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密祉
2021-01-14余述祥
余述祥
密祉,坐落在弥渡县。南与南涧接壤,西与巍宝山毗连,距弥渡县城30公里,通路直达。密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自然景观优美,文物古迹众多,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旅游小镇、省级生态示范乡、州级文化自然保护区。需要人们用一段时光和路途叠加的旅程,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魅力。
一
密祉境内的太极顶风景名胜区,面积25.63平方公里,因形似太极图而得名。古人有诗:“四面群山,撮起空中妙境,一方极顶,锁住天外雄风;柱立乾坤,八面江山收眼底,峰凌霄汉,四时花鸟畅幽情。”太极顶以横断山脉、哀牢山脉复合而生,形成十三峰分脉,九溪水汇流,以水称奇,因峰冠雄,以丰富的山、水、林为特色,以雄、险、秀、幽、奇而著称,以剥蚀构造地貌、零星孤山顶地质景观为特征。这里是南诏开国帝王细奴逻避难牧耕之地,启于秦末汉初,建于唐,继于宋元,盛于明清,鼎盛至今的21座石结构的寺庙、宫庵集“儒、释、道”三教同源,是佛光花明、灵应昭然的道山佛地,虽无僧尼云集,但朝山礼佛者络绎不绝,成为历史文化内涵厚重,自然景观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的“妙香佛地、古滇瑰宝”。
游太极顶的旅游公路从镇政府所在地“大寺街”直达山脚的生态停车场。从停车场到太极峰顶2000余阶的石砌游道,是用密祉特产的红沙石打制成的石条,一层一阶衔接起来的。踏上石阶,原始朴实,与山势蜿蜒一体。清鲜的空气,清凉的雾气浓重地笼罩着道路,滋润着蓬勃的青草、鲜绿的青苔和蹉跎的古树。缓慢攀爬在那份幽静与安适中,让我如行走在仙道之上飘飘欲仙,十分惬意。
经过几个平台,总的2000多级石阶,就到了“最高地位最耸山”的太极峰巅,太极峰是太极顶最高峰,海拔3061.4米,峰似玉笔,状如莲花,峰巅危崖绝壁,巍峨奇秀,遍布巨石。其间一处缓坡之地则成了歌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朝山盛会,来自弥渡、南涧、巍山的汉族、彝族、白族等朝山者聚集太極顶,“打歌”“玩灯”“霸王鞭”,在热歌劲舞中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平安。
走过几条蜿蜒的小径,穿行其间,进殿宇、登怪石、临峭崖、见佳泉,景物变化多端。21座庙宇宫观镶嵌于怪石嶙峋间,悬崖峭壁上。其间,在悬空的巨崖上有一石阁名“转石阁”。站在转石阁外围两尺见边的转道上,从箐底呼啸而上的烈风咆哮着、撕扯着,让我产生一种似要被抛下万丈深渊的恐惧感,又似要把我送上九天揽月的刺激感,用词语形容这种感觉就是心惊胆战的惊险!到底有多险?俯首下望,身边是突兀下落的深壑,深壑有多深,听听那深壑中狂风撕裂筋骨的叫唤,深得叫人毛骨悚然!只感觉头晕目眩,上下摇晃不已,左右颠簸不停,好似万丈悬崖直落脚下,稍不留意就会跌得粉身碎骨,禁不住惊叫:险!仰首云端,烈风呼啸着从崖壁直立而上,摩擦着蓝天,撕扯着云团,此时方知“高处不胜寒”,寒得令人胆寒,禁不住惊叫:险!传说当年南诏开国帝王细奴逻被仇家追杀,就是躲在转石阁逃过一劫,然后开创了南诏国伟业。从此以后,就留下了在转石阁转上三圈,可祛灾除病增寿的传说。于是这里便有了一道民俗风景:带着虔诚之心的善男信女来到转石阁上,许上心愿。现在,为了安全,转道四周都安装了护栏,在转石阁转圈,已经少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感,但让人胆战心惊的刺激感依旧存在。这就是太极顶转石阁,这就是转石阁惊心动魄的风光。走遍神州大地,很难再见过这样震撼人的风景。
