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情驿站

2021-01-14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1年30期
关键词:冰灯梅树正月十五

主题导语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牵挂,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辛弃疾“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欢愉……亲情是那么平凡,像潺潺的流水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它又是那么伟大,能点燃生活的希望,为我们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时文赏读

灯 祭

◎迟子建

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

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风光无限。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夜,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提着灯,怀揣一盒火柴东家走西家串,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点燃蜡烛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还真顾家啊。”父亲笑着说,便去看那汪蜡烛油上斜着的一束蓬勃芬芳的光。

父亲说过年要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吗?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福气了。

正月十五到了,多年前的这一天,在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那时天将要黑了,窗外还没有挂灯,父亲便送我一个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改)

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怀念父亲的作品,她用饱蘸着真情的笔触,歌咏了自己与父亲之间浓浓的亲情,读来非常感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父亲每逢过年就给“我”做灯,这灯是极不寻常的;第二部分写父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提着灯的那份福气了;第三部分写正月十五“我”给父亲的墓地送了一盏灯,首尾呼应,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与思念。

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将叙事、描写、抒情融为一体,情感真挚细腻,语言生动、极富感染力。对比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那“高出屋脊的红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不管多么温暖、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父亲在时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但父亲去世后,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这一系列关于灯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的灯带来的光明和美丽,凸显了父亲给生活带来的温暖和希望,表达了“我”对父亲无尽的思念。文章的结尾写“我”正月十五送灯给父亲,使“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与前文父亲送灯给“我”的情节相照应,将文章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佳作风采

杨梅树下的等待

◎易靖程

学校门前种了一排樟树,中间却突兀地夹着一棵杨梅树。出校门从左向右数第四棵,对,没错,我清楚地记得它的位置,因为妈妈常常在那等我下课。

我是走读生,初三又要上晚自习,下课时天都已经黑了。可每当我走到校门口向右转,一、二、三、四,总能在第四棵树,也是唯一的一棵杨梅树下看见妈妈的身影。而我那时候觉得,要是同学们知道我每天放学还要妈妈来接,一定会笑话我“还是个宝宝”。因此我总是一言不发地低着头,和同学们一齐掠过她。直到和同学们分开了,我才磨磨蹭蹭地给她打去一个电话。她总是无奈地笑着问我:“今天怎么又这么晚放学呀?”但也有时候,我一出校门,就会被妈妈堵个正着,便只好对同行的同学笑一笑,沉默着跟她回家。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周测、月考、期中考、期末考……无数考试“接踵而来”,使我的心情更加烦闷。“今天晚点来接你,一定要等我。还是老地方,出校门右边第四棵……”每天都会收到妈妈发来的信息,内容总是大同小异,我烦躁地摇摇头,又继续学起来。

下自习的铃声响了,我挥别了之前“结伴回家”的好友,站在妈妈之前等我的那棵杨梅树下。等了十多分钟,校门都关闭了,妈妈还没有到;又过了二十分钟,路边的小摊也开始收摊了,安静的街道上只有昏黄的路灯陪着我,偶尔有几辆汽车驶过,几声鸣笛划破夜的寂静,像是在问:“你还在等人吗?”

“烦死了!还不来!”我愤怒地踢开脚边的石子,一阵委屈涌上心头。

远处,一个人脚步踉跄地朝我走来,走近了,我才发现是妈妈。她的额头上满是汗水,脸上写满了焦急。她手里拎着一双鞋子,其中一只鞋跟断了;她最喜欢的白裙子,一侧也湿漉漉的,还在往下滴水。我忽然惊觉,有多久没有仔细看过妈妈了?她平日里是不是也总这样等待着我?我不禁鼻头一酸,迎上前去,问:“怎么回事?”“剛刚摔了一跤。”她指了指原本白净,如今却染上泥巴的手臂对我说。“呵!叫你走路不小心!”我嘴上不饶人,手却不由自主地扶住了她的胳膊。

夜晚安静的小路上,路灯投下了我们渐渐靠近的身影。

【湖南长沙市博才培圣学校,指导老师:尹宏】

点评

这篇作文取材于真实的生活片段,描写了一件小事——等妈妈接“我”放学。作文将妈妈耐心等待“我”的场景和“我”等待妈妈时委屈愤怒的心理进行了对比,同在“一棵杨梅树”下,却有两种不同的等待,鲜明而又生动,既凸显了妈妈对“我”的爱和包容,又写出了“我”的情感变化,体现出“我”对妈妈的关心和理解。作文以小见大,感情真挚,主旨深刻,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冰灯梅树正月十五
煮梅
路边最美的风景
冰灯
梦游的冰灯
找不同
冰灯,北方春节的文化符号
看冰雕
桂花与梅
party也疯狂
白梅树往永恒之所纵身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