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大学生“双创”项目“四位一体”孵化能力体系构建
2021-01-15谭文星许康明
□文/宁 乐 李 婕 刘 黎 谭文星 许康明
(1.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广东·广州;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3.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
[提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10 名大创项目负责人及其指导老师的深入访谈进行研究,以构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能力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得出:构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能力需要大创平台、学生个人、指导老师、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入手,协同发力共同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四位一体”孵化能力体系,旨在补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创新思路。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当代社会的重心开始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创新和创业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特定高度上,甚至成为了本届政府施政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 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 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 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实现我国的跨越式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理应为此承担起责任。而实现我国“双创”体系的建设仅依靠学校或者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辽宁省教育厅提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管理,从课程设置、学生选课、项目开展、考核评价、成果认定等方面建立保障制度,并根据相应的学分认定标准和学籍管理规定,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计入课内学分。中国的大学扩招政策距今已有22 年之久,高学历人才也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培养转变,更由此导致高学历人才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作为当代体育类专业大学生,我们更需要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储备,利用创新创业的知识来拓展我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本研究与学生承担创新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深度结合,立足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构建体育类大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体系为研究目标,旨在为推动“双创”时代的发展和培养体育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提供有效方案。
一、访谈对象简介
据表1 内容可知,深入访谈的10 名负责人有6 项创新项目,4 项创业项目,从项目比例上来说,创新项目的申报难度较创业项目低,但在申报级别上呈现出三级分化,即校级、区级(省)、国家级;从指导老师的职称构成来看,呈现出以高级职称的教师为主,讲师4 人,副教授3 人(包括高级实验师1 人),教授3 人,职称结构相对合理。但在这种以高级职称为主的指导老师团体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同级别的项目要求不同,申报难度不一,且对于成果的转化要求也存在区别,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要求项目成员必须公开发表论文来作为结题要求,其他级别均为研究报告(不唯一)即可,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年纪更相似,相对于社会发展趋势更加贴合,但目前却相当缺乏青年教师能够独立但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老师。(表1)
二、从大创平台的搭建来构建孵化能力
(一)创新创业基地是平台的基础。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不仅吸引思路新颖的大学生、研究生汇集于一处,而且在基地建设方面更要向学生提供创新思想交流平台、创新技术操作平台、创业能力竞赛平台及创业管理平台。这些平台的存在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供了优质服务条件,使得学生的想法及能力有了充足的发挥空间。并且创新创业基地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提供相应的创新条件,还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在问题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独立思考的方式鼓励学生学会独当一面及群策群力。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支点,为学生建立创业基地可以间接带动学生向创新创业方面靠拢,形成良好的创新学风,并使学生自发性学习有关创新创业知识,主动积累经验,自觉提高创新能力。当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化为行动力,行动力向创新成果演变时,就足以表明创新创业基地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创新思维形成作用、创新能力培养作用及创新动力持续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存在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保障,更培养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在丰富的实践经历中使大学生提升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是平台的导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体系的支持,而大创平台则是这个体系的实施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校要根据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兴趣、课程设计、教师进修及培养目标等制定符合创新创业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创新性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开发和培训学生创业潜能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式。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的前提下,学校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对参加比赛的创业大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以此来促进体育专业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发展。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均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大部分的高校只是将“创新”和“创业”简单的进行了结合,将学术型创新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却忽略了实践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作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只有借助于企业的项目和资源,才能完成具体的教学内容,企业是直接面向于社会的盈利机构,也是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集体,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转变传统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教学内容的构建需要大创平台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当地特点,发挥当地优势,这是解决高校课程建设华而不实的一大策略,更是为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目标的教育途径。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创业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帮助体育类大学生构建大创项目孵化能力的机构。
(三)资源统筹孵化是平台的功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发力、多方协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多元体系中,学校或者说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起着传输媒介的作用,上传实施情况,下达文件政策。协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发展,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上和项目的孵化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作为学校来说,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以专业技能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消除体育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误区,创造良性的创新创业发展观。借助于创新创业平台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而其中依托“双创”平台为构造体育类大学生大创项目孵化能力体系亦是其主要功效,也是其最为贴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初衷便是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要的体育人才。因此,统筹各方资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一大重要功效,也是在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能力体系中最基础的一环。
三、从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构建孵化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是孵化能力的起始。从学生的角度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能力体系,创新意识将是孵化能力的起始。大学生是一个极具争强好胜之心的群体,对于创新创业他们同样持此态度,这也导致了竞争的存在,想要从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一个项目的萌生、成型、运作都离不开创新意识,同时也需要负责人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发散的思路逻辑,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适用。但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极其淡薄,对于参与“双创”的动机不强,对于自己的行为把控缺乏自主性,甚至诸多大学生更是享乐于当下的安逸生活。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绝非纸上谈兵,仅凭借一腔热血更是不足以支撑整个项目的运作,最终只会导致创新创业项目还未成功孵化就面临失败的局面。所以,想要胜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负责人的职位应该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的信念。同时,更要清晰自己创新创业的目标,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可以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不会感到迷茫和无助。要拥有良好的团队管理和协作的能力,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对于人力、物力等进行管理与调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仅拥有创新创业意识不足以支撑整个项目的运行,创新创业的意识需与清晰的目标和迅速的行动力相结合,如此才能实现大创项目“从始至终”的完整构思。
