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诗意表达与生态的理性沉思
2021-01-14何田田
《窟野河》是陕西煤矿作家亚东在2016年推出的一部长篇力作。作品讲述了穷小子高光亮从承包乡办煤矿起步,艰苦创业,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民营企业家的故事。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將主人公高光亮的个人发展历程与陕北传统信天游的高歌、窟野河流域生态的变化紧密相连:在高光亮的人生成长轨迹中,注重传统精神的表达,呼吁人们关注区域特色文化;在高光亮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强调生态整体观念,启迪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生态出发,以审美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文学塑造,对环境问题进行文学干预。即使大部分读者并没有信天游的文化滋养,也没有煤矿区的生活经历,但小说展现的陕北矿区生活图景以及高光亮的创业历程给人的感受仍然是巨大的。这种感受能穿越时间、跨越高原,碰撞着我们与窟野河矿区人们的心灵,转化成共同的深沉思索。
一、信天游:归属感与精神表达
陕北民歌是陕北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髓。小说主人公高光亮及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千沟万壑的土地上,信天游就是他们连绵不断的生命之歌。陕北人将这广袤高原上的爱恨离别、悲欢苦乐融入到朴实无华的歌词和苍凉高亢的旋律之中,在信天游的悲壮美与厚重感中,展现对生命的敬畏与观照。信天游作为黄土地的精神形式,在小说中经由多个人物传唱,伴随高光亮的重要人生节点出现,展现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它在故事叙述中贯穿始终,勾画了陕北高原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彰显了寂寥壮阔的地域之美,因而使得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小说善于用信天游情歌来抒发陕北高原人的爱情。由于陕北高原地区落后闭塞,仍然存在封建包办婚姻这种观念,向往爱情与自由的年轻人便吟唱一曲曲情感真挚的信天游,以这种情歌来袒露心扉、传达爱意。在小说中,高光亮最初的爱情萌动即伴随着信天游的吟唱,这是年轻人对落后观念的反叛;茂雄老汉对女儿婚姻的妥协也伴随着信天游的传唱,这是老一辈人对当下观念的妥协。信天游作为承载传统的文化形式,在陕北儿女爱情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作用。
“你若是我的妹子儿哟哦,招一招的那个手。”中学刚毕业的高光亮在山坡放羊,远处传来三爸高扬威嘹亮开阔、响彻坡野的信天游歌声。这是一首情歌,纵然此刻耳边的歌声略显嘶哑,听起来饱经沧桑,此时正懒洋洋地晒太阳的高光亮依旧伴着歌声想到了自己的“妹子”:那个叫着他“光亮哥”、与他同台表演《兄妹开荒》的刘粉花。刘粉花与高光亮同村,是总角之交,这种“青梅竹马”式自幼形成的情感基础,使青春少女粉花对她的“光亮哥”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愫。毕业晚会上她脸颊绯红地在戏台两侧看高光亮朗诵,仿佛高光亮在哪里,光就在哪里;而高光亮也有着男性青春的荷尔蒙萌动,伴着耳边回荡的信天游歌声,粉花的身材、脸庞、胸脯也在高光亮脑海中挥之不去。信天游情歌节奏自由、旋律奔放、意境开阔,年轻的高光亮对爱情的憧憬也是发自肺腑的。他的爱情萌动伴随着信天游的吟唱,信天游情歌的传唱也暗示了他与粉花的感情即使历经波折,也仍如信天游歌声般悠长久远。
