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福利院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模式

2021-01-14李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5期
关键词:福利院

李芳

摘要:福利院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主要模式是集中供养。院内集中供养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全方位服务,专业化程度高,孤残儿童的服务质量得到保障。但这一模式下已显现出儿童的社会适应程度低等弊端,要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以弥补集中供养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孤残儿童,福利院,集中供养

福利院养育孤残儿童的最主要模式是集中供养。院内集中供养实行精细化管理,功能分区科学设施完善,充分满足孤残儿童的各方面需求。保育员、营养师、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社工各司其职,专业化程度高。

一、集中供养模式的功能及优势

保育员负责照料孤残儿童的生活起居。养育室功能完备,根据不同的生活需求划分为起居室、活动室、浴室、配餐间等。保育员对孤残兒童进行二十四小时照料,负责给儿童洗澡、穿衣、喂饭、更换尿布、剪指甲等生活照料,陪伴互动玩耍以及帮卧床的儿童翻身变换体位等。保育员时刻关注儿童状况,看护好他们的安全。

营养师合理搭配饮食,重视儿童营养摄入。院内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根据身体情况配送配方奶、奶糕、营养稀饭、普通饭菜等,特殊情况如苯丙酮尿症儿童配送特殊饮食。同时为加强营养摄入,给儿童配送牛奶、酸奶,还有香蕉、苹果、火龙果等水果,以及小面包、饼干等零食。

医生护士负责孤残儿童的身体检查、治疗与监测。医生负责孤残儿童的诊疗,护士负责输液、喂药等医疗护理工作。医生执行查房制度,定时到养育室对孤残儿童进行例行检查,发现病情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及护理。需手术等病情较重的儿童,经医生诊断后安排送到外部医院就医,保障他们得到充分有效的救治。

康复师负责对孤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福利院内配备专业的康复器材,康复师对残疾儿童进行评估后,采取不同康复模式。一种是儿童生活在院内康复中心,增加康复锻炼的时间。另一种是康复师在养育室内的活动室训练,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对长期卧床儿童康复师进行床边康教,以满足孤残儿童不同的康复需求。

教育方式分为院外教育和院内教育。智力正常的孤残儿童,送到院外学校接收教育,包括普通中小学、盲校、特殊教育学校等。院内特殊教育老师负责孤残儿童的智力发育、行为互动等教育工作,根据孤残儿童年龄层次、智力水平、病残程度的不同,开展针对化、个性化的特殊教育,帮助儿童全面发展。

社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为孤残儿童更好的发展提供指导。社工坚持“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社工服务原则,深入一线了解孤残儿童养育照料、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情况,充分发挥社工专业理论,针对特需孩子开展个案及小组服务,循序渐进地帮助其解决心理、生活、行为等方面问题。

从养育质量来看,集中供养可以保证孤残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质量,使孩子们享受到合理膳食、规律生活、精心照顾等,部分特殊体质孩子也会被重点关注,一对一安排特殊饮食;从医疗护理来看,集中供养能够让孩子们就近享受院内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尤其是当遇到特殊、紧急状况时,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挽救生命;从康复训练来看,集中供养可以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康复训练计划,就近定时进行肢体、协调性等康复训练;从安全角度来看,集中供养的孩子们受到更多人照顾,院内公共设施更注重安全性,人身安全得以保证。

二、集中供养模式的不足与建议

院内集中供养模式为在院的孤残儿童提供养育、医疗、康复、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在标准化的管理下,孤残儿童的服务质量得到保障,资源利用效率高,但集中供养模式已显现出儿童的社会适应程度低等弊端。一是孤残儿童缺少父爱观念和男性意识,家庭观念比较淡薄。由于保育员、特教老师、医疗康复人员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女性,他们统一称呼女性为“妈妈”或者“姐姐”,对“爸爸”这个词非常陌生,一些孤残儿童看到男性甚至会感到害怕,长此以往,孤残儿童缺少对男性和家庭的感知。二是没有权属概念。孤残儿童长期在院内生活,环境封闭,吃穿住用行皆有政府统一负责供用,很多物品也是共享共用,社会爱心人士前来也都是开展爱心捐赠,不要任何回报。因此他们对玩具、零食、衣物等没有权属意识,在他们心里,所有能看见的、能摸得着的物品都可以随拿随用,不需要和任何人说,也不需要用金钱、劳动等换取。三是不懂社会规则,与社会脱节,由于孤残儿童大多在福利院长大,外出较少也不了解社会现状,他们基本上不懂各种社会规则、礼仪、法则,完全与社会隔离,无法适应社会要求。四是生活技能缺失,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特殊、身份特殊,针对他们的情况开展的多是认知类教育,生活技能的教育较少。更多的孤残儿童由于身体条件无法接受任何培训,所以他们几乎都没有任何的社会生存技能。五是缺少性别观念,长期以来,孤残儿童的服务者多为女性,不同性别的儿童也都生活在一起,他们很少有男女的概念,整体缺少男女不同的性别意识。

集中供养模式存在固有的弊端,要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以弥补这一模式的不足。在院内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首先要满足他们养、医、康、教需求,给予他们良好的生存环境,其次要注重他们社会适应性的训练。一方面要进行性别教育和家庭观念的教育,让他们知道男女有别、知道爸爸妈妈不同家庭成员的概念,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和规则,另一方面要对有能力的孤残儿童进行生活技能培养,例如穿衣、扫地,在院内设置厨艺坊、烘焙坊学习一些烹饪技巧,以便他们长大成人后生活中能用得到。此外,对院内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自闭症儿童,以及心理和情绪上出现问题的儿童,特教老师和社工要及时干预疏导,必要时采取治疗手段。

猜你喜欢

福利院
福利院的孩子
BABY,COME BACK
日本儿童福利院频传性侵丑闻
“庆六一·奉献爱”暨源汇区妇幼保健院走进儿童福利院献爱心活动
长春|大爱筑家
襄阳 她被荷兰夫妇领养 19年后回“家”当义工
福利院儿童社会化路径
一个特别的“六一”节
义务洗衣十八年
让社会参与养老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