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长制”下的新时代“人水关系”重构的思考
2021-01-15崔绍峰苑庆中谢兴震
崔绍峰 苑庆中 谢兴震
(1.山东省聊城市水利局,山东 聊城 252200;2.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山东 聊城 252000;3.聊城市委办公室,山东 聊城 252000)
“河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在全国取得了显著实效。“河长制”一系列卓越成果及相关工作的背后反映的是新时代“人水关系”的重新构架,蕴含着无穷的历史智慧和时代力量。
1 “河长制”中所蕴含的人水关系思考
1.1 人水关系内涵
人水关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人类”与江河湖海等整个“水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内容复杂多样,渗透在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如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等都是人水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人水关系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其伦理秩序直接决定人类对水的改造方法,直接影响水和自然的整体面貌,深刻关乎人类自身的安全。
1.2 人水关系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来看,人水关系可以根据人类的生产力变化,以工业革命为转折点,分为被动和主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生产力不足,在人水关系中处于被动,无法抵御洪水灾害,对水的利用仅限于饮水、航行,但同时人类对水的污染破坏也很低,人水关系保持原始的和谐状态。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生产力爆炸式提高,人类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人类对水开始无节制地利用和污染,人水冲突日益显现。现代人类社会开始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和行为,重新认识反思人水关系[1]。
1.3 新时代人水关系内涵
新时代,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世界几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和谐是共处平衡的表现,但达成和谐需要有很多斗争。这个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不但明确指出了人水关系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且为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重构人水关系提供了科学的路线指引,即以斗争精神着力解决人水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实现人水和谐。
2 人水关系主要矛盾问题
《中庸》将“和谐”定义为“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其在人水关系上表现为人按照自然规律对水资源进行合理有度的开发利用。当前,不和谐的人水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污染严重
工业革命以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自然观极为缺乏对水的尊重,仅仅将水作为资本增值的生产资料,在工业化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了大量污染。日本重金属工业废水直排导致的水俣病及痛痛病事件以及美国阿迪朗达克的死湖事件,都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和影响,有些影响至今尚未消除,这些都是水污染的典型案例。
2.2 水资源开发过度
人类社会的快速膨胀,导致了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不顾自然规律的予取予求,任意掠夺,导致水资源开发过度。“白风暴”便是典型教训,为增加粮食产量,前苏联强行开垦60万km2土地,在未经严格水资源论证情况下强行调取阿姆河、锡尔河80%的水资源进行灌溉,导致以两河为主要水源的咸海水位急速下降,生态水位无法保持,进而湖底裸露、湖区荒漠化,形成含大量盐尘的白风暴,包括新垦区在内的附近60%的土地荒漠化,致使周边几十万居民无法生存,形成了一场永久性生态灾难。
2.3 水空间侵占过度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人类对河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灌溉、饮水,而是对货运航道、土地空间的进一步索取。2002年欧洲特大洪灾正是因为近几百年来欧洲对水域空间的逐步压缩导致的。一方面欧洲各国对易北河等欧洲主要河道进行了大规模的适航改造,降低了河流的防洪标准;另一方面城市对河流及其滞洪区大量围垦,降低了自然滞洪水平。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称:“人为因素是欧洲洪水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2]
3 新时代人水关系重构初探
中华民族对水的思考从未停止,一直在跟随着时代变化而更新进步,从“万物之本原”的唯物主义朴素认识,到“人水和谐”的新时代人水关系目标;从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西门豹治邺“引河水灌民田”,到“两山论”、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进入新时代,全面推行和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从制度根源上创新破解人水关系治理难题,通过行政手段对新时代人水关系进行全方位重构,聊城市以打造“无违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等具体行动为载体,有序重构人水和谐关系,成为践行“两山论”、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鲜活实例。
3.1 以“无违河湖”为基础,巩固人与水基本关系
2019年,山东省河长办集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深化清违整治、构建无违河湖”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多年来水利管理中的沉疴顽疾,打造“无违河湖”背后的逻辑思路是通过纠正人水关系中人的主动因素所造成的错误行为,来实现防洪安全、生态文明[3]。以聊城市为例,2019年全市共完成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3000多项,包括拆除违法建筑200余处,清理各类垃圾4万余t,清理滩地内非法片林、苗圃8000余亩,特别是拆除徒骇河、马颊河滩地蔬菜大棚4007个,面积为9186亩,河湖行洪安全明显提升;通过打造“无违河湖”,全市河湖生态明显好转。2019年,聊城市的3个国控断面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标,人水基本关系巩固提升明显。
3.2 以“美丽河湖”为载体,实现人水良性交互
2020年3月,在疫情阻击战硝烟尚未散去时,山东省河长办紧紧围绕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水需求,结合持续打造“无违河湖”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美丽河湖”建设目标,把打造美丽示范河湖作为建设幸福河湖的关键手段和提升河湖管护水平的有效载体,重构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4]。目前,聊城市深入结合自身禀赋,积极打造“美丽河湖”。水是聊城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历届聊城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如何更好保护水、使用水,而徒骇河城区段的治理过程,更加深刻地印证了“美丽河湖”的必要性。2014年,徒骇河滨河景观项目启动后,昔日杂草横芜、污乱丛生的旧场景,变成了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与东昌湖、大运河景区相互催化、反应,形成了人、水、文化和谐一体,相融相生的人文自然景观圈,切实提升了聊城的水城风貌和旅游水平,有效推动了聊城市高质量全面发展。
3.3 以“幸福河湖”为目标,重构水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面对新时代人水关系的更高发展要求,幸福河湖给河长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解决人水关系各个环节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聊城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正在通过多方面努力,扎实打造“幸福河湖”。通过加强河湖管护,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河(湖)长累计开展巡河巡湖1.95万人次,切实增强了河湖防汛、生态等基本功能,提升了人民群众安全感;通过打造水域景观,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共享河湖治理成果,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通过产业发展、文化融合等,着力营造宜居宜业优势,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目前聊城市在全面提升“生态、经济、景观、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大运河聊城段打造成为“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的目标,切实以水为纽带和载体建设幸福河,实现人水关系的和谐重构[5]。
4 结 语
本文以聊城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为例,通过剖析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所蕴含的人水关系架构,阐述了新时代人水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方式,回顾了聊城市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实施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切实验证了新时代人水关系发展理论规律的科学性、有效性,为切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梳理了可行的理论思路体系,以期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河长制”落实落地坚定信心和决心。
通过深层次分析“无违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的工作目标,确定实现幸福河湖需在人水关系的三个方面做好工作:首先,通过解决涉河湖违法问题,恢复人对水系统的尊重,同时保证人类自身的水安全;其次,通过人类对水系统的正向干预,形成人水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水系统的生态安全;最终通过人与水的相互助力,推动人类社会和谐进步、水文系统的安全美丽,最终重构和谐的人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