(二)转化创新意识是孵化能力的中介。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种思维上的创新构建和身体上的实践行为,那么转化创新意识、践行创新行为便是孵化能力的中介,而转化创新意识则需要项目负责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眼界格局、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擅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基本素养。在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是每一个项目在孵化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转化创新意识不仅是将创新的意识从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推进项目的进行过程,这就包括了构建和谐团队以及难题攻关。首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眼界格局。这是转化创新意识最基本的素养,是从心理承受能力上对转化的要求,也是从未来的发展态势上判断自己的转化思路正确与否的决断力。其次是构建和谐的团队。良好的团队管理也是转化创新意识的一种表现,负责人在一个团队里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拥有百折不挠精神的负责人的项目,往往负责人能更好地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最后是擅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早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找寻创新创业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以及学习,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因此,转化创新意识并非一个固态的实体过程,更多是要求负责人具备活学活用能力,能通过多种思路来达到最终目的。
(三)创新结合专业是孵化能力的应用。创新创业思维有机结合专业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专业的优势,同时又是以独特的学科理论结合创新点,创新点和专业能力深度融合是孵化能力的应用表现。要想取得创新创业的成功,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大胆实践的精神,洞悉市场的发展走向,迎合大众需求,这些都需要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来作为支撑。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要进一步认识创新创业这个“词”,观念和意识都要提高,以自身为创业基础,根据自己的特长、优点,以及自己体育专业类的特色,为体育专业类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打造独一无二的创新创业的好项目。现如今,社会市场发展走向需要负责人全面的调查,查找资料、访谈才能够获取最新的市场发展信息。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拥有着普通创业者所没有的知识面,但是也会造成一部分创业者在创业中空言无补,想着一蹴而就,创新点华而不实,缺乏合理性等问题。项目负责人,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出发,客观认清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市场调查计划,才能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的项目内容与要求更贴近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贴合这个特定群体的特点,并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其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四、从老师的指导能力来构建孵化能力
(一)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指导项目的基础。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如今教师不做科研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教师的一大诟病。从课题申报和成果产出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教师都面临这个问题,写论文费时费力,发论文费财费心。长此以往,高校教师逐渐和科研渐行渐远,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类的教师,因为大量研究均建立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所以需要教师阅读大量的文献,从现有文献中寻求逻辑起点。仅前期的准备工作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更加导致部分老师无心科研。由此可见,良好的科研能力既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教学功底,也是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老师的核心要素。
(二)具备前沿的学术眼界是指导项目的核心。具备前沿的学术眼界,对新事物的探析能力是学术眼界的内涵之一,是与科研能力并重的一项基本素质,也是要求高校教师能紧跟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更是贴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要求。学生对市场的调研数据不够充分,很多做出来的项目缺乏前景,这就需要指导老师具备敏锐的学术眼光,能够在洞察学生的动机同时给予其中肯的建议。当前社会变迁迅速,学术方面的动向也变化莫测,高校教师要结合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专业前景来观察学术前沿的走向就必须要有深厚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学术方面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客观准确的推测学术的最新走向,认清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计划,才能真正地获取到需要的信息。
(三)紧贴学生实际能力是指导项目的灵魂。教育学生不能拘泥于本身专业相关的行业,创新创业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可以将学生的喜好以及自己的优势作为发展根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真正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项目执行人,因此能够紧贴学生的实际能力是对于项目指导老师的一大要求。所以,指导老师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时间和指导力度,给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动力,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站出来,让学生坚定信心。紧贴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项目指导工作的出发点,而最终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指导工作的落脚点,教师只有从正确的出发点出发才能将学生顺利地引导至终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能使学生很好地全面发展自身的各项能力。因此,项目指导应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如此才能以最好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工作。
五、从成果的转化趋势来构建孵化能力
(一)学术成果产出是创新的表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成果导向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新技术(产品)为主,这是因为设置大创项目的初衷是培养我国急需的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这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培养规划。因此,这也是真正能帮助有志于从事学术科研和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完成理想一大“捷径”。对于本科阶段大学生来说,一篇学术成果的产出需要其具有较强的思维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从中脱颖而出产出一篇新颖的学术论文即标志着作者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相当突出。由此可见,根据学术成果的质量来判断学生创新能力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方法。
(二)专业产品产出是创新的形式。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成果转化中专业产品产出是创新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需要深度结合体育类学生专业知识来进行设计。目前,体育专业类学生在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相对缺乏。体育类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普遍不大,“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浪潮一直存在,这也就导致了专业产品的转化存在一些问题。专业产品的产出不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的一大亮点,更是符合我国全力推动“双创”教育的一大方式,通过以体育产业发展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就业,既是“双创”教育的要求,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
(三)专利技术应用是创新的本体。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是创新创业的本体,但也是难度最大的成果转化方式,这对于学生的要求极高,对于指导老师的各项能力均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能够做到专利技术转化与应用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无论难度有大,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应用都应该是提升国家创新和制造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从实质上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方式。
专利技术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最重要的内容。相关研究指出:当前中国高校专利转化工作却不尽如人意,耗费大量科研资金获得的专利技术处于闲置或无效状态,直接影响中国技术创新与进步。高校专利技术转化运行效率偏低,目前提高高校专利技术转化系统效率的研究零散且重复,缺乏深入的论证与展开。由此可见,对于专利技术的转化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言,具有较大难度,但仍有人能够实现成果转化,这对我国“双创”计划的实施具有标志性意义,也给了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从创新研究视角作为切入点,寻求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法对专利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主流。
六、结语
构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能力“四位一体”体系,需从学校(大创平台)、学生个人、指导老师、成果转化四大区位,协同发力作为体育类大学创新创业能力体系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仿真训练的方式来提升体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亦是促进体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专业人才在市场里面的竞争力,并以此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体育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发展的必然,亦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大推手,更加是高校协同育人的成果展现形式,也是服务社会的一种创新形式。体育类的创业大学生应该分析更多的优秀成功案例,从项目的选题申报上面就要重视,加强项目建设,从而提高项目的转化率。因此,构建体育类专业大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能力“四位一体”体系是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的补充,同时也为现代社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提供了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