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1-15康许培郑伟红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辅导员协同

康许培,华 赢,郑伟红

(保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进入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持续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各方协调中,高校应主动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分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性培养机制,坚持协同联系,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形成各方面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一、构建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党建工作目标的实践手段。实践证明,推动建立两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推动党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要在各方面工作中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机制,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和融合到党建工作中。

(一)强化高校党建工作的政治功能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做到“两个维护”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高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政治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要真学。中国共产党是学习型、创新性的政党,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对新时代执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的认识,提升中国共产党人安而思危、治而思乱、存而思亡的意识。党建工作要把激发党员主动学习政治的热情放在重要地位上。二是要真懂。党建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并真正做到传播好中国好故事,让党员能准确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精髓,成为有政治智慧的党员。三是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不但要求党员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在思想和灵魂的深处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四是要真用。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用理论指导自身的行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工作,党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工作,让党员在实践中受启发,并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从而在政治上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丰富案例充实党课教育内容,使党建工作更有趣味性和感染力。

(二)形成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工作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党建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责任部门(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务部门的重要职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教学部门的工作),各自按照本部门的计划开展工作,导致二者没有形成系统协调的工作机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相对不足,高校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缺乏监督,对成果的验收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党务工作流于形式,也难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高校应从整体上培育“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将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建设。首先,高校要统筹规划,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找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联性,在顶层设计中减少条块分割现象;其次,高校要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他们既懂党建工作,又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次,高校应鼓励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及时了解大学生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点,从而提高顶层设计的有效性;最后,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二者之间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当代大学生更喜欢通过图文并茂的互联网平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新形式。

二、构建专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专业教育必须挖掘自身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日常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校风学风培养、和谐校园建设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专业教育,体现出思政课对专业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每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大德育”“大思政”“大政工”格局。

(一)专业教育应体现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作用

高校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传统教育认为思政课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全部责任),专业教育应既重智育又重德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到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创造性地推动‘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多维度育人的有效转化。”[2]

(二)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体现思政教育元素

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3],并提出“四有”好教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自觉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学识、无私的奉献精神去教育学生,将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在协同教育机制下,实现教学相长。

(三)用红色教育资源充实专业教育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都强调“史学”教育的重要性,将“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高校教育过程之中,并且指出“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红色教育资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载体,它传承了党的红色基因,能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信息搭载到红色教育资源上,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化,在无形之中震撼青年学生的心灵,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因此,高校要进行合理的红色教育工作机制建设,如实现思政第一课堂与红色教育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全体教师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将红色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等。专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理应从红色教育资源中吸取养分,将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红色文化与专业教育衔接在一起,探索出一条“红色教育专业化、专业教育红色化”的双向教育模式,使红色教育与专业教育产生协同育人效应。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同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机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方法。然而,当下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内涵和运用机制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的学生以“95后”“00后”为主,教育对象思想行为的改变影响着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一方面,他们比较注重自我感受,如2019年网络热词之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话就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另一方面,他们敢于创新、乐于发现、勇于开拓、对新兴事物有较高兴趣度。因此,只有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科学内涵,改进和创新其融合途径,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协同育人效果,培养出思想健康、道德高尚、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心理阳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正确认识心理治疗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异同

心理疏导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心理治疗法,两者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通过心理干预、平衡对象的心态,使其达到心理健康状态。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和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治疗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最重要的区别是两者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心理治疗坚持价值追求的中立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既要让人活得下去,还要让人活得好、活得有意义;既要让人为自己而活,还要让人为家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而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追求的价值体系是积极的,它更加关注来访者是否形成了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否形成了体现正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完善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运用过程中的原则体系

心理疏导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方法,能促进大学生身心达到和谐状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其原则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项:一是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一体化原则,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心理疏导,在心理疏导中体现“以人为本”,尊重来访者的主体性;二是目标一致性原则,即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目标一体化,共同化解来访者的思想困境和心理矛盾;三是针对性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疏导法,既要针对事件的特殊矛盾性,又要把握来访者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靶向疏导;四是正向引领原则,即心理疏导要充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性因素,充分激励人、鼓舞人、完善人。

(三)健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协同机制

心理疏导近年来已广泛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二者协同育人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制约了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万能化”心理疏导法。众所周知,心理学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使用范围,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个人和群体问题。然而,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顾或不懂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心理疏导法运用于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中,这样反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心理疏导绝不是解决所有思想政治问题的万能良药。其次,“偏爱”特殊群体,忽视绝大多数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全员育人,而心理疏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手段,它要关注全体大学生。然而,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多数教师只针对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运用心理疏导法,而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默默无闻”的学习中等生不管不顾,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惠及全体学生,达不到协同育人效果。因此,将心理疏导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时,既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又要转变相关教师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关注所有学生,提升二者的协同水平。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推进两者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培根铸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培育的主体,辅导员则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各类高校都非常重视并不断加强二者的资源投入和队伍整合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在原24号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第43号令,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在这个文件第一章第二条中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5]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负责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的重要性。但是两者在协同育人机制上还存在着“各自加强、协同不够”的问题,无法获得二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形成共同育人理念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各部门共同的工作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既要讲好课,坚守第一课堂主阵地,又要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熟知本教学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学生身边发生的有意义、有意思、有示范性的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好学生的自己事和身边情,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接地气。而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的“保姆”和“灭火器”,还应该了解所在专业的国家教育目标,知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方向引领作用,积极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其共同探讨时政热点事件对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提升政治敏感性,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二)高校应增强角色体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力量

由于培养和选拔机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各自队伍中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所以在协同育人体系中,二者容易出现脱节的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二者有必要进入对方岗位进行角色体验,这样才能真正使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相结合,达到更好地育人目的。首先,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有做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的经历,许多高校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建立新入职教师担任辅导员制度。这项制度有利于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体系,使新入职教师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逐年上升,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逐渐降低,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专任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现象越来越多,兼职辅导员通过心理相容性沟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其次,辅导员走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讲台,为学生讲授关于生活、学习、心理、恋爱、就业、创业等理论课,从而使枯燥的理论课与生动的实践课相结合。高校应搭建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平台,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水平。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高校应当不断建章立制、完善体系、优化环境、创设条件,建立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促使各个部门、各科教师、各门课程“齐心聚力”“齐抓共管”,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样才能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完成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教育任务。

猜你喜欢

理论课辅导员协同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