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牙菌斑控制效果及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
2021-01-15孟娜
孟娜
牙周病是一种常见牙科疾病,是在局部因素影响下牙周组织形成的慢性炎症,患者临床表现一般为牙龈充血、牙颈部沉淀牙垢、牙龈发胀等[1],若不及时治疗,炎症将会由牙龈表面向深层牙槽骨发展,甚至是牙骨质,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有研究指出[2],牙菌斑是粘附在牙齿表层的细菌性生物膜,即使去除牙菌斑,也会形成新的牙菌斑,故治疗牙周病的关键在于控制牙菌斑。临床研究发现,合理的口腔保健行为能使牙菌斑控制效果得到改善。系统化口腔护理是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模式,其将现代护理作为指导,将整体化、规范化护理内容注入护理流程中,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纠正患者不良口腔保健行为,从而取得理想护理效果[3]。现将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78 例牙周病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口腔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8 例牙周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9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18~82 岁,平均年龄(43.05±12.99)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8.56±5.15)个月。研究组男22 例,女17 例,年龄19~81 岁,平均年龄(43.33±12.57)岁;病程3 个月~1.5 年,平均病程(8.40±4.1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病情确诊,与《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牙周探诊深度≥4 mm 的位点≥4 个,牙龈指数≥2;③牙周附着丧失≥3 mm,牙槽骨吸收为根长的1/3~1/2;④患者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⑤研究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且获批。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不全者;②近2 个月使用过抗生素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伴有恶性肿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主要为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口腔卫生护理指导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前提下给予系统口腔护理干预:①系统性健康教育:因患者专业知识缺乏,未重视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及遵医嘱的重要性,因此疾病治疗效果欠佳。护理人员应当耐心详细向患者、家属讲解疾病发病机制、治疗要点和口腔保健行为等,通过现场示范、开展专题讲座和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方式进行,使患者增加对牙周病的了解,从而严格遵医嘱,积极改善自身口腔卫生。②刷牙演示:通过口腔模型向患者演示正确的刷牙动作,告知水平颤动刷牙法、竖转动刷牙法的技巧,牙刷毛尖端要和龈缘对准,并与牙齿保持45°,再适当加压,至牙刷毛进入牙间隙、牙龈沟,稍微用力,于原位水平颤动,2~3 颗牙/次,持续进行上述步骤,至清洁完口腔全牙。③口腔保健:嘱咐患者采用专业牙线进行清洁,早晚漱口时使用专用漱口液,同时引导患者用拇指指腹对牙龈进行适当按摩,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速牙周组织代谢,使上皮组织表面角化速度加快。嘱咐患者定期遵照医嘱采用无菌注射针抽吸0.9%氯化钠注射液对牙周袋、牙龈沟进行冲洗,采用碘甘油对患处进行涂抹,使邻近组织得到有效保护。④医嘱执行指导:将遵照医嘱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与家属,要求家属做好监督工作,患者要保持口腔卫生,按时用药;为避免交叉感染,口腔清洁用品如牙刷等,应专人专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牙菌斑控制效果评价[5]:护理3 个月后,评价牙周袋探诊深度、牙菌斑指数和牙龈出血指数,其中牙周袋探诊深度为龈缘到龈沟底或袋底的距离。牙菌斑指数按牙面菌斑厚度评分,0:龈缘区无菌斑;1:龈缘区牙面存在较薄的菌斑,视诊未见,而探针尖侧面能刮出菌斑;2:龈缘或邻面存在中等量菌斑;3:龈缘区或龈沟和邻面存在大量软垢。牙龈指数以视诊与探诊的方式检查,0:牙龈健康;1:牙龈轻度炎症,且颜色轻度改变,出现水肿,探诊未出血;2:中等炎症,牙龈色红,光亮水肿,探诊出血;3:严重炎症,牙龈红肿明显或有溃疡,存在自动出血倾向。②口腔保健行为观察:刷牙次数、刷牙方法、刷牙时间和牙线使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牙菌斑控制效果 研究组牙周袋探诊深度(2.02±0.13)mm、牙龈指数(1.43±0.90)、牙菌斑指数(0.83±0.11)均低于对照组的(3.55±0.55)mm、(2.27±0.66)、(2.4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口腔保健行为 研究组刷牙方法为颤动法或竖刷、刷牙时间≥3 min、每天刷牙次数为3 次的占比分别为71.79%、71.79%、64.10%,均高于对照组的33.33%、30.77%、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使用牙线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牙菌斑控制效果对比()
表1 两组牙菌斑控制效果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表2 两组口腔健康行为比较[n(%)]
3 讨论
牙周病属于多因素疾病,其病因分全身因素与局部因素,前者能使宿主对局部因素的反应改变,而宿主反应也属于重要因素;在局部因素中,菌斑细菌是导致牙周病的关键始动因子,同时会受到全身因素和其他局部因素的调控。许凤[6]的研究中指出,牙周病的发生与环境、宿主、细菌有关,当牙周微生物和宿主间失衡或正常菌群间相互制约作用失去时,将导致生态失调,诱发牙周病。尹建娜等[7]研究认为,诱发牙周病的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钟晓丽[8]研究发现,当宿主防御与细菌侵袭间保持动态平衡时,宿主防御功能能有效控制少量菌斑的致病作用,并且牙周组织的健康仍可得到保持。由此可见,牙周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控制牙菌斑。尽管通过化学手段与机械性措施能使牙菌斑清除,但只能维持短期清除作用,治疗的重点在于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
系统口腔护理是一种整体化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从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着手,向患者普及牙周病有关知识,使患者正确认知此病,从而提高遵医行为,养成定期复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最终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高[9]。本研究显示:研究组牙周袋探诊深度(2.02±0.13)mm、牙龈指数(1.43±0.90)、牙菌斑指数(0.83±0.11)均低于对照组的(3.55±0.55)mm、(2.27±0.66)、(2.4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系统化口腔护理实用性强,能明显改善牙周健康。推测原因可能在于系统化口腔护理能通过开展系统化健康教育、刷牙演示、口腔保健和医嘱执行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得到改善,牙菌斑滋生环境被彻底清除,进而巩固治疗效果,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研究提示研究组刷牙方法为颤动法或竖刷、刷牙时间≥3 min、每天刷牙次数为3 次的占比分别为71.79%、71.79%、64.10%,均高于对照组的33.33%、30.77%、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研究组采用的护理措施更有助于患者口腔健康行为的养成。杜娇等[10]研究中对40 例牙周病患者采用系统口腔护理,颤动刷牙或竖刷占比为62.50%、刷牙时间≥3 min 占比为67.50%、刷牙次数>3 次占比为72.50%,与本研究结果对比一致性好。
综上所述,对牙周病患者施以系统口腔护理干预作用显著,建议进一步推广以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