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航合作新动向及启示
2021-01-15欧阳宇青
欧阳宇青
一、港航合作概述
1.港航合作的概念
港航合作是指港口企业和航运企业之间为实现各自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合作。港航合作的主要内涵是资源共享、利益共得、风险共担。如今在世界经贸大环境不确定性增强、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航运业掀起了新一轮联盟潮,港口间的合作日益密切,而作为上下游的港口与航运企业也正积极探索不同的合作方式,以提升各自的竞争力。
2.港航合作的一般模式
就合作概念而言,港航之间可以存在多种合作模式:可以是港航企业间的全方位合作,也可以是部分业务的合作;可以是结构紧密的合作,也可以是联系松散的合作;可以是独资或控股式的介入,也可以是合资与合作式的介入[1]。郑勋认为可从投资经营角度和业务合作角度对港航合作模式进行划分[2]:从投资经营的角度出发,港航合作模式包括纯粹投资型和投资经营型。纯粹投资型主要是指航运企业只是对港口进行投资,不参与码头的日常经营管理。投资经营型主要是指航运企业既对港口进行投资,也参与港口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从业务合作的角度出发,港航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码头业务合作型、代理业务合作型、物流业务合作型。周甫宾等认为港航合作的业务包括内支线开辟、无水港建设、海陆联运的开展、代理的设立等[3]。孙光圻等认为港航合作模式可分为航运企业独自开发或收购并经营码头、港航企业合资开发经营码头、航运企业独资收购经营港口现有码头、航运企业独资或合资租赁经营码头[1]。中远海运俞曾港则认为港航合作的重要内容是股权合作,包括相互参股、共同建港与并购、融资租赁合作等[4]。
二、港航合作的新动向
近年来,港航业发生巨大变革,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为应对变革,各港航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港航合作模式,而是进行各种尝试,港航合作方式推陈出新。
1.港口企业主动收购航运公司
传统的港航合作更多是航运企业为了获得港口优惠或取得优先挂靠码头的权利从而保障船期而主动收购港口企业或参股港口企业。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口企业主动参与到收购航运公司的活动中来。例如在2017年中远海运联合上港集团收购东方海外,中远海运持有东方海外90.1%的股权,上港集团则持股9.9%。业内人士认为东方海外旗下有很多大船,这些大船都部署在主干航线上,这很符合上港集团的需求。上港集团参与收购东方海外,就可锁定这些航线和货源。2018年,DP World(迪拜世界港口公司)以6.6亿欧元的价格从一家私募公司(北欧投资)手里买入了当时世界第30大集装箱航运公司Unifeeder(一家集装箱支线航运公司);2019年12月,DP World又通过Unifeeder收购了总部位于新加坡的Feedertech 77%的股份,该公司提供连接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中东港口的航线服务。DP World收购支线承运商的出发点在于满足超大型集装箱船增多对枢纽码头高质量对接的新要求。这些支线承运商通常具有支线服务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2. 港航企业倾向多方合作
现有港航合作不仅仅是一港一航的合作,而是多方参与,呈区域化合作态势。2012年,厦门港、青岛港与中谷海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青岛—厦门”精品航线,这是厦门港首次开展两港一航合作战略。2018年,厦门港、天津港与中谷海运建立“两港一航”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南北内贸中转枢纽,提供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成为港航合作的标杆。2019年,福州港务集团与连云港港、泛亚航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次“两港一航”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三方从各自所属区域、业务领域出发,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加强业务合作,推动多种集疏运方式与“精品航线”对接,重点拓展散改集业务。福州港和连云港港将开发各自区域供应链业务市场,实现区域经济互补。2020年,天津港集团、广西北部湾港集团、中谷物流合力打造的天津至广西钦州集装箱直航航线开通运营,成为连接京津冀和西南地区的首个内贸直航海上通道,进一步推动南北内贸集装箱航线融合,服务京津冀和西南地区经济协同发展,架起贯通东西、联动南北的海上黄金走廊,推动南北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力、加速运转。同年,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新鑫海航运有限公司和中联航运有限公司签署“两港两航”战略合作协议。四方将遵循“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原则,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和南沙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在业务拓展、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战略合作。
从以上合作模式可看出,当前港航合作倾向多方参与,合作业务包括开辟精品航线,打造中转枢纽,拓展散改集业务、供应链业务等,合作业务更加多元化。
3.港航企业加强在港口物流领域的合作
近年来港航企业更加强调在物流领域的合作,且物流服务定制化特征显著。自2013年以来,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马士基携手在全球航线布局、国际中转、内支线中转和空箱调运等各项业务上展开深度合作。2020年,厦门港联合海丰国际推出“散改集”业务。通过双方合作,可把出口卷钢的散货船运输改变为集装箱运输方式,制定成本更低及更加安全环保的物流解决方案。福州港、宁波舟山港也纷纷联合航运或物流公司开展散改集港航合作项目。2020年10月,中远海运特运与巴西纸浆客户签订了海运+分拨转运全程物流服务协议。随后中远海运特运携手陆海新通道联运公司、中铁联集钦州铁路中心站、中远海运集运以及广州港、钦州港,共同为客户量身定制端到端的全程物流整体解决方案,让客户享受到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安全、高效、可控且费用合理的物流服务。