庙宇宫庵,多为石室、石阁。神仙佛像,也是由石头雕凿而成,这些石雕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塑艺术,虽不知确切年代,但从雕刻的样式看,估计再迟也是明代的雕塑。悬崖峭壁上,庙宇宫观间,还有不少历代名人学士的题刻、题联,内涵深邃,外延丰富,字体各异,古朴典雅,驻脚观赏,百读不厌。这也许就是太极顶所独有的神韵与魅力。
登上峰顶,站在海拔3000多米的太极峰之巅的“睹光台”上,真切地感受到天地之高远,宇宙之无穷。众山在脚下,云层在脚下,蓝天白云伸手可及。远处无垠的田畴阡陌画图般展现在眼前,任我尽情欣赏。连绵起伏的群峦,随着云层的移动,仿佛海浪般翻滚,又像群马驰聘奔腾,溅起流动的韵律,如诗如乐一般。密祉坝里的那些青砖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恰如初见世面的农家妹子,欲展靓丽姿色,却又有几分娇羞。袅袅升起的炊烟,在夕阳影里轻飘慢散,织结着新时代密祉旅游小镇新农村新农民新的期许与愿景。
自古以来,众多“朝山礼佛者于五更之前陟此山”。为的就是看太极日出的绮丽风光。诗云:“最高地位最耸山,遥视东方凭石栏,此时天地都成赤,天宫红炉又炼丹,试问宇宙何造化,一粒丸珠走天盘。”说的就是太极日出时幻化无穷的美景。
沿着蜿蜒的石阶小径西下,只见一面高耸的陡石壁,刻有“竹扫清尘”四字,背靠石壁就是建于唐南诏早期的石砌“竹扫寺”,是仙人聚会之地。清康熙《蒙化府志》:“竹扫寺,在郡城(今巍山县城)东南七十里,名太极,登顶可望数百里,洞内有石佛,岁旱则蒙人到之,祷应即还。”内有一块岩石,上有“至诚感神”石刻。岩石下面,摆满朝山祈福者供奉的三牲祭品。面对“至诚感神”,我有一种欲与神仙对话的冲动。
沿着蜿蜒石阶小径东下,则是“奇树林”。一眼望去,都是保留完好的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自然林风貌。树干上、树枝上挂满“树胡子”(青苔),随风飘舞,让人遐想连连。树形奇特怪异,“仙人床树”“庆门树”“荡秋千树”“龙主树”“太子树”“孔雀树”等自然树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漫步其间,呼吸着略带腐质气味的清新空气,看一眼参天刺栗木上栖息着的野雉,株株黄栗树上嬉戏的山莺,偶尔听到一两声它们的叫声,颇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趣。极目远眺,太极十三峰南北走向错落有致,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到处峰秀林翠、鸟语花香。
高山密林中,次生林中的高山栎、野八角、栲树、青枫、银合欢、牛筋巴、山白杨、羊蹄甲等树呈现出一圈圈、一片片、一簇簇的红叶,红得火艳,漫山遍野绚丽多彩,犹如一位大画师打翻了调色盘。装点得“古滇瑰宝”太极顶美丽生辉!
