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以湖北省农村地区为样本
2021-01-15陈红军
陈红军,王 毅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1 农村空心化的内涵界定及相关研究
通过对目前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可知,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农村“空心化”问题时,主要针对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形成机制、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但不同学者在“空心化”的内涵界定上仍然有着不同的理解,通常表现为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第一种视角是经济学视角,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指出,农村“空心化”体现为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城乡经济失衡现象.比如叶进、周宏杉、李铮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因素,提出建立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陈旭等[1]认为“空心化”主要源于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完全性;郭国仕[2]认为追求马路市场经济是导致城镇和乡村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等等.第二种视角是人口学视角,部分学者指出,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空心化”问题主要体现为大量的劳动力流失,使得农村地区在人口结构上出现巨大的转变,即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数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妇孺的占比随之逐年增加.林孟清明确指出,农村“空心化”指的是在农村地区内,出现了人才大面积外流的现象,从而导致不同产业部门以及相关机构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匮乏的问题[3].第三种是从综合视域出发,认为农村“空心化”实际上反映了农村的发展延缓滞后的现象.戴攸峥[4]指出,农村“空心化”指的是农村地区出现不同类型的事业持续萎缩的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农村地区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出现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如人口流失,土地资源浪费,人居环境恶化,传统文化衰弱等.从形成机制的角度上来看,一部分学者指出,“空心化”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自然资源的缺乏、农民的生活观念发生转变以及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不够先进等;从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来看,部分研究成果表明,“空心化”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过去的农村关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主要体现为人口与土地的共生关系上,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各种社会信任问题层出不穷,文化传承断层等多方面的问题;从治理途径的角度上来看,一些学者在不同层面上对农村“空心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如戴攸峥、刘永飞[5]等,分别从劳动力转移,城乡二元结构等角度提出相关治理建议.
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空心化”现象主要体现为在市场化、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严重的产业滞后、人口流失、传统文化断层等社会问题.“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并且其外在表征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最主要的外在表征形式为文化、产业、人口、土地等方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问题.显而易见的是,“空心化”现象使得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从而缺乏旺盛的活力.
综上所述,目前与“空心化”问题相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且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该问题,但是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空心化”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目前与之相关的研究依然比较匮乏.随着“空心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给我国各种农村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其中以“乡村振兴”战略尤为突出,该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基于对“空心化”问题的有效治理.因此,以其为背景,深入的分析研究农村地区“空心化”问题的应对措施与“乡村振兴”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 湖北农村空心化问题具体体现
2.1 农村发展主体的缺失
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湖北农村地区劳动力不断地向外转移,据《2019湖北统计年鉴》的资料表明:该省截止到2018年底,共有2349.05万人的户口所在地为农村,其中包括1174.52万人的工作与农业生产相关,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表1).
表1 湖北城乡人口构成 万人
与此同时,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力壮者,或是拥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相较其他群体,他们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个人优势,也正是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人群,但同时他们也恰好是农村劳动力中的中坚力量,通常在农业发展期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农村地区人口的不断流出,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的提升也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农村地区缺少发展动力,从而面临发展困境.
在农村常年居住的多为妇女、儿童、老年人,难以保证农业生产劳动力的有效投入.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湖北农村地区的居民中,有10.03%的人口是年龄大于60岁的老人.在71-75岁、66-70岁、61-65岁的年龄段的老人中,仍然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老人在各自对应的年龄段人群中的占比分别为19.6%、25%以及70%.其次,农村地区也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迟滞的现象,由于农村地区的严重缺乏劳动力,导致其物质投入也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人才缺位的现象也层出不穷,使得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也很难得到时有效提升.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看,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其物质基础难以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农村地区其他产业以及公共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2 农村宅基地闲置,土地资源浪费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湖北农村地区每年每户所经营的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闲置的房屋面积的人均值也越来越高(表2).