4.港航合作打造数字化平台
港航合作还从传统港口业务拓展到港口数字化业务。港航企业之间的信息管理存在条块割裂的问题,各系统功能模块间关联较少,缺乏整体性。近年来,港航业为解决数字化进程相对落后的问题,努力寻求新型数字化技术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2018年,阿布扎比港与地中海航运合作开展区块链试验。作为主要的船公司,地中海航运为本次试验提供重要信息和反馈,以测试区块链技术在货物单证及证明的流转、识别和认定方面的能力。2020年,中远海运集运、中远海运港口、东方海外、达飞集团、赫伯罗特、青岛港集团、上港集团、和记港口集团、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等九家港航业运营商共同签署股东协议,同意加入全球航运业区块链网络(Global Shipping Business Network,简称GSBN)。GSBN将通过广泛联结,为供应链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的数字化平台,进而使港航企业能主动、安全、精准地满足客户需求。
中远海运也通过与国内各港口合作积极推进区块链相关业务。2019年11月,中远海运率先在上海港进行基于区块链的进口放货,此后分别在厦门港远海码头、青岛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天津港、芜湖港等港口推行该业务。传统的进口放货程序较为烦琐低效,客户需要按照船公司和港口的要求,准备相关纸质提货文件,前往各自的业务窗口,分别完成进口提货手续;如今借助区块链可追溯、可信任的技术特点,船公司和港口实现了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流程的协作互信,使得客户可以在链上一次完成贯穿船公司和港方的操作流程,简化进口客户办理业务的手续,节约提货时间。
三、港航合作新模式的驱动因素分析
近年来港航合作模式不断推陈出新,既有港航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和考量,亦有客观环境的驱动。
1.港航企业供应链服务意识的增强
从港口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功能是不断演变的。从作为仅具有单一功能的海运货物转运、临时储存的运输枢纽,到成为使货物增值的工业、商业活动的贸易服务中心,再到提供货物配送服务、提供运输和贸易信息服务的物流中心,港口的功能在不断拓展。随着市场及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港口不再只是一个物流节点,而是整个供应链、物流链的重要一环。港口企业及航运企业也已意识到这一点,其需要通过港航合作,打造航运、港口、仓储、物流、内陆运输等节点的一体化,提升综合物流供应链的服务能力。上港集团参与收购东方海外不仅可以锁定航线和货源,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服务效率,整合业务对接,港航上下游也能实现信息互通。DP World收购集装箱支线航运公司Unifeeder,也说明港口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的决心。超大型集装箱货船的增多对枢纽码头的高质量对接提出了新要求,而收购支线承运商可以使枢纽港的集疏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干支线的衔接更加顺畅。支线承运商的专业物流知识也能完善港口企业的服务,更好地增强港口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与传统一港一航的合作模式相对的多方港航合作模式也反映了港航企业的供应链意识。通过区域化合作,能促进港航两端更好地对接,启运港和目的港更好地协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港口效率和港口竞争力的提升,使供应链的成本最小化。
2.港航企业实现收入多元化的战略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原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的需求增加,使得全球海运贸易需求也逐年攀高,全球海运量及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但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海运贸易量于2009年出现负增长拐点。此后全球经济始终保持温和增长,全球贸易总体呈现低速增长,市场供需难以支撑港航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码头产能逐渐过剩,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同时,随着国际班轮公司联盟演进,航线网络不断调整,港口企业为适应联盟航线转变,所承担的商业风险正在显著增加[5]。因此仅靠海运贸易来维持港口及航运企业的业务增长已十分困难。港口及航运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收入及利润增长点。不论是港口企业收购支线承运商或是大型航运企业参与港口开发,均是其实现收入多元化的战略,由此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另外,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一些港口企业开始大力发展内贸业务,例如中国多个港口和内贸航线经营人中谷海运的合作。此外港航企业合作推行“散改集”新业务及物流服务等亦是港航企业在收入多元化上的尝试与创新。
3.港航企业吸引客户的竞争意识