“奇树林”下方,是“杜鹃花海”。 太极山杜鹃隐于3000米海拔高山,形形色色,有的枝高若树,叶大如手掌,盛开时花如伞盖,有的却枝形矮小,叶似瓜子,几近匍匐于地表。其中,长叶凸尖杜鹃、大白杜鹃、亮毛杜鹃、露珠杜鹃、厚叶杜鹃珍稀至极,称之为“杜鹃祖先”。还有亮毛、粗柄、厚叶、云南露等为珍稀濒危品种。但它们都是一样艳丽、饱满,透着动人的光泽;都是一样烂漫、璀璨,散发着活力与热情。
一片连着一片的杜鹃丛林,枝干高过人们的头顶,并且茂密如篱,若想进入林中,却难寻容身之隙。枝干尾段便是密集的花朵,犹如粉红的紫薇,透过镜头看去又状如牡丹,大红中透着粉红,连成一片便是姹紫嫣红,婀娜芳菲。可以说每一朵都艳得水灵,艳得丰润。什么国色天香,什么妩媚妖艳,此时此刻让我怦然心动的,是这种杜鹃群落的端庄大气,是这种高山花仙的卓绝风姿。杜鹃花能将山岳映红,以往听起来总感到带有诗的夸张,当我置身太极山的杜鹃花海,就再也不认为那是一种诗意的渲染,文人的联想。这里的杜鹃,将太极山岭铺成了红色,铺成了花的海洋。即使是鲜花如潮的公园和节日的广场,也无法与这里的杜鹃花海相媲美。
观赏太极山的杜鹃花海,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一种壮美奇观和惊艳之美。
二
车行在去往桂花箐的路上,车轮滚滚,车窗变为荧屏,景物不断转换,我的身心完全陶醉在天籁之音《小河淌水》歌词的描摹当中。时而是醉人的美景:“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啊妹在深山,妹像月亮天上走,妹啊妹,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时而是醉心的乐趣:“月亮出来照半山,望见月亮想起我尼郎,一阵清风吹上山,郎啊郎,你可听见阿妹叫阿郎。”
桂花箐,最古老的一株桂花树还在与时间较劲,不由得让人惊叹。桂花箐也是赋予弥渡民歌“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创作灵感的来源之地。20世纪40年代末期,密祉人尹宜公在昆明参加了地下革命工作,为避白色恐怖的镇压,回家乡避难,在那艳阳高照的夏日,在那星稀月明的秋夜,他在桂花箐桂花树下,掬一口甘冽的山泉,嗅着幽幽的桂香,听着山中传来的阵阵清丽委婉,古朴优雅,凄凉感人的弥渡山歌《放羊调》《月亮出来亮汪汪》……看着清幽幽的山泉水流向远方,畅想着自己所追求的革命理想、幸福生活,思念着生离远别在远方的心上人,一曲天籁之音《小河淌水》在灵感中萌芽诞生,并刊载在“云大南风合唱团”办的音乐刊物《教学唱》上。到了1953年,云南本土歌唱家黄虹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会第一人唱响此歌,被誉为“东方小夜曲”。从此,《小河淌水》一路走来,登上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录入美国大学音乐教材,成为中国经典民歌之一。
到了桂花箐,隔着老远,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挺拔伟岸的桂花树,枝叶茂密,高数十米,直插天空。蓝天白云下,青山碧水间,枝叶是那样葱茏,树干是那样挺拔,远远望去,真像一位无畏无惧的勇士,更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树枝上闪烁着串串黄中透白的花朵,散发出的阵阵桂花的幽香,在空气中弥漫,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嗅到。待车停稳,我迫不及待下车走到桂花树下,树上挂的名牌显示树龄已达1800余年。它的主干,我们4个成年男子手拉手合围还有点困难。山箐中生长着大大小小的桂花树,古桂树旁石崖下涌出的清泉,汇成溪流叫“万花溪”流入山下亚溪河。放眼桂花箐,青山与绿水一色,古树与奇花同在,满箐的桂花树,潺潺的溪水组合的美景,全无人工雕琢的痕迹,集奇、绝、险、秀于一身。满眼都是美丽的景趣。
