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综述
2021-01-15张振华
丰 华 ,张振华
(1.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以毛振明、季浏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直面教学问题,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体育教学理论,推进我国体育教学论实现从无到有的不平凡跨越[1-4].他们探究体育教学之理,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学范式和教学思想等方面取得重要的成就,为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对这一历程进行梳理与回顾、反思与总结,说清这一历程的起伏与新变,提炼出新的认识和思想,这对促进体育教学论的改革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的走向与议题
1.1 (1978—1984年)——探索期
这一期间体育教学研究的走向是:(1)对“教学与知识”的关系进行回顾与反思,不仅走出从“阶级性”界定教学的误区,还从正反两面总结建国以来体育教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清理以军操代教学,以劳动代教学的偏差,体育教学又重新回到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的轨道[5].(2)对诸多教学特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外延上统一认识.(3)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基本形成相对一致的理解: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出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认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工作,是传授“三基”的基本途径,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着力学校实现教书与育人统一的载体[6-8].
这一期间体育教学研究的议题是:(1)在学理研究上,探讨教师主导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学习兴趣的关系、教材与学生需要的关系,把健康卫生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探讨学生健康卫生管理制度的建立.但这些研究和探讨都比较零散,缺乏深度、没有专论的学说问世,多是单一性教学技巧改进的论述.没有出现针对教学本质、属性、价值、功能和范式等现有系统理论形成的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受“文化大革命”跌宕的影响和“两个凡是”的羁绊,尽管学校体育开始恢复,但咋暖还寒的“极左”笼罩还没有彻底消除,致使体育工作者仍心有余悸,不敢张开思想伸开手脚投入科研.二是与世界的隔绝造成理论的缺乏,致使一些体育工作者观念封闭僵化、缺失直面科研的思想与能力,难以构建出有理论深度的研究.(2)在学术成果上,一是针对1978年教育部编订颁发的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体育教材(试用本),开启以新思想探讨教材体系试验的研究.二是以徐英超和林笑峰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从增强学生体质为着眼,提出“体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上推崇“循环练习法”,以“超量恢复为原理”,以增强体质为中心,有力地促进教学科学化的设计水平[9-12].
总之,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研究由于理论发展水平程度不高,更多地是沿循前人的经验行事,在对教学经验的描述上仍停留在对现象描述和简单化逻辑的推理.仍属于经验总结没有升华为普遍出场的理论共识,难以实现从本质到现象机理的解决——完成“认识和改造”的两重任务.致使我们“自出己意以为诗”,以单一教学本质的认识与思维模式去论述体育教学.不能从更广阔的角度挖掘体育教学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等的多元功能,难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的目标.这一时期总结经验教训、修正偏差、步入终身体育,为新体育教学的新建打开大门,为体育教学论的形成奠定基础.
存在的问题:对“教学与学生”的丰富发展关系还没有形成认识,也没有从方法学提出解决好体育教学从什么地方发力才是有效的这一重要问题.也就是说,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既没有形成对体育教学的双边性、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多元发展变化的认识,也没有建立起体育教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素质教育”发展的认识.仅是建立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一种有计划的规范性行为,可有效学习者思想品德的建立,仍是沿袭“运动教育为中心”或“传习式体育教学”的做法.未能纠正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使“知识、智力、能力”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2 (1985—1992年)——形成期
该时期研究的走向是:(1)学校体育主动汇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潮流[13],积极广泛引入世界先进的学校体育理论思想,丰富教学理论的内涵,从而为各种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探索与教学改革不断充实资源,为体育教学形成体系奠定基础.(2)对系统论等“三论”的学习认识,援进体育教学向多维度发展,推进教学由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观转变,理论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为体育教学成为一个具有多理论、多范式、多层次的体系提供保证[14].(3)开展对1987年《十二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过渡性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探讨和试验.论证初中加试体育,讨论体育课成绩考核、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与体育考试的关系等有关学理问题;提出开设体育卫生保健课、倡导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多种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等.显然,这些命题不仅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力地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其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思想为体育教学论的创建奠定有力的条件.
从该时期研究的议题来看,王则珊引进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毛振明引进“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1)在教学关系上,讨论教学与情感陶冶、心智发展、快乐成功的关系,摆脱单一“技能教育观”的束缚,使体育教学步入多样化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开启向竞技、娱乐、健身等方向转变,重视发挥文化价值在学校体育的作用.在教学方式上,把“发现学习”“程序教学”“掌握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引进体育教学领域,深化人们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认识.在教学理论上,提出“技能教学”“快乐教学”“成功教学”“情感教学”“小团体教学”等多种模式,推使体育教学的设计走向整体优化,打破体育教学长期单一技能模式的设计.(2)深化素质教育与新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研究,关注知识、智力、能力三者有机地结合,促使体育教学科学化水平有明显提高.论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卫生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问题.(3)以“三论”为依托展开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的科研能力.开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等有关人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为提高体育教学认识提供依据.论证体育教学在促进“个性社会化”“社会感情”的作用,为全面认识体育教育的功能、属性及以后更进一步的探索奠定基础.