在航运业中,港口和航运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两个节点,用户均为货主。而多元化的贸易需求使得客户对港航企业个性化的要求不断涌现,尤其是在船舶大型化、标准化的今天,柔性化、精细化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航运及港口市场竞争的加剧,港航企业也逐渐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竞争,港航企业希望通过差异化的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客户和货源[6]。若航运企业与港口企业各自提供的服务都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得到整合,将直接影响服务效率与服务成本。通过合作,港航企业可将各自的服务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同享,有利于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7]。同时还可将服务进一步延伸,从服务功能及服务价格等各个角度为货主提供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现代物流服务[2]。例如中远海运特运与陆海新通道联运公司、中铁联集钦州铁路中心站、中远海运集运以及广州港、钦州港共同为客户量身定制的端到端的全程物流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大幅减少客户的货损,也降低了货主的物流成本,并实现快速周转。厦门港联合海丰国际推出的“散改集”业务,优化了大宗货物的运输方式,为客户提供了更安全环保的物流方案。
4.信息技术对港航合作的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港航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港口及航运企业有了更大的合作空间。区块链技术能很好地解决港口在整合供应链上下游数据流的痛点,5G通信技术的低延迟、高稳定性的特点能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无人机械、智能机器等自主设备将带来港口、物流、船舶领域的人机协同变革。港口作为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的必经节点,天然地汇集了大量信息,在此节点上港航双方都希望能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口岸便利化和服务在线化是评价港口服务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基于共同利益的考量,港口及航运企业将利用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等进行数据共享,以提高服务质量。
四、启示
通过观察近年来港航合作的方式以及分析港航合作新动向的驱动因素,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创新是港航业保持生命力的动力源泉
国际航运及港口产业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受全球大气候影响甚大。尤其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壁垒提升、全球贸易关系不断复杂化的今天,港航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面对不确定的大环境,港航业需要保持创新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港航企业已在拓展供应链服务、物流定制化服务及数字化平台合作方面做出尝试,未来还可能在其他业务如商贸旅游、保税加工、节能高效物流等方面进行合作。港航企业还可从流程再造、精细化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考虑尝试新的合作模式。从策略上说,只要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与风险,有利于增加投资利润与效率,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任何一种港航合作模式均是值得研究和筹划的[1]。
2.提高服务品质是港航合作的根本目的
港航合作的动因很多,如拓展公司业务、降低投资风险、扩大融资渠道、扩大市场份额等。但港航合作,最终应回归产业服务本质。从港口及航运的发展历程可知,客户需求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港航企业应站在客户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港航业发展方向,抓住行业的发展机遇。港航企业只有真正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改善客户的服务体验,不断增进客户利益,才能在时代变革下屹立不倒。
3.明确自身定位是中小港航企业的重要课题
港航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容易形成垄断,行业集中度高。从航运联盟、港口联盟到港航合作,似乎都是大型港航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小型港航企业只能被动接受投资或被迫退出市场。在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的被动局面下,中小港航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定位,利用自身优势,从其他方面寻找合作机会,例如中小型港航企业可以在支线运输及定制化物流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
4.行业发展大方向是港航合作的灵感来源
港口供应链及港口数字化均是港口发展的方向,港航企业也由此有了诸多的合作空间。港航企业应该继续从港航发展方向上找寻合作灵感,开发新的合作业务,挖掘新的商业模式,例如港航业均倡导的行业绿色化模式。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4月通过了温室气体减排的初步战略,此后又规定2020年起禁止船舶使用含硫量高于0.5%的燃油。为了加快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中国也对港口生产单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规定。因此在行业绿色化方面,港航企业可以开展合作,如采用价格补偿机制、港航双方协调、调整船舶航速等,从而降低船舶在港期间的碳排放[8]。
五、结语
面对港航业的巨大变革及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港航之间必须更加紧密地沟通与协作,积极探索新形势蕴藏的机遇,在立足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尝试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