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与业务创新
2021-01-15梅崇秀江苏紫金农商银行
梅崇秀 江苏紫金农商银行
一、绿色金融概述
目前来看,绿色金融这一理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没有一个系统明朗的解释和说明,其相关概念也是比较模糊,就现在的情况来看,金融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三类。
一类是在环境经济的范畴里划分出绿色金融,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并通过金融工具控制环境风险,从而达到环保的效果,从整个生态的角度出发,保持现有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二类是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站在国家目前节能减排的政策角度,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金融领域得到充分的体现,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从对立面统一到一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统筹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三类是把绿色金融本视金融领域的一种新的金融工具,以期成为实现环境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在金融现有的信贷、保险、证券等领域实现“绿色+”的效应。最后,通过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条件、方式和类型,对环保产品和绿色产业给予鼓励和支持。
二、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环境保护一直是国际各方持续关注的话题,我国也不例外,无论是外部舆论的压力,还是内部资源竞争的压力,都促使金融领域开始思考绿色金融的发展[1]。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融资、投资、风险控制、信息流。
(一)绿色融资产品
商业银行金融融资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发放信用贷款和发行债券,绿色融资产品在这两个途径上发展的速度快,规模最大。其中绿色信贷产品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在助力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稳健的作用,绿色债券业务也是迅猛发展,在国际领域内处于领先的水平[2]。绿色融资产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的支持。自绿色金融的概念传入我国后,我国政府为鼓励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法规助力绿色融资产品的成长,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健全的法规制度下,绿色债券业务才能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壮大,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领先机。
(二)绿色投资及交易类产品
绿色投资只要是为了使商业银行吸纳的社会资金流入到绿色环保的项目或者行业中,其中绿色指数和碳交易产品是社会关注的热门产品。绿色指数是新兴的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金走向的同时还可以向社会传达出投资项目的环保等级,同时具有投资和指示功能,由此衍生出绿色标的功能,投资者可以根据项目的绿色指数管理和监控风险。
2020年,我国在国际上会议上提出“碳中和”概念,在各行业掀起了碳踪迹净值为零的热潮。早在1997,国际上通过关于碳交易的协议书,将二氧化碳排放权定为特殊的商品,各国通过买卖碳排权调整各国二氧化碳的排量,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对解决温室效应提出的方案。为了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每个企业产生与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净值控制为零,即可以从微观个体到宏观国家实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与二氧化碳有关的金融产品逐渐增加,我国也从试点城市开始向全国普及。当然,绿色投资产品还有很多形势,这给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内的创新预留了很大的空间。
(三)环境风险管理产品
绿色金融风险除传统的五类风险之外,还多了一项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受自然环境变化或者社会环境转变而引起损失的发生。自然环境风险一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所导致的,二则是受极端天气状况发生的意外。社会经济环境风险,多指政策变化和技术更新引起的社会环境变化,某行业或项目因这种环境变化走向式微。环境风险并不会直接对商业银行的投融资业务造成影响,但是会对其他风险的发生产生连锁反应,因此不能忽视环境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为应对环境风险的发生,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模拟风险对银行业务进行压力测试,不同模型下抗压能力越强代表风险发生引起的损失越小,抗压能力越强。
(四)环境信息类产品
环境信息类的产品主要是为了解决金融市场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果无法准确有效的环保数据,商业银行就有可能高估或者低估企业或者项目在环保方面的价值,做出违背价值规律的决策。在我国,环境保护还属于公益概念,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主要由政府或者社会公益组织在做,个人或企业很少关注环境测数据,因此在市场上的环境信息很单一并且缺乏时效性,这无疑增加了信息获得的成本。金融机构联合专业研究团队以及无相关利益的监管第三方一起成立环境友好型评级组织,订立绿色分级标准,这将减少商业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差,丰富绿色金融环境信息数据库,国内外都在致力于相关产品的研究。
三、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与业务创新建议
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构建从投资、融资、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四个角度已初具规模,在现有基础上的创新可以选择两个方向,一是突破现有的维度,创造新思维,打造新路径[5],比如:探索减少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资源消耗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创新,完善现有绿色金融产品,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效率,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等。以下有四点相关建议,希望能为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与业务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一)提高银行从业人员专业能力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发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商业银行要定期开展绿色金融政策学习,培养从业人员的绿色金融思想意识,多学习相关的政策,有利于后续业务的展开[3]。此外,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在行内培养绿色金融的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创新性人才的发力待遇,在行内树立创新标杆。
(二)重视绿色金融领域内中小微企业发展
我国税收的中坚力量就是中小微企业,重点帮扶绿色中小微的发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关注,具有环保意识的企业更能做到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商业银行通过对与绿色产业相关中小微企业的关注,还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细化绿色金融框架。
(三)促进绿色金融产业生态的形成
商业银行在关注绿色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对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生态环境加以关注。当社会形成一个具体完整绿色金融产业生态时,便可以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则要减少同质化,防止金融资源的浪费。
(四)加强绿色金融风险控制
绿色金融风险会引起其他风险相继发生,为了减少绿色金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应该开发多元化的风险控制模型,对不同的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压力测试,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也可与当地政府展开合作,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共担的机制无论从技术、资本、资源还是人力等方面看,都有了稳定的保障[4]。在投资时也要加强对投资项目或者投资企业的绿色指数评级,按公允价值标准进行评估测试,平衡环保指数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失衡严重的项目或者企业,将不再受到绿色金融政策的倾斜。增强绿色金融服务配套,可以有效提升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效率,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