这里空气清新,全无浮尘雾霭,泉水清冽甘甜,全无环境污染。我抚摸着古老的桂花树,深深感触到了历史散发出来的暖暖体温和在漫长的烟尘中不断积淀下来的厚重。溪流带着愉悦的心情,合着欢快的节拍,汇入群山中的亚溪河。静谧的亚溪河,自然到纯粹,纯粹到地道,将整个密祉坝衬托得静谧而祥和。一阵微风吹拂,黄里透白的桂花飘飘洒洒随风飘落,满地满溪,满眼的桂洒银雨令游人沉醉。我看到好多年轻人,来到古桂花树下,万分虔诚地掬一捧清泉,抚摸着古桂花树,对其顶礼膜拜,以求得到《小河淌水》意境中那荡人心弦、万古长青、忠贞不渝、永不变味、回味无穷的美好姻缘。
三
云南省“古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文盛街,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起于“财神阁”,止于凤凰桥,全长400多米。沧桑的古建筑群、古朴的吊厦、土垒的铺台、陈旧的铺板、厚实的店铺大门,还有马店客楼上的看戲台,那般朴素与自然,那般真实、随性与不刻意,展示着昔日的繁荣,讲述着当年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达官贵人、商贾游人、文人骚客, 吃着豆腐宴,对酒当歌的豪迈与潇洒;看花灯听民歌做买卖,把酒临风的倜傥与风流。
文盛街具有茶马古道枢纽驿站的地位和“茶马互市”集散地和中转站的功能。集市繁荣,来往商贾、官差食宿者众多,故得“马食铺”之名。明朝末年,朝廷督学戴宏慈巡察途经这里,地方士绅为之摆设香案相迎,他看到跪迎之众,满眼顶戴花翎。宿馆询问:“此地多少文人科举?”乡人一一道出众多科甲第士、文魁武举。督学感到如此文昌武盛之地,地名却为“马食铺”,实在有伤大雅,即更名为“文宫镇”,民国二十一年(1932),乡绅将“文宫镇”改名为“文盛街”,从此“文盛街”之名延续至今。
转身步入古道驿站,驿站依山势布局,有主街、有巷道、有沟渠也有暗沟,街道依沟延伸,高低错落,酷似江南集镇,又富于滇西山镇特征,文物众多,古迹纷呈。
巷道以地势巧妙安排布局,顺山就势,把所有住户家家贯通,户户相交。顺着巷道向前,偶见青瓦屋檐下竹竿上,挂着红红绿绿晾晒的衣物,巷道深处,翠绿欲滴的青菜挤满小菜园里,一位白发老者在静静地松土。再往前走,不时听到庭院深处隐隐约约的谈话声和清脆的欢笑声。全长1100多米的巷道,古朴天成,绝无奢华之意,幽静雅谧,充满着神秘之感。令人印象深刻,走过之后永久不忘。
聂家马店是中国传统古建筑青瓦屋顶的四合院,是这古道驿站上最大的一家马店,占地面积约有3200平方米。整个四合院由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主房坐西朝东,两侧为厢房,顺着院内的走道进去,两旁有客房,主房两侧为马厩。除马店外,还有戏台,上下两层,走道居于整个楼台中央,两侧都有楼梯可上下戏台,戏台用精美的木雕装饰,上层为表演区域,下层供化妆用。我坐在茶楼看戏台的八仙椅子上,想象着茶马互市的一个个夜晚,来来往往的官家、客商聚于茶楼,品着普洱茶,欣赏着密祉花灯,那是一种怎样的快意景致。