表2 湖北省农村人均土地使用状况
湖北省2018年的行政村人居环境信息表显示,湖北省某县的9个行政村中共有3314户农村住房,其中常年无人居住的住房占8.2%,这些住宅无人看守,有的房屋已经变成了危房.大部分新建的房屋中也只有43.7%的人表示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偶尔回来居住.乡镇地区1年以上无人居住的房宅2761宗,占总宗数的7.22%;拥有2处或两处以上宅基地的农户达6622户,占农户总数的22.32%.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农村宅基异地乱建、一户多宅、大量住宅被闲置的问题,导致农村外延范围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内部布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空心化”问题随之也越来越严重,宅基地不合理规划导致大量的土地浪费闲置,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及发展受到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一方面,很多青少年劳动力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并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后,会选择在城市买房定居,造成了原有农村住宅的空置,同时由于传统观念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部分回乡人群始终保持“建新不拆旧”的观念,导致农村地区闲置了很多宅基地.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外扩内空”现象,导致很多土地资源也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一部分优质的资源甚至面临着被占用后闲置的问题,在短时间内也很难释放这些被占用的宅基地资源,土地复垦往往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从整体上来看,农村地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也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的逐渐减少使得务农收益水平也在逐年降低,较多的农业用地面临着抛荒的问题,这些荒废的土地也并未真正的投入使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家庭选择到大城市中打工而直接放弃耕地,随着农村地区人员的逐渐减少,被抛荒的土地也在逐年增加.
2.3 农村居住环境恶化
根据调查统计,在湖北省某山区贫困县,有一部分行政村村内道路仍为石板路或土路,有相当部分自然村尚未通自来水,大多数自然村没有实现垃圾集中处理.自“两山”思想被正式提出以来,我国在治理环境上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农村地区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农村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问题,导致农村环境也越来越差.一方面,由于农村住宅的大量空置,新建住宅缺乏合理规划等问题,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一些住宅长期未得到有效的打理,导致其逐渐转变为危房而无法继续供人使用,这不但对农村整体规划布局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推进,在恶劣的天气环境下,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监督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一些重污染产业所排放的废弃物远远超出生态系统所能承载的极限,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加上村民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而又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使得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也迫使一些农村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外流,长此以往将会陷入恶性循环中,使得农村地区所面临的空心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4 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在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的社会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外流到城市的人数不断增加和农村老年人数目的迅速增长将成为当前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空心化”问题的不断加剧,农村地区过去的经济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农村经济包括两种不同的类别,其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其二是小农经济.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的外流,劳动力严重缺失,导致上述两种经济形态也均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其主要体现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导致发展进程缓慢.与此同时,新一代农村青年“离农化”严重,老一代的劳动力不足,无法支撑农业的正常生产,“谁来种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必须思考的难题.同时由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单一化,经济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以及大量的外出求学人才不愿回到农村,从而导致农村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农村经济也很难实现大规模的进步与发展.上述问题均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表3).
表3 2019年湖北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统计表
2.5 农村文化建设逐渐衰弱
文化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历史产物,其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同时也依托于人类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农村文化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独特的乡土之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稳定性.但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村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在失去经济基础的情况下逐渐被侵蚀化、边缘化,不断消亡.青壮年作为传承、发展农村文化的主要群体,由于都市文明的拉力作用,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比例的不断减少,文化能人大量外流,使得农村地区严重缺乏文化精英,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也逐渐遗忘了农村文明.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文化保护措施,但仍是杯水车薪,无法实质有效的吸引人员回流.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教育设施得不到有效的完善,开展的文化活动较为单一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很难获得实质有效的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北农村空心化治理建议
3.1 以“人”为核心要素,推动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了使“空心化”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首先应当引进更多的创新人才,同时还要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力量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这样才能为农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为了使空心化问题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首先应当改善农村人口流失的现象,相关地区必须要根据其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实情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引进更多的全面型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农村的教育水平以及知识文化水平,同时还要始终贯彻落实“三支一扶”,强化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等,还可以鼓励一些技术人员或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水平[6].与此同时,还需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之间的沟通交流,邀请科技人员或城市地区的教师等到农村地区分享其经验.
为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不但要注重引进更多的高端型人才,同时也应当储蓄更多的本土人才,即强化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定向培养更多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地实现乡村振兴.其主要体现是重点培养职业农民,针对农民群体创设相关的学习平台,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培养出更多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前提,可对一些愿意从事农业劳动的人进行培训,农民也应当具有参与中高等学校职业教育的权利[7].每年还应当定期聘请相关专家到农村地区向农民传授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等相关知识,可以借助于远程教育以及讲座等形式,使农民有更多的学习生产技能的机会,加快培养出适合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从而增强人才创新力,从整体上提升农村地区的创新水平.
3.2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多领域的振兴,必须要从产业振兴抓起.因此,“空心化”治理,产业兴旺是重点.需结合实际情况对农村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将经济新常态作为主要的引导力量.政府要以地方优势为出发点,对不同地方的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带领农民对不同的产业进行划分,同时还要进行工作的划分,从而减少水土不服现象的出现,避免产业贬值[8].例如,对于一些有着良好传统文化发展背景的地区而言,可重点发展民族工艺品业,还可以发展旅游业等;对于一些临近城市的地区而言,可以重点推出休闲旅游业;对于一些有着富饶资源的地区而言,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对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重点发展等.同时由于小家庭模式如今已经难以满足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其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家庭农场的建设.与此同时,为了使农业生产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必须要通过规模化的方式进行经营.所以,在不断提高组织化生产能力的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经营的推动发展.
