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

2021-01-14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1年45期
关键词:迪伦鲍勃陶艺

主题阐释

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艺术可以是一首歌、一支舞、一首诗,但又不止于此。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或哲学价值。艺术需要以天赋为根基,需要以努力为材料,需要以坚守为支撑,还需要以热爱为导航;艺术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亘古不变地焕发着夺目的光彩。真正的艺术家把它看作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愿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人物传奇

郑小瑛:九十不言老,爱乐无止境

郑小瑛是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虽已92岁高龄,但郑小瑛总是精神矍铄、满怀激情。在交响乐的舞台上,郑小瑛一次次留下具有时代意义的印记,改变着世人对中国音乐艺术的看法。在社会的大舞台上,郑小瑛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解读

每次演出前,郑小瑛都会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听众吸引到美妙的音乐意境中去。她曾说:“作为指挥者的我,从一次次受欢迎的音乐普及演出中,感受到群众对音乐的喜爱。阳春白雪也要和者日众,艺术家要努力把音乐和音乐知识送到人民群众中间去。”艺术应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这是郑小瑛一直秉承的艺术观,也是她对音乐的尊崇,更是对人生目标的敬畏和坚守。

潘柏林:我的作品都是我全神贯注的成品

扎根陶艺数十载,潘柏林始终坚持钻研学习,毫不松懈。高超的陶塑技艺,以及对作品的高要求、高标准,让他成了享誉世界的陶艺大师。潘柏林出生于广东佛山石湾,从小喜欢陶塑艺术,但因家境贫寒,23岁才开始创作。虽起步较晚,但他用天赋加勤奋、胆识和魄力奋起直追,实现超越,37岁就将国家级大奖收入囊中。潘柏林表示,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全神贯注做出的。他还十分重视对传统陶艺的传承和创新,在题材、材料和手法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广采博收、自成一格。

解读

潘柏林的陶塑创作被誉为“一雕一世界,一塑一乾坤”。他坚守在自己的热爱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守正创新,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打造每一件艺术作品上,用所有的热情迎接每件作品的问世。他的陶艺作品除了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外,更具有文化意味,都是他个性化的创造。这一切源于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艺术源于热爱,更成于执着。

谷好好:爱戏曲、敢担当的“好女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入选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周年。“一刻也不能歇。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你就能理解,我们与昆剧早已是生死之交,不惧风雨。”作为一名投身昆剧事业35年的“昆三班”学员,谷好好的心里总是紧绷着“传承”和“创新”两根弦。谷好好是个敢于挑战、敢担当的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也总是出现新的挑战。2016年,谷好好接到任命,担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掌门人。艺术中心包含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评弹6家全国知名的戏曲院团,还包括在建的戏曲专业大剧场——宛平剧场和长江剧场。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争议在所难免。谷好好认为,发展中的戏曲不应该害怕争议,上海戏曲尤其如此,“争议反而可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解读

艺术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既要传承经典,也要面向未来,这是谷好好对传统艺术的态度。“我们要坚守戏曲数百年凝聚与延续下来的经典元素、优秀基因,同时要与时俱进,丰富和拓展戏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培养人才、打造剧目、创建品牌上,探索戏曲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之路,让戏曲在新时代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才是真正守正创新。”谷好好说。

赵心琴:永远的童年怀恋

赵心琴的童年是在安康乡间度过的。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她回到家乡安康当了一名美术老师,而后调入安康地区群众艺术馆,从事美术创作和群众美术辅导工作,再后来去了《西安日报》从事新闻工作,生活过得忙碌而充实。只要一静下来,她的脑海里涌现的都是儿时的乡村生活,一种创作的热情冲击着她的心扉。在中断绘画十几年后,她重拾画笔,再次追寻起儿时的欢乐和梦想,并且出版了多本画册。在创作路途中,她获得了满足和对生命的尊重。 解读

“成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这句话讲出了赵心琴创作的心境。她的绘画题材基本都源于她的童年生活记忆,有深刻的乡土生活体验。她笔下的人物多为孩子,孩子们或于村中嬉戏,或于田间地头参与劳动,或于池塘边静等荷花开,或于水边顾影自照、沉思默想。赵心琴用她的笔,回忆着她的童年,回忆着大家的童年,也回忆着一个民族的童年。她使观者在浮躁喧嚣的当下,在滚滚红尘之中,从她的画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本真。

鲍勃·迪伦:非凡的诗性力量

鲍勃·迪伦,美国音乐人,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现代流行文化史上,他是一位无可比肩的巨人,影响力跨越半个多世纪。早在获诺奖之前,他就获得过“新闻界的奥斯卡”普利策奖的特别嘉许,因为“歌词带着浓烈的诗意,对音乐及文化有巨大冲击”。他成为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奥斯卡奖、格莱美奖的“大满贯选手”。

当年迪伦以民谣出道,大获成功后,他曾陷入了职业生涯的迷惘低潮期,甚至一度想退出乐坛。《Like a Rolling Stone》是他在低迷之时所作,是为了给自己打气鼓舞,也是为未来漫漫前路鼓劲——无论境况如何,也要坚毅前行,“像滾石一样”。单曲推出后大获成功,鲍勃·迪伦的风格完成了从民谣到摇滚的蜕变。在一次拍卖中。他的歌词手稿更是拍出了200万美元的高价,这也是流行乐史上的最高记录。

解读

鲍勃·迪伦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对于他来说,音乐是表达人生观和态度的工具,而他的文字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流露出其性格特点,拥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民谣是迪伦成名和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诗意的歌词则是他作品中的闪光点和最为动人之处,完全能够脱离曲调而被当作诗来阅读,而他的文学成就也完全可以在他的传记里独立成章。

猜你喜欢

迪伦鲍勃陶艺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音乐家编年史:鲍勃·迪伦的歌
流浪猫鲍勃
你不知道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的摇滚魂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
欧美音乐 鲍勃·迪伦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陈烈汉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