式较为均衡且多样,既不是单一的传统的以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也不是在改革开放的以劳动力单纯向外输入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方式。
三、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影响因素及其效益分析
舒尔茨认为:“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效率配置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传统农业是“有效而贫穷”的。在农户家庭成员进行劳动力配置决策的过程中,受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及家内、家外两个制约因素的相互影响。可以说,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决策是动机与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通过家内因素、家外因素两个方面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来做研究。
(一)家内因素——家庭资源的状况。家内因素对农户劳动资源配置的影响体现在农户家庭资源禀赋拥有的情况,不是农户所处村庄的经济发展情况。家庭人为资本拥有量。舒尔茨指出,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熟练程度。技能、经验、文化水平在人力资本对于劳动力配置的影响中最为显著,家庭物质资本拥有情况对农户劳动力的影响。农户家庭物质资本主要是由农户土地拥有量、农户拥有的资金存量及农户农业机械拥有状况所构成。农户心理因素:风险及不确定性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对家庭资金使用及劳动力配置做出决策时所表现出来的风险倾向性。
(二)家外因素——环境与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关联分析。刘秀梅、田维明认为,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流动是提高要素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如果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于非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会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并因此推动经济增长。基本因素:自然资源的禀赋条件;关键因素: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四、政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在农户劳动力配置选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本文研究说明,随着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农村农户劳动力配置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农户劳动力配置方式已经不再拘泥于外省打工、做生意,而是在地域及配置领域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甚至外出劳动者有减弱的趋势。
(二)对于原阳县、延津县这样的面积比较大的县城,政府要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带动农村农业发展。村委要发挥好农户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作用,利用本村有利的自然条件、交通优势,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农业及非农产业项目,为农民返乡创业提供帮助。
(三)利用互联网,增强大村非农产业发展的聚集优势,构建有利于非农经济发展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流动。
(四)对于原阳县、延津县这样面积比较大的县城,要着力解决因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为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合乎需要的职业培训,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
(五)“扶贫必然先扶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