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绿色转型研究
2021-01-15邢玉琦王翠萍朱欣怡翟天泽付世元刘文瑞张文珂杨姝婷
□文/邢玉琦 王翠萍 朱欣怡 翟天泽 赵 婕 付世元 刘文瑞 张文珂 杨姝婷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山东·济南)
[提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全方位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当代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绿色发展理论,本文对当前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引言
绿色农业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设施以及管理方法,协调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增收,推动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则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手段。随着世界现代农业向高标准、高需求、高创新、高效率的“新农业”转型,FAO 提出农业产业集群的建成逐渐成为实现发展中国家农业全球化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种养循环为特征的传统农业是绿色农业,但是产量较低,依靠大量投入化学工业品的现代农业实现了增产,但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因此并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中国部分省区借助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与地理环境,率先发展起集群农业。例如,黑龙江省凭借通达的交通与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集群产业基地。但与此同时,虽然农业产业集群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只重视农业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农业生产与生态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不断激化,并且伴随着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呈现出愈加突出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态资源匮乏程度加剧,农业生态污染情况加重等问题,农业生产呈现恶性闭环。
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对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和农业绿色转型方面。国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2000 年之后,学者开始将产业集群置于全球价值链中,研究视角从地方视角转移到全球化视角,探究经济国际化发展对产业集群转型的影响;在传统农业与国际(美国、日本、荷兰)绿色农业发展经验的综合下,杜志雄总结了农业绿色发展的五个步骤,即先明确基本目标、促进农业生产主体行为的绿色化,再扩大农业生态绿色技术研发和供给、优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设计,最后强化依法治农。2021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聚焦资源利用效率、产地环境清洁、生态系统稳定和绿色供给能力确定了提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方向。当前针对产业集群绿色转型相关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文通过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绿色转型研究,既能弥补当前研究不足也为有效解决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二、研究区概况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处于自南向北缓慢降低的平原区,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产条件,寿光在1995 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而寿光蔬菜产业真正实现质的飞跃是从三元朱村试验冬暖式大棚的成功开始的,是我国农业上的一次重大技术改革,目前寿光已实现了蔬菜大棚全面普及并不断研发新技术。21 世纪以来,寿光蔬菜产业也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 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国家农业绿色转型升级,从构建绿色农业示范区和落实重点绿色农业生产区相结合开始,借助实验区的带动效应逐步实现全国农产品种植业绿色化。具有悠久蔬菜种植历史的全国蔬菜示范基地的寿光当之无愧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先行示范区。
三、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成效
(一)优越的国内蔬菜销售体系。寿光市作为国内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建有具有先进设备与技术的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是国内蔬菜信息交流、蔬菜市场价格形成交流中心。从中国南北位置来看,寿光位于中间位置,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同时济青高速横贯寿光,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寿光得以面向广阔市场,建成联通全国的蔬菜销售网络,成为国内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与流转基地。
(二)寿光模式数字化进程加速。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形势影响下,寿光市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展会模式,筹办“网上两博会”(蔬菜博览会、种子博览会),应用5G+VR 技术,搭建数字化园区、数字化展馆,创设“全链条线上交易平台”,最大限度地排除参展障碍,简化交易程序,主动对接央视、新华社等媒体,依托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数字化媒体,开辟“网上双博会”专栏入口,促进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此外,多家农业企业与拼多多、京东物流、天猫等电商平台签约,与阿里巴巴展开战略合作,打造寿光数字蔬菜产业带,为蔬菜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寿光已由单一的蔬菜产业逐步向种业研发、科技创新、品牌打造、生态观光等多个方面转型,不断创新寿光模式。
四、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绿色转型困境分析
