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家”汪曾祺

2021-01-14江澜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39期
关键词:臭豆腐美食家汪曾祺

江澜

人物名片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进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上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5月16日上午10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写作风格

汪曾祺是一名极具创造力和观察力的优秀作家,他的作品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凡人小事、油盐酱醋茶、一地鸡毛等,这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成为其作品的主要题材。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高深,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省。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富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虚话”“套话”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揭露了刻意、夸张文风的矫情,让人可以重温古典主义名士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部分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日常生活、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现状。

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正因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因而在创作上追求回归现实,回到民族传统中去。汪曾祺的小说中流溢出的美,首先在于他对民族心灵和性灵的发现,以近乎虔敬的态度来抒写民族的传统美德。

经典掠影

五 味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是大事。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北京人爱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進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呢?广东同学曰:“好!”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一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两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菜农也有种的了。农贸市场上有很好的苦瓜卖,属于“细菜”,价颇昂。北京人过去不吃蕹菜,不吃木耳菜,近年也有人爱吃了。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上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不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折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剧团有一干部,是写字幕的,有时也管杂务。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他每天中午饭不吃菜,吃辣椒下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剧团到上海演出,他帮助搞伙食,这下好,不会缺辣椒吃。原以为上海辣椒不好买,他下车第二天就找到一家专卖各种辣椒的铺子,上海人有一些是能吃辣的。

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把青辣椒放在火上烧烤,蘸盐水下酒。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什么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话下。我吃过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转道往上海,在海防街头吃牛肉粉,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四川不能说是最能吃辣的省份,川菜的特点是辣且麻——搁很多花椒。四川的小面馆的墙壁上用黑漆大书三个字:麻辣烫。麻婆豆腐、干煸牛肉丝、棒棒鸡,不放花椒不行。花椒得是川椒,捣碎,菜做好了,最后再放。

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现在则全国都吃再制精盐。只有四川人腌咸菜还坚持用自贡产的井盐。

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国家的人爱吃臭。过去上海、南京、汉口都卖油炸臭豆腐干。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因为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常吃而出名。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玻璃方瓶装,很不方便,一瓶一百块,得很长时间才能吃完,而且卖得很贵,成了奢侈品。我很希望这种包装能改进,一器装五块足矣。

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来说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作者汪曾祺,选自《人间滋味》,有删节)

写作借鉴

1.场景真实,语言朴素。这篇选文中,作者将生活的细节描写得非常充分,使得文章内容细腻如丝,给读者带来较强的心理感受和强烈的共鸣。同时,作者的文字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特色和表现力,极大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山西人真能吃醋!”“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拨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口语化的魅力,通过这些语言,我们能够想象到具体的生活画面,浓烈的生活气息顿时向我们扑来。

2.写作结构杂而不乱、繁而有序。作者借助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于美食的体验,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地域下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文章按照“酸―甜―苦―辣―咸”的顺序进行写作,使得文章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五味”贯串在整篇文章中,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这种形散神聚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让文章的内容更加饱满,结构更加清晰,也更加有条理。

3.突出情感,表达人生态度。这篇散文对于五味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心理状态,彰显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我家曾有一老保姆,正定乡下人,六十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这句话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现实性,在描述生活中浓浓温情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生活的无奈和辛酸,这种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使文章更加具有可读性,充满了生活气息,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洞察和体悟。

猜你喜欢

臭豆腐美食家汪曾祺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
我为臭豆腐狂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舌尖上的校门口
大美食家
我长大了要当美食家
爱逃课的汪曾祺
风味小吃——臭豆腐
怪味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