总之,该时期的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一些新动向:(1)体育教学方法、手段的实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研究教师“导法”和学生“学法”的结合,展开教材教法改革试验的探讨.(2)在教学认识上,提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的思想.(3)在教学内容上,开始向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等方向转变,体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和人文性的回归.
存在的问题:对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研究尚停留在较浅层次,对教学现象的阐述大多还是以思辨和演绎的方式;缺乏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操作性研究相结合的探讨;对外来思想方法的引进缺乏分析与批判,急于照搬照用,在一定范围给实践带来一定的盲目和混乱.
1.3 (1993—2005年)——建立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走向表明,不仅在学理研究方面表现在成果转换上开始服务实践,从问题入手,寻绎教学理论、寻求教学改革的策略对具体矛盾的解决,在专著、教材的编撰方面也日趋学科化和系统化,基本上顺应时代的要求.(1)开展对学科本质、对象、属性的探讨,逐渐形成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并且趋向从教育学、教学法、教育理论的三者关系合力展开进一步的探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从理论纷争到实践应用的历史性跨越,在发展整体上实现从经验概括走向体系化的迈进.(2)研究的内容日趋丰富与科学化,初步形成系列.不仅有运用教学理论的原理、范式、案例等分析来阐述研究见解,还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专著,以及为体育教育专业适用的教材和课程且形成一批科研骨干队伍,使普遍开设体育教学论的课程成为可能.
从该时期研究的议题来看,(1)这一期间就体育教学论的“对象、任务、本质、属性、概念、范畴、方法、结构、趋向和逻辑起点”等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的讨论,不仅从微观角度正本清源对体育教学“多本质之说”等基本问题划清边界统一认识,同时也从宏观视角围绕课程有机实施的整体活动的机理与发展进行教学的探讨[15-16].在认识上论证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体育教学论进一步抓住或接近现代教学的本质奠定基础.确立体育教学论是一门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学科,一个汇聚众多分支交叉理论的学科群,具有多学科理论广泛应用性的特点.(2)围绕1993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的试行,1997年高中新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工作的启动,进一步展开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系列试验的研究.(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进一步促进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使素质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显然,探索和建立与“三个文件”相适应的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体系,就成为研究的主旋律.
总之,这一时期的体育教学研究获得相当可观的成果,积极推动和深深地影响体育教学论所有的分支和相关研究,带动和推进学校体育教学进入整体改革实验的阶段,出现许多新进展、新变化.既反映理论研究的丰实是实践进步的必然,也标志着我国体育教学论开始进入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发展阶段.
存在的问题:(1)体育教学论在教学的双边性、互动性和社会性的基本关系上,仍存有以抽象的表述代替具体化的实施,弱化可供使用的原则和改进策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及其客观规律上,没有明晰给出“把教推向学”“为学习而设计”的现代教育主张,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与运用上难以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2)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由于已有的体育教学论内容多指向“对象、概念、规律、原理、范畴、原则”的定位,从发生学来看属于上位概念的“元认识”.在教学中位理论(怎样做)方面缺失相应介入的理论支撑,在教学下位策略(如何做)的实践上研究更少,未能相扣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难以契合实践教学的需要.(3)已有的体育教学论在理论方面缺失“面向未来、面向素质教育、面向中国特色”的表述,难以满足体育教学蓬勃发展的需要.基于此,“为体育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就成为新的研究追求.正如马克思提出的“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15].
1.4 (2006—至今)——发展期
该时期的研究走向是:补齐短板找到医治新体育教学特征需要的理论,做好体育教学论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成为着力的方向.为此,按照习近平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6个教育要求.(1)开启知识建构、教学创新与新学习视角的研究.展开“知识传递”多样化的探究,讨论学习者“潜能”与“把教推向学”的发展,展开基于学习者自身意义发现而展开的“选项”教学等新研究的试验.修正已有体育教学论“以教为主”的缺陷,以及由此引起不平衡性和矛盾性.(2)展开对“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破解,深入进行从“学习知识”到“学会学习”再到“提升致用能力”的多类型、多层次、多学校的系列试验.(3)围绕新教学特征的需要,构建适用于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的理论机制,打造适合于新教育的教学策略,进一步精确理论的教学指导力.为广大教师登高望远填平“标准”与新教学、新学习之间的鸿沟,形成体育教学的新视阈,构筑体育教学的新行为成为研究的焦点.
从该时期的研究议题来看,这一期间体育教学理论就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材施教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落实优质教育、优质教学、优质学习,实现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特长发展”的素养目标等相关问题展开系统的论题.(1)论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17-18].(2)论题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对运动的喜爱.(3)论题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4)论题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5)论题多元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总之,这一时期按照“从有到强”历史性变化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体育工作者找准方位定好立场,按照已然、应然、实然3个理论的递进,积极展开研究,取得一大批新成果.不仅建立中观教学理论体系—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为各种体育教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找到理论、策略和方法主张.也建立微观教学理论体系—体育教学策略与设计,为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具体运用找到尺度.这些成果既为促进学法和教法相辅相成、相融相长架起一座桥梁,也借助其真理价值丰实体育教学理论的体系建设与完善.显然,正是这些价值追求使体育教学论从理论描述走向实践生成.既落实“为体育教学论的进一步科学化而努力”的目标,也揭示出只有“整体性”的体育教学论才能真正施力予人的全面发展.可见,这既是一次科学范式的转换,更是一场深刻地教育思想变革.