同时,要发展现代化新型农业.通过在发展实体农业的同时,促进互联网的发展,使互联网技术能够真正的应用至农产品生产及销售领域中,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平台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动态.在线下发展新的模式,将农业用户、企业与生产基地进行联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全权负责生产和经销,以此为基础还可以使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对于规模较大的产业,则可推行机械化作业,在极大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解放人力.除此之外,还要重视对有限资源的应用,重视保护环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基层建设,完善管理体制,推动组织振兴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的强弱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基层人员的能力及整体的治理水平往往取决于党组织的整体凝聚力[9].所以,为了使农村“空心化”治理更加有效,从整体上改善“空心化”现象,必须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和党员纪律教育,确保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督促党员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二是加强组织建设,贯彻落实多种制度,严格开展“三会一课”等,注重队伍团结力和凝聚力的提升,积极鼓励党员队伍的学习与进步,以身作则,发挥好带头作用.三是加强作风建设,重点解决各种作风顽疾问题,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整改.同时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于村委会成员而言,其必须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以防止村干部滥用公权为己谋私利.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要想解决农村“空心化”诸多沉积已久的难题,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结合实际情况对地方性政策法规进行合理的制定,严厉打击各种违反农村城市化以及乱盖乱建的行为.在农村土地管理上,可实行宅基地统度政策,即新宅基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对于农村地区的旧宅基地,需要通过统一的方式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并对这些基地进行合理的改造,使其能够真正的发挥出其作用,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可实行“空心村”并村计划、“移民易地搬迁”等措施,增大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度.除此之外,还要对土地流转制度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的现象.对于公共服务,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对失业救济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进行调整或完善,使农民的生活更加有保障.除此之外,在调整制度的过程中要保障公平,过程透明,同时还要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3.4 丰富地方文化体系,推动文化振兴
湖北农村存在的传统文化不断衰落的现象,已经对社区建设以及乡村发展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不断提升对农村文化“空心化”问题的重视度.
重点保护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社区文化时,还需要基于传统文化开展相关活动.第一,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地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同时还需要建设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传承制度,对传承内容进行合理的扩展.农村地区也应当加强与其他社会部门或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一定的基础,尤其是应当重视抢救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要提高农村地区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重视乡土文化的传承,为农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并着重建设精神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播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的优秀文化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这样才能科学的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第三,在开展相关的治理工作或针对农村社区进行文化建设时,也需要结合社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实际需求对文化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确保文化传承相关的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还要以各种实际载体为基础,使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发挥出其实际作用.综上所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但可以有效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还有利于解决空心化问题,从而使农村的治理体系能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与优化.
3.5 打造宜居环境,推动生态振兴
推动生态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指的是对农村环境进行重点建设发展,从而使农业能够以绿色的方式实现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地区的长期稳定发展[10].
统筹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当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匮乏,街道狭窄,居住环境较差,基础设施特别是医疗器械、教育的落后,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的进程,从而导致农村“空心化”更为突出.积极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口聚集度不断提升,这成为治理“空心村”的重点.具体措施有:第一,政府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对道路、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健全农村水电系统建设,使得村民生活得以较高水平保障.第二,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基础公共设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社保系统进行调整从教育、科学、文化、娱乐、健康等方面建立并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第三,增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力度,大规模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建设专门的垃圾回收点,对生活垃圾进行恰当的分类处理,通过对垃圾的循环利用,节约更多的能源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并团结一致推进社区服务的发展,从而满足农民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当前,农村居民对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等有着诸多新期待,在新型社区服务方面有着多种需求,这对过去的村级管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农村和城市的社区有着本质区别,其不仅是生活单元,更承担了生产单元的职能,社区服务不仅使农民的生活需求获得满足,更要使他们的生产需求得到改善.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对相关的服务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逐渐完善,同时还要打造出一支专业的服务队伍,使社区能够提供更加健全的服务.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平台的基本建设,努力在“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原则的指导下,将多方力量进行集中,对投入路径进行不断地拓展,利用社会多方力量,从而促进社区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共同努力创设出一个全面完善的服务中心.
4 结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俨然已经成为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障碍,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以湖北省农村地区为例,对农村“空心化”的内涵及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还从综合整治的角度,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路径,针对该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实现,使农村“空心化”问题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