(一)农户综合素质较低,绿色转型意识薄弱。尽管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但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随着寿光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从事蔬菜种植业的人员年龄结构逐渐趋向老龄化、学历普遍偏低并且传统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种植过程中多数依靠历年累积的经验进行种植。受农民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农户对于现代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弱,农业发展极度缺乏后备人才和“新鲜血液”。然而,个体农户仍是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进行绿色转型的主力军,农户群体的老龄化、思想能力落后所引发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绿色转型。
(二)传统生产模式主导,现代化经营不完善。目前,寿光蔬菜种植的主力仍为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这种零散的粗放型生产模式使得蔬菜生产规模较小,劳动力生产效率和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寿光市大力推广农村合作社和和蔬菜企业,但其辐射半径有限,发挥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弱,难以带动广大农户进行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土地流转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的粗放型经营困境,但农村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种种困境。农民与承包商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建立相互的信任,同时也缺乏有关土地流转的完整政策体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访谈可知,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合同条款不完备、程序不规范的状况时常出现,甚至存在口头协议和承包商违约逃债的现象。对于那些承包大面积土地的企业和农户来说,却又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土地管理仍处于真空状态,从而阻碍了绿色转型的步伐。
(三)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创新不足制约发展。寿光蔬菜的种植仍然主要依靠人力,机械化水平较低,种植的环境恶劣,年轻高素质人才不愿进行农业劳作。因此,机械化水平较低也是导致农业后备人才缺失的一个重大因素。在农机生产过程中,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产能匮乏。中低端农机在使用过程中,靶标命中率低,造成种子、农药和化肥的浪费,利用率大大降低。在种业、化肥、农药、农膜等研发方面,寿光企业的科研投入与规模同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竞争力较低,寿光作为一个县级市的行政单位,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和专家,研发创新能力弱,科技化、智慧化水平有待提高。并且据农户阐述,现有的智能化装备成本较高,农户无力承担,所以农业的科技创新难以推广使用。
五、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绿色转型提升路径
(一)细化人才指导目录,打造指向性农业人才。一味脱离本地产业需求而谈人才引进,只会导致盲目引才。根据寿光对绿色蔬菜技术的需要,政府要与寿光本地产业相结合,以产业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人才队伍与产业需求的和谐发展。首先,寿光当地政府应进一步细化急需紧缺人才指导目录,将人才分类分科。在编制目录之前,一方面根据产业绿色集群的特点、大小不同的规模、运作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对现有的人才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状况等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梳理,然后将两者之间的信息进行配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人才需求计划和目标,避免盲目引才和人才闲置等现象,尽量达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理想效果,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其次,建立动态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对每个阶段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及时更新,详细记录个人擅长的领域,及时关注人才动向,对人才资源进行高度整合,提供丰富、充足的智力支持。
(二)建立转型补偿机制,鼓励寿光农业转型。对于有绿色转型倾向的农民,政府采取恰当的奖励和补偿措施并加强宣传。政府政策的落实不仅靠法律法规的强制规范,更需要合适的引导机制。完善的激励和补贴机制既是对政府政策的良好补充,又能充分调动种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农民选择高效的生产种植模式。就调研马田村而言,当地村委会下发对每一个使用绿色技术种植蔬菜并通过蔬菜绿色检验的家庭每年提供1~2 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对于破坏绿色蔬菜的农户进行500~1,000 元不等的惩罚。一方面一定的补偿和奖励可以弥补绿色转型初期农民原始投入资金和减少的收益;另一方面受到奖励的农户在周围村落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吸引所有农民参与到寿光蔬菜的绿色转型中,而稳定的鼓励机制又对维持绿色生产行为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引导农民在关注蔬菜产量的同时兼顾作物的质量与环境影响,最终形成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蔬菜种植良性循环。
(三)健全高效服务体系,构建绿色物流模式。“存储-包装-运输-废弃物处理”的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目前主要依赖物流效率的提升和物流方案的绿色化两方面实现。一方面应该构建集约化的运输方式以及完善全面的物流信息平台,联合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定制绿色运输路线,在提升绿色运输速率的同时尽可能保障蔬菜的新鲜、洁净、无破损,减少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尾气污染;另一方面物流运输企业应从利益出发加强绿色环保意识,包装材料尽量选择少耗材、可再用、可回收、可再循环,即符合4R 标准的包装袋,提倡“极简模式”而抵制过度包装以及包装材料的浪费;在物流园区创立包装袋回收站,鼓励物流运输公司将废旧包装箱、包装盒等自觉收集放入相应位置,并且可以获得停车优惠劵、检测优先卡等奖励,最终保障市场整洁度、减轻白色污染和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