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石家耕读大院白墙上清晰可见的启蒙韵文,以及重新修复开放的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收集整理者尹宜公故居里展览着的手稿,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走进这两个院落,在感受古风古韵时,让我平添几分对历史的遐想……在这种地方越久,越能明白文化底蕴这个词的真正含义,那不是随手写就有的,也不是杜撰一两个传说,捏造一两个史料,修建一点仿古建筑就能做成的。那是一代一代的渲染和传承,最后自然水到渠成。
欣赏文盛街茶马古道驿站,不能使用传统的景点游览方法。“茶马古道的文化遗迹,如集市、骡马店、桥梁、路段等物质遗产以及茶叶品种、种植、制作、贩售、传承等非物质遗产具有非凡文化价值……”在文盛街,无论走进魁阁叩拜掌管科举选儒大权的魁星神,还是在财神阁叩拜主管“迎祥纳福”的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赵公元帅,或是到土地庙叩拜土主神,还是去碧云庵寺的“大雄宝殿”观瞻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子等塑像“儒、释、道”三教同殿的宗教奇观,都需要静静地伫留,沉沉地思索。
沿着古道的石板路前行,下一个小慢坡,就来到亚溪河畔凤凰桥北头,桥头有一棵古槐树,似盘虬卧龙,绿荫如盖,蔚为壮观。文盛街绿水绕青山,亚溪河到了这里,在凤凰桥上段,正好形成了一片河滩地,水源丰沛,阳光充足的环境,成了古槐树生长的“风水宝地”。 曾经,文盛街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驿站,凤凰桥是驿站进入普洱茶产区的极负盛名的唯一桥梁。如今,古道虽在,驿站犹存,茶马互市的热闹已不复在,只有这古老的凤凰桥与古槐树相依,与珍珠泉相伴,记载着历史的变迁,逝去的辉煌。
古槐树树干长出地面2米多后就弯起了身子,朝南向凤凰桥一旁斜生,其姿态仿若飞龙在天。从古槐树的名牌上知道,古槐树已经有700多年树龄,由于它横斜着身子,年岁较大,树身日渐粗大沉重,靠近树根部分的树干里面已经腐朽,成了空心树,人们担心它无法承重而倒下,便在斜生的树干下方支撑一些撑杆,在树身里填充填料,托起了这棵独具一格的古槐树。这棵树也因此成了乡民们爱树的见证,成了风景里的风景。
古槐树的老枝依然绽发出新绿,一簇簇翠绿的叶子,团团围住那遒劲的枝干,在碧绿的叶子的衬托下,白色的槐花显得分外的美丽,一枝枝槐花,像一串串诱人的葡萄,有的还是花苞,像一盏盏小灯笼,还有的只开了一半,仿佛羞涩的少女在微风中频频点头。文盛街的空气中充满了槐花的香气,沁人心脾。古槐树绿荫似盖近百平米,让人仿佛走进了宋人“此地惟多古树林,路傍处处足清阴。行人九夏热如火,到此清风忽满襟”的诗意之中。
凤凰桥横跨亚溪河南北,双孔青石,桥长14.3米,宽2.1米,跨径9米,桥面全部用边宽0.4米、长约6米的正方体石条铺成,桥两边有石雕柱栏杆作防护,造型精巧别致,中间的桥礅成棱形,向桥东西突出名为“雁翅”,体现了“凤凰桥”的形态内涵。桥的台面西部立有一尊背东朝西、体重千斤,高1.8米(含底座),昂首巍坐的大独角兽(非狮、非虎、非麒麟)的石雕,镇守着凤凰桥。与凤凰桥南头相连的是茶马古道驿站关隘文明阁,重檐攒尖顶,明二暗三层。茶马古道从文明阁内穿行而过。