存在的问题:(1)在学术研究方面,仍存有停留在宏观抽象和非实用层面与实践需要脱节的现象;以及理论研究深度不够、研究内容不够全面、分析浅薄不具有说服力、观点表述粗疏、教学实施指导性不强,“西体中用”没有“入乡随俗”等不足.(2)未能顺应学校体育价值定位越来越高,现代化责任越来越大的趋势.未能与时俱进提升体育教学科研质量,推出体育教学新理论成果.未能促进“上位理念”、“中位理论”和“下位方法”结合,摆脱理论华而不实的“虚脱”.(3)在教材教法方面,教材的知识性、缜密性、逻辑性和应用性不强.教法的专项性和特定性的分类与使用针对性不强等.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论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论研究取得的成就
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论取得的成就有以下方面:(1)在教学思想方面,启蒙思想,唤醒改革的意识.拭亮广大教师再认知的眼睛,催发广大教师新教育意识的生成与行为唤醒,完成对体育教学的再认识.(2)在教学理念方面,结束对教学本质多种学说的争论,划断边界不清统一认识.并在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发展说”,确立一系列先进的教学价值主张.(3)在教学对象方面,进行诠释、完善、整理、统一认识.明确体育教学论是一门综合研究体育教学活动和教学关系,探索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广泛应用的学科特性.(4)在教学方法方面,从教学方法的基本特性及合目的性与适用性的统一,构建有效运用这些方法的条件、范围,给出最有价值选用的策略和要求,避免教学低效、无效、负效的发生.(5)在教学方式方面,努力展示各种教学方式适配的内外条件、组织层次、建构模式和实施路向,给出较为系统的行为主张、使用策略、操作程序与逻辑步骤,使教学方式更贴近目标.(6)在教学设计方面,努力呈现不同学习内容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给出知识结构设计最有效的组成部分、最有用连接方式的选用方式,支援“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新风貌.(7)在教学体系方面,深入探讨体育教学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确立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实现上位元论、中位理论、下位方法的统一走向整体,完善体育教学论的范畴体系.(8)在教学路线方面,把握教学实践变革趋势,引入先进思想、深入教学实践、开展教育实验,探讨和确立我国体育教学实践变革的基本方向.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论建设中的问题
经过40 多年的摸索前行,我国体育教学论的建设取得喜人的成就,由于底子薄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需解决.(1)理论性多、实践性少,以致在创建或引进知识的同时忽视整体性,掣肘理论与方法的相互之间彼此缺乏理解的贯通与统一,极大地影响教学论应用性与学科体系的学理性.(2)受理论基础薄弱的影响,对本质、概念、价值、功能、目标与教学运动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存有把握不准,观点表述粗疏,没有充分阐释,制约理论相互之间的辩证转换与发展.(3)嫁接的色彩痕迹较重,对时代的起伏与新变不敏感.存有理论认识的滞后,学术程度不高,视野不宽广的存在,亟需扩大视野补充新鲜材料予以充实与完善.(4)宏观论述多,概括性的描述多,推导性的解释多,针对具体的微观研究的自己之说寡见.制约体育教学论在实践中的生命力,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3 展望
(1)关注体育教学论学科体系的学理,进行跨学科、跨视角研究.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不断应用,研究者除对国外的研究成果加以“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之外,更要外绕研究对象,基于研究问题,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中获取理论营养和思想.例如,研究者可以从哲学学科层面探讨体育教学论的本源本质问题;可以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体育教学论产生的社会因子和背景;可以从心理学层面阐述体育教学方式、内容、手段的心理机制;可以从文化学层面理解体育教学环境的文化影响;可以从复杂系统科学的层面论述影响体育教学的人、财、物、信息等系统问题;可以从伦理学的层面研究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
(2)关注体育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完善体育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研究者需要从实践中发现、总结规律和升华理论,对体育教学领域的本质、概念、价值、功能、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关系,体与用的关系进行充分阐释,促进理论相互之间的辩证转换与发展.体育教学论的研究必须立足于国家和地方改革实践,关注教学的内部环境和现实场景,真正理解和掌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思想与理念.
(3)关注时代特征,扩大视野补充新鲜研究素材.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代体育教学目标应对教学对象的身体自主意识、身体意象、身体取向和身体自然发展予以关注.尤其是对体育运动与学生身体形态、身心健康、个体幸福感的基本关系问题予以重视.除此之外,也要认识到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能、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游戏等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以及成长中的价值和作用,培养广大青少年终身锻炼意识、习惯和能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体育教学更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将健康素养、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常识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形成体医融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