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

2021-01-14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于敏叶嘉莹氢弹

主题阐释

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更加需要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人物传奇

钱学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1935年,钱学森怀着“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学到手,为中国人争气,为祖国争光”的远大理想赴美留学。正是因为有这种坚定的爱国情怀、家国梦想作支撑,硕士毕业后,钱学森针对振兴祖国航空工业的现实需要,从航空工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

当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他先后辞去各种重要职务,毅然决定回国。在回国受阻期间,钱学森不仅没有屈服,而且表现出一位中国科学家毫不畏惧、有理有节的气魄和智慧。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在“两弹一星”工程研制过程中,带领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攻破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难关,解决了一大批关键技术难题,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航天事业,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解读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钱学森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钱学森曾动情地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屠呦呦——青青蒿草,拳拳报国心

2015年10月5日,在瑞典的颁奖典礼上,屠呦呦凭借对疟疾治疗做出的突出贡献,为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捧回了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也让中药在世界的舞台绽放光芒。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古老的诗句,仿佛冥冥中已注定屠呦呦与青蒿素的不解之缘。1969年,屠呦呦毅然接受了“523”抗疟研究任务,她深感责任的重大和任务的艰巨,十年如一日执着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她广泛收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并在此基础上精选了包含640个方药的《疟疾单秘验方集》。最终,她和团队的发现在全世界治愈了两亿多饱受疟疾折磨的患者。作为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回顾自己60多年的科研生涯,屠呦呦表示,她要用毕生精力让中国中医药造福全人类:“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解读

有谁能皓首穷经埋在古籍里,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有谁能在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后,还能再坚定地多尝试一次,最终找到提取青蒿素的最佳方法?有谁能在试验环境简陋,没有通风系统、实验防护的情况下,患上中毒性肝炎后仍然坚守科研一线?有谁能甘当“小白鼠”,以身试药,确保青蒿素的安全使用?屠呦呦都做到了。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屠呦呦的“成功秘方”,源于科学大家的“品格配方”:内心平静的力量、淡泊名利的境界、追求真理的执着、孜孜不倦的堅持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叶嘉莹——以古典诗词之教学报效祖国

诗,是支撑叶嘉莹走过困苦半生的精神力量。记忆中,老北京四合院里,父亲与伯父高低错落、音韵悠长的吟诵声,奠定了她一生爱诗的基础。然而,平静的生活随着国家的动荡戛然而止。她历经战火,颠沛流离,漂泊海外,备尝艰苦。

1978年,已经定居加拿大的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祖国的学校需要教师,便立刻写了一封申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了数百场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在演讲中,她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报国之情。2018年,她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解读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在中国古诗中,常用雁排成人字来表达对人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不应是小我的、私人的那一点感情,而应该是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更博大的情谊。”叶嘉莹如是说。从爱诗到教学,从“为己”写作到“为人”跋涉,叶嘉莹不仅一生与诗相伴,更以诗歌教学作为自己报国的途径,将爱诗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袁隆平——稻田“守望者”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我国水稻育种技术跃居国际领先地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未来科学大奖等荣誉的袁隆平,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得了“共和国勋章”。袁隆平一直认为,让自己热爱的中国更加富强,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动力,也是他所有梦想的终极目标。

解读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始终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袁隆平说,“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于敏——惊天事业,沉默人生

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于敏毅然服从国家需要,改而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

在氢弹原理突破的“百日会战”中,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问题。

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沙漠深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解读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书写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于敏获得的功勋。盛名之下,于敏仍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猜你喜欢

于敏叶嘉莹氢弹
于敏与邓稼先的生死之交
飞行员杨国祥投掷氢弹失败,放弃逃生机会与氢弹共存亡
《掬水月在手》:纪录片里的叶嘉莹
“国产的土专家一号”
回答问题有“三不”
金正恩视察“可搭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氢弹”
于敏的“暗语”
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氢弹,不过如此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