珍珠泉,位于亚溪河南堤上,与古槐树对峙,为石砌正方形“古井”,宽1.6米,深2米余,清澈見底。池底石缝中随处涌出珍珠样亮晶晶的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大小小,错错落落,争先恐后,闪闪发光,吐纳着天真地秀,流动着生命的意蕴。珍珠泉,因升腾的气泡大小各异,疏密无度,数量无常,变化多端,少时无影无踪,多则成堆成串。观珍珠泉,自古以来就有如遇串串珍珠,猛然大增,澎拜而出,预示“贵人”好运气、好福气的雅趣之说。还真别说,看到珍珠泉“珍珠”涌喷不息,我还真有点“有心来看无觅处,无心缘遇佳运随”的心理愿景。
站在凤凰桥头放眼,亚溪河明媚清澈的河水,楚楚动人,像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那眉那眼那嘴角的一丝娇羞,都还没有被世俗的烟尘所浸染,一切都还是干干净净的样子。把视线投放到小河两岸,两岸花木成荫,嘉禾遍野。像云霞一般红艳的桃花,像白雪一样洁白的梨花,比厚绒还要沉静的麦地,比金子还要灿烂的油菜花,一股脑地往眼里钻,耳朵里回响着“哥是月亮天上走,妹是小河淌水清悠悠”天籁之音。心中便有了那梦幻般亮汪汪的月亮,听见了阿妹叫阿郎。
四
密祉,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美食胜地,用珍珠泉水煮制出的豆腐鲜嫩爽口,独具一格。完全以豆腐为主要食材制成的豆腐宴远近闻名,分为热菜、冷菜、腌制三种系列,真的是舌尖上的诱惑,让密祉豆腐宴闻名遐迩。
文盛街有好多家农家乐,都能制作豆腐宴,一年四季,在密祉都能吃到豆腐宴。无论走进哪一家农家乐,每家庭院里都布置得清新雅致,农家乐的围墙上,廊檐厅柱上悬挂着的农具,散发着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依然使用着家传的八仙桌、太师椅,依旧使用着老辈们留下的石缸、石臼、石碾,固守着主人长久养成的生活习惯和精神家园,充满乡村田园风情,让人倍感亲切,食欲大增。
走进一家名为“白伙食”的农家乐,店主一边热情地敬烟倒茶接待我们入座,一边娴熟地介绍着特色小吃,菜是自家栽,瓜是自家种,都是不施农药化肥的,大米是甘甜的山泉水浇灌出来的,野生菌是新鲜的,豆腐是珍珠泉水煮制的,黑肉鸡是大山里吃虫子和野草养大的……都是绿色食品,密祉人说话腔调总是软软的,笑眯眯的,朴实中透着亲情,让人有回家的感觉。
通过凉、煎、炒、蒸、煮、烤、腌的制作方式,配与麻、辣、香、酥、嫩、鲜、色、味、型各有奥妙,密祉人将“一块豆腐”变成了豆腐圆子、鸡腰豆腐、口水豆腐、黄金豆腐、香辣豆腐丝、口袋豆腐、怀胎豆腐、蛋松豆腐、金丝豆腐、火烧豆腐、瓦烤豆腐、豆豇炒豆腐、青蒜烩豆腐、纯味豆腐、卤水豆腐、三鲜豆腐卷、油炸臭豆腐、脆皮豆腐、原汁豆腐、锅贴豆腐、白油豆腐、家常豆腐、麻辣豆腐、酸汤豆腐、豆花、鲜豆浆、腌豆腐、卤腐乳……几十上百种可口菜肴的豆腐宴,真真把豆腐化为神奇。其中有几道菜,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一是“荷花豆腐”,把鲜嫩的白豆腐切为花瓣,以薄荷尖为叶,以一个个白黄相间的鹌鹑蛋为花蕊,一朵漂亮又美味的荷花跃然盘上,让人不忍下筷。轻轻地咀嚼,慢慢地咽下,每一口都是醇香气味与温润细腻相得益彰的原汁原味的豆腐味。
二是酱香麻辣豆腐。味道极为鲜美,配料和选材的口感扎实新鲜,吃起来非常滋润的调料,是酱香麻辣豆腐的一大特色。使用辣椒、花椒、胡椒等秘方配置的佐料,没有刺激呛辣的味感,反而在入口的瞬间会先感觉到淡淡的甜,其后咸、香、辣才会接连登场。真的会让人忍不住一口接着一口的大快朵颐。
三是罐罐豆腐脑。用陶罐煲出来的豆腐脑多汁又美味,淳朴的烹饪方式充分展现豆腐脑的质嫩味鲜,纯熟的料理手法将其厚实的口感进一步丰富。入口轻抿,豆腐脑独有的香气暴露在口腔之中延伸至鼻尖,饱满口感在唇齿之间流连,独特滋味久久萦绕。
