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客留言

2021-01-14屈广法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王戎鲍叔牙孔融

屈广法 等

也说“他山之石”

屈广法(安徽亳州)

杨闻宇的《小议“他山之石”》(《杂文月刊》2021年7月下文摘版)主要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以博大的胸襟与气度重用“他山之石”李靖、魏征与敬德的故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李世民在位时之所以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应该与他重用上述三位人才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贞观之治”又为唐朝后来的进一步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这么说,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唐朝的事,实际上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用人、用什么样的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李世民我不由想起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重用管仲的故事。齐襄公在位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十二年,齐国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都想急忙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发现公子小白已经先出发回国。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截击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的铜制衣带钩。公子小白装死倒下,接着与鲍叔牙飞速向齐国挺进,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要封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他对齐桓公说:“管仲之才,胜我百倍,君若欲大展宏图,非管仲莫属。”齐桓公也知道管仲是旷世奇才,又见鲍叔牙竭诚推荐,于是决定捐弃前嫌,重用管仲,拜他为宰相。齐桓公的这一举动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结果齐国大治,国力大增。最后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其实,李世民与齐桓公在重用“他山之石”方面有着十分相似之处,由此导致的结果也极其相似,即:李世民使唐朝走向了繁荣昌盛,而齐桓公也使齐国走向了繁荣昌盛。

在历史上像李世民与齐桓公这样重用“他山之石”的典型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从李世民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他山之石”的成功范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在用人方面胸怀大志、胸襟宽广、不拘一格、任人为贤、唯才是举而不是任人为亲是何等重要。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张小华(甘肃靖远)

王丹誉在《王戎为何钻李核?》(《杂文月刊》2021年8月下)一文中提到,南朝宋刘义庆所作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事迹,多被《晋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引录。《世说新语》记述了汉末魏晋名士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其中,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八个字同样适用于王戎,其大致意思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以后不一定優秀。

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少有异才,勤奋好学,“融四岁,能让梨”作为孝悌典型传为美谈。56岁触怒曹操被杀,其原因之一竟然是他的“新锐言论”。他大肆宣扬,父母没有必要亲敬。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像个瓦罐,孩子不过像一个物件寄存在瓦罐里,拿出来后,就和瓦罐没什么关系了。还说如果碰到饥荒,而父亲是个人渣,宁愿把食物送给别人,任父亲饿死。纵观孔融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迥然不同,前后判若两人。

大约半个世纪后,王戎跻身“竹林七贤”之列。《世说新语·俭啬》凡九篇,王戎一人独占其四。《晋书》将这些“名人小节”全部收录:“性好兴利,广收八方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女适裴頠,贷钱数万,久而未还。女后归宁,戎色不悦,女遽还直,然后乃欢。从子将婚,戎遗其一单衣,婚讫而更责取。家有好李,常出货之,恐人得种,恒钻其核。以此获讥于世。”

王戎和李子是有缘分的,六七岁的“小时”因“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的判断而“了了”,成人后又怕别人种植良种李子而“恒钻其核”,真可谓“大未必佳”。“钻李核”的细节无从考证,但这个情节本身就极具戏剧性。“钻李核”必然导致“王家好李”绝迹于世,主人公却因“钻李核”的奇葩行为而“获讥于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和王戎留给世人的不仅是讽刺,更重要的是警戒。

猜你喜欢

王戎鲍叔牙孔融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管鲍之交
孔融的反驳
不懂就百度
孔融让梨以后
鲍叔牙与管仲
孔融让梨
品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