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口腔感染护理
2021-01-15刘阳
刘 阳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0)
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化疗可有效控制病情,恢复血象和骨髓象,但大剂量化疗药物在杀伤病变细胞的同时,对正常口腔组织细胞也有不同程度伤害,可造成口腔黏膜破损,破坏口腔保护层,增大感染风险[1]。此外,口腔内聚集各类细菌,若口腔黏膜破坏,口腔菌群将失衡,进而加重感染[2]。同时口腔筋膜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抗感染能力弱,感染可经此途径迅速扩散,进而引起全身性疾病。因此,给予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必要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保护口腔黏膜的完整,预防口腔感染[3]。本研究观察了循证护理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所致口腔感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20例。纳入标准: 符合《白血病防治指南》中白血病诊断标准,且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特征,原始细胞≥30.0%,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沟通交流能力良好者; 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肺功能异常的患者; 年老体弱、基础情况差、心功能测定<40分、化疗耐受能力差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20~65岁,平均(50.35±10.61)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13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5型29例。观察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25~67岁,平均(51.24±11.81)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12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5型23例。2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分布、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已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口腔护理。定时评估患者口腔黏膜状况,观察有无破溃、脓点、白膜、红肿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已有口腔感染伴溃疡者可用溃疡贴,并辅以0.02%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漱口[4]。同时指导患者多摄入清淡、高蛋白、易消化、口感软糯食物,不可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告知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1.2.2 观察组: 在常规口腔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干预。⑴ 成立循证小组: 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实施干预前2周对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知识培训,并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参与本次研究。⑵ 提出循证问题: 与主治医生、患者及家属沟通,根据患者化疗进展、机体状况,提出问题,预防化疗所致口腔感染[5]。⑶ 获取循证支持: 从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搜索关键词为“急性白血病化疗”“口腔感染”“口腔溃疡程度”“口腔pH值”“护理要点”的近3年核心文献30篇,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将所提供的循证依据和护理经验相结合,制定循证护理方案[6]。⑷ 进行循证实践: 从化疗第1天起,遵医嘱给予复合维生素B, 3次/d, 2片/次;维生素E, 1次/d, 2片/次。开展张口示齿活动,每日2次,每次10 min, 加快口腔黏膜皱壁处的气体交换,减轻张口困难[7]。每日晨起、午睡前及晚睡前均进行生理盐水漱口,同时指导患者早、中、晚用软毛刷刷牙,保持口腔清洁,无力漱口及刷牙者,由护理人员用含有生理盐水的棉球擦拭。① 口腔pH值矫正护理:口腔正常pH值6.6~7.1。化疗患者口腔唾液分泌较少, pH值也发生变化。若患者口酸, pH值<6.6采用3.0%碳酸氢钠液含漱; pH值6.6~7.1者采用生理盐水含漱; 若患者口苦, pH值>7.1采用2.0%硼酸液含漱。含漱时间为餐前、餐后、睡前,每次1 min, 指导患者让漱口液充分接触舌尖部、舌边缘、两侧颊黏膜、上颚齿龈、口唇内侧、咽部等溃疡易发部位[8-9]。② 不同程度口腔感染护理: Ⅰ度,口腔黏膜正常,每日观察患者口腔黏膜性质、颜色,注意有无红肿、白膜、新的出血点等,每3 d测定患者口腔pH值; Ⅱ度,口腔黏膜轻微充血、肿胀,采用利多卡因冰片含漱,清淡饮食; Ⅲ度,充血肿胀严重,有脓苔,溃疡明显,用3.0%过氧化氢溶液棉球轻轻擦拭, 5.0%甲硝唑含漱后,再用利多卡因冰水含漱; Ⅳ度,溃疡大量融合,患者疼痛明显,进食困难,进食前10~15 min采用利多卡因冰水含漱,或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利多卡因100 mg、制霉菌素100 U、复合维生素2片配制成冰水含漱,餐后、睡前将雷尼替丁粉与2.0%利多卡因调成糊状,涂抹于溃疡面[10]。
1.3 观察指标
1.3.1 口腔pH值: 于干预后第2、4、6、8、10天的清晨采集患者清晨未漱口时、午餐前后和晚睡前口、咽、舌面、颊部4个部位的口腔唾液,将pH精密试纸置于上述部位,待试纸湿润后观察其颜色,判定pH值,取4个时点、4个部位平均值为pH值。
1.3.2 口腔感染率: 干预后记录2组患者口腔感染率。根据WHO抗癌药物口腔反应分级标准将口腔感染分为Ⅰ、Ⅱ、Ⅲ、Ⅳ级。Ⅰ级,口腔黏膜完整,无红肿热痛; Ⅱ级,口腔黏膜完整但出现红肿、充血; Ⅲ级,口腔黏膜破损,出现溃疡,红肿严重; Ⅳ级口腔黏膜破损严重且溃疡大量融合,疼痛明显,患者正常进食困难。口腔感染率=(Ⅱ级+Ⅲ级+Ⅳ级)/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2组患者口腔pH值比较
干预后第2、4、6天, 2组患者口腔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第8、10天,观察组患者口腔pH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口腔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口腔感染率为13.33%, 低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观察组口腔感染愈合时间为(4.79±1.11) d, 短于对照组的(10.23±2.4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患者口腔pH值比较
表2 2组患者口腔感染率比较[n(%)]
3 讨 论
口腔感染是患者化疗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仅影响患者进食,阻碍进一步治疗,严重者还可诱发全身性疾病[11]。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第2、4、6天2组患者口腔pH值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有关。干预后第8、10天,观察组口腔pH值高于对照组,表明与常规护理相比,循证护理可矫正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pH值。观察组针对不同口腔pH值,提供不同口腔含漱液,且每日3次不中断含漱,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口腔内环境改变, pH值逐渐恢复。此外,护理后观察组口腔感染率为13.33%, 低于对照组的30.00%, 表明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所致的口腔感染发生率,与陈雁等[12]研究接近。急性白血病化疗药物直接损伤口腔黏膜,破坏组织更新,导致组织损伤。同时长期抗生素的应用导致造成口腔菌群失调,内环境酸碱失衡,口腔pH值改变。口腔pH值改变,又促使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大量口腔菌群滋生,二者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口腔自洁能力下降,引发口腔感染。本研究观察组将循证依据与临床护理经验结合,针对不同口腔pH值患者,选取不同的漱口液,如pH值>7.1采用2.0%硼酸液,促使患者口腔pH值恢复。当患者口腔pH值趋于正常时,真菌感染环境被破坏,从而达到预防口腔感染的目的。观察组患者定时补充维生素B、E, 并根据循证证据对不同程度的口腔感染采取分级护理,如Ⅱ度感染者给予利多卡因冰水含漱、Ⅲ度感染者给予先清理脓苔再含漱。冰水含漱可促进口腔血管收缩,中和药物毒性,缓解患者疼痛。脓苔患者先清理脓液,帮助利多卡因发挥疗效,进一步缩短溃疡愈合时间[13]。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对预防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所致的口腔感染效果良好,可帮助矫正口腔pH值,有效抑制细菌侵入和繁殖,降低口腔感染率,缩短口腔溃疡愈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