还有珍珠泉水煮的纯味豆浆,口感极好,具有生津、活血、健脾、开胃、润肤、滋肺、营养等功效,喝了既滋补又不上火,是农家乐免费提供的饮品。
密祉豆腐宴的美味难以言传,只有亲自吃过后才能知道。
五
正月十五、十六狂欢两天一夜的密祉元宵花灯庙会,被民俗学家称之为“花灯文化活化石”。庙会期间,上万人组成的花灯队云集密祉大寺前的广场上,耍龙、舞狮闹元宵。簸箕灯、团场灯、折子戏、扬花鼓、崴莲厢、云高台,小七姑娘大脚婆,你方唱罢我登场,白鼻子打岔佬,插浑抖料闹得欢,通宵达旦、昼夜狂欢,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人山人海,被誉为“东方花灯狂欢节”“花灯文化活化石”。密祉镇4500余户人家1万6千多人,家家参与,人人玩灯。在他们看来,玩花灯是许愿祈神求福,给神看的,是乐己乐人的,因而参与的人越多越好,从开始准备玩灯到谢灯整个过程,参加玩花灯的人都很认真。
那些在庭院里、小广场上憋了一年的花灯达人、花灯传人、老倌老奶、聪明伶俐的后生女子、少年幼儿,从正月初三初四就开始集中排练,届时组织成训练有素的花灯队伍,在锣鼓笛子二胡等乐器引领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屈膝、坐臀、崴胯,脚下以“蹬点步”“蹬提步”“大反崴” “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崴动;上体随双臂提扇、开扇、扇尖花、推扇小满扇、环手开扇、小扇翅转身、左右移动翻扇、双手交叉划扇、高低八字划扇大幅度扭动,上下协调,步调整齐,彩扇翻腾,边舞边唱,在密祉大寺街的花灯广场上,演一回感天动地的密祉花灯!
场中,各灯班的狮灯、龙灯、鹤灯、蚌灯、凤灯、麒麟灯、彩船灯各显其能,整个灯场龙腾狮跃、凤飞鹤舞,小七姑娘翘着灯,男扮女妆的大脚婆崴着灯,打岔佬手拿蚊帚在其中打诨插料,花鼓佬一手持乐棍,一手拿碟,指挥着,唱着灯。男女老幼,不分亲疏、不计辈分,都在灯场上尽情欢舞时,从看台上俯视,那是一圈一圈流动的金色曲线,就像人类生命生生不息,我被这壮观的吉祥图案深深感动。当耍龙、舞狮、凤引麒麟、踩高跷、云高台、划彩船、白鹤、蚌壳、小唱队小七姑娘、大唱队大脚婆、白鼻子打岔佬、花鼓老扬花鼓、崴莲厢、磨豆腐、单采花、纸扎灯彩……各显其能亮相时,那一片片闪耀的流光溢彩,一片片炫目的灿烂金光,那是来自原始的信息,在震撼着我的同时,也把我带入一种神秘的体验。当每个灯班的表演告一个段落,灯班里一个报吉利的人,按照传统花灯套路,根据场景气氛的情况,即兴编报吉利词,出口成章,词句押韵生动、通俗易懂。当所有人皆大欢喜,震天动地同声重复他最后一句吉利词时,让我深深的感悟到了为什么密祉元宵花灯庙会能够原汁原味千年传承,被赞誉为“花灯狂欢节”。密祉元宵花灯庙会,它或植根于传统民间信仰土壤,或源于祭祀神灵的仪式,或脱胎于祈福驱邪的巫术,或转换于祖先崇拜的折射。民间流传着“过年不玩灯,人口不清吉(平安);玩灯不耍狮,猪鸡牛马不顺时(健康);玩灯不耍龙,老母猪会爬墙装疯。”因此,密祉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人人玩花燈,是发自内心悦己悦人的快乐,那是对幸福、对平安的祈望。
密祉元宵灯会,不光是盛大的民间节日,除了视觉还有味觉。近年来,密祉花灯庙会以“逛花灯庙会,品密祉美食”为基础,以花灯文化为主题,集古道马帮文化、农耕文化、体验观光为一体,通过逛密祉花灯节(花灯庙会),人们总能在不经意间与民俗邂逅,找回一些失落的记忆,购买心仪的花灯纸扎技艺品,游茶马古道,登太极灵山,品密祉豆腐宴,让人乐不思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