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俐娜:执着科研,爱国为民

2021-01-14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分子武汉大学纤维素

2020年10月17日,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1985年,已经回到母校武汉大学的张俐娜,前往日本大阪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从事高分子溶液理论研究,从此深耕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领域。

“改革开放初,我到日本留学,看到日本那么发达,生活水平那么高,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然后让我们自己的国家也像人家发达国家那样。”回国后,张俐娜和丈夫杜予民组建了各自的科研团队,瞄准生物资源天然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在该领域,纤维素的溶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传统方法主要是靠高温加热,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张俐娜带领自己的团队,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经过12年潜心研究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水体系低温溶解法——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做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丢进去,一两分钟便化为粘液。

做实验是一名化学家工作的常态,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辛苦不是外人能够体会的,尤其在那些实验条件奇差的艰苦年代。张俐娜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在洛阳一家小公司做实验的情形:实验仪器设备简陋不说,还常常停电,只能点着蜡烛继续工作。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故事”,张俐娜并因此获得2011年度安塞姆·佩恩奖,这是国际纤维素与可再生资源材料领域的最高奖,她是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位中国人。张俐娜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化学界的高度评价,国际著名化学家、英国东北威尔士大学原校长格里恩·菲利普教授赞叹说:“这是一个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工业化试验的神话般故事。”美国化学会纤维素和可再生资源材料分会的评委会认为,张俐娜为研究这种最顽固的天然高分子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方法,利用“这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蔗渣、虾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可以简单迅速地變废为宝。因为卓越的科研成果,当年11月,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武汉大学教师中第一位女院士,也是当时湖北唯一的女院士。

在张俐娜看来,科学研究要瞄准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科研成果不能只上书架,更要上货架,造福百姓。如今,她的许多科研成果应用于生物医学、能源储存、污水处理和纺织制造等领域。

成都丽雅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雪梅清晰地记得,张院士每每提及自然界塑料污染一脸揪心。“她曾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所以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尽我们所能建设好这个国家。这是院士的夙愿,也是我辈科技工作者应牢记的使命。”

除了一心致力于科研,张俐娜时刻不忘自己人民教师的使命。张俐娜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办公室的门,常常敞开着,方便学生来找。

“这些都不是你该做的事,你来这里应该专注于科研。”张俐娜的博士生杨雪峰依然记得,第一次跟张俐娜共同进餐时,自己准备帮她盛饭,张俐娜及时制止并且很认真地说了这一句话。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侃回忆说,他2005年年底回国,2006年想申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基金,但苦于刚回国,没有科研基础,想到了在我国多糖构象研究领域耕耘已久的张俐娜老师。虽然慕名已久,但从未谋面,拿起电话,心有忐忑。然而张老师一口答应,使他倍感幸运和鼓舞。

张俐娜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数十载,年逾七旬仍坚持在讲台上给本科生授课,而且每次上课都要更新PPT课件,她的“高分子科学导论”课深受学生喜爱。她曾荣获1993年“全国优秀教师”,被学生评选为2017年“武汉大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张俐娜常常这样勉励学生:“中国人应该做自己的创新工作,而且在做基础研究时还要考虑应用前景,这样才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也才会有科研激情和动力。”

■热议锐评: “人中龙凤,科研唯利天下。女界豪杰,育才哪为声名。”恰如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於可训的唁电所说,张俐娜院士一生怀揣科研报国梦,言传身教育英才,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

■素材运用:牢记使命;创造奇迹;挑战不可能;校园风景;创新……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高分子武汉大学纤维素
校训展示墙
饮食新风尚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重要考点剖析
计算机模拟在大学高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高分子有机化学的研究先驱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接地气的材料学
武大十大
浅谈纤维素改性预处理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