“二月儿里哎刮春风,三那妹妹爱扎一根红呀么红头绳,单问一声那五呀哎嘿嘿嘿,哥哥哥哥哥哥亲呀个不把妹妹亲,单问一声那五呀哎嘿嘿嘿……”刘茂雄沿着窟野河一直往下游走,听到高扬威窑洞里传来的信天游歌声。茂雄老汉听到的是《五哥放羊》的片段。从片段的歌词中可以略知,歌曲讲述了一对儿陕北青年恋人暧昧温馨的爱情故事,他想到自己的二女儿此时正浸润在爱情之中。继大女儿粉花逃婚与高光亮私奔后,茂雄老汉的二女儿红花又与外地后生柱子私自定下终身。一向固守传统的茂雄老汉不禁怀疑自己的话语分量与家庭地位,认为自己“养了两个白眼狼”,反省自己“为人父的失败”,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叹“时代真的变了”。伴着高扬威的信天游歌声,刘茂雄回以“年龄不饶人喽”。“年龄不饶人”表达的是,刘茂雄对于女儿个人情感问题态度的转变,即自己没有能力插手,也不愿再硬生生地阻挠。正如恰巧听到的信天游歌声,唱词中“哥哥”与“妹妹”的此唱彼和,满载着爱的柔情蜜意,二女儿红花也到了摽梅之年,感受爱、表达爱和接受爱适逢其时。信天游民歌中有不少歌颂爱、咏叹爱的曲目,茂雄老汉自小接受信天游民歌的浸润,是他坚守的信天游民歌促使了他与当今时代婚姻观的妥协,促成了他对女儿生活幸福的成全。
如果说,信天游对爱情的表达使得小说呈现出陕北高原独特的抒情方式,那么,信天游中吟唱生活的歌则展现了陕北高原人的生活个性。陕北高原的人们坚守着家园,过着简单的生活,纯洁质朴的陕北人用一曲曲自自然然的信天游来歌唱生活体验,传递人生信念,表达文化精神。“窟野河活字典”高扬威毕生生活在广阔无垠的黄土地上,总会以响彻山野的信天游歌声来放任情感的抒发。小说中那些走西口的青年们行走在险峻的山路与沟壑间,总会以信马由缰的信天游歌声来缓解路上的孤寂。信天游作为承载情感的传统艺术,是陕北人民在波光闪烁的岁月长河中展现独特魅力的最好形式。
高扬威是窟野河的“活字典”,不仅了解窟野河的风俗历史,而且能够唱出优美动听的信天游。他是原始、真诚、质朴的代表,无论是过去大家都躬耕于田野还是如今村民以不同形式融入工业化浪潮,他都固守着自己的三孔窑洞。当他偶感孤独寂寞时,信天游就是他抒发内心感受最直接的方式,比如他会在思念妻子时唱起:“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个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的难。一个在那山啦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呀招一招手。瞭不见那村村呦瞭不见那人,我泪圪蛋蛋个在,哎呀沙蒿蒿的林。”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深藏着苍凉与悲壮,饱含着沉郁与顿挫,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高扬威的个性。因此,高扬威唱的生活歌表现出来的不是痛彻的伤怀,而是深重的感怀,具有浑厚的生命力量。
信天游生活歌不仅是老一辈陕北人回望过去、慨叹当下的寄托,还是年轻后生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精神支撑。为了养家糊口,金强等后生们不得不“走西口”,到内蒙古的乌海拉煤。从高家河到乌海,金强与村里后生们的车马队沿着废弃千年的秦直道向西行进。一路风餐露宿,望不尽的是茫茫无边的毛乌素沙漠,听不绝的是清脆嘹亮的车马队铃铛声声,数不清的是沙土地上车轮深浅不一的辙痕。在这背井离乡的路途中,陕北汉子们自然少不了亮开嗓子唱一首信天游来舒缓心情,鼓舞前行。荒郊塞外,毫不掩饰地亮开嗓子,无所顾忌地唱出自我,无论嗓音浑厚有力抑或是亮堂开阔,在这荒漠中,赢得的都是同行汉子的声声叫好。“水流千里归大海”使人联想起来的都是“树高千尺叶落根”“人行千里念亲恩”诸如此类思念家乡、怀念来处的表达,而在“走西口”车马队后生们这里却是:“水流千里归大海,走西口的人儿才出发。大青山高来乌拉山低,马鞭子一甩走乌海。小马驹喂上二升料,十五天的路程十天到。”没有伤叹离家远出、没有抱怨路途艰辛,这群陕北汉子高歌出的是:愿驴马为路途助力,以保证大家平安顺利到达乌海,谋得工作赖以栖身。在漫长孤独的旅途中,车马队将所有的苦难心酸浓缩成几句信天游生活歌。伴着信天游这种传统的陕北民歌,我们铭记于心的是陕北煤矿区人民的踏实肯干、勤劳奋斗的美德。
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在生命的长河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它之所以生命力旺盛,不仅由于它承载的是传统的文化形式,还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小说中展示了欢快浪漫的信天游情歌、真诚细腻的生活歌,还有昂扬激情的酒曲。信天游酒曲在祝酒中被唱来调剂助兴,是陕北高原人生活交际的催化助力。
小说主人公高光亮的煤矿创业之路离不开信天游酒曲,以此展现陕北人的多情多义、古道热肠与坦率真诚。高光亮的窟野河煤矿走清洁循环的发展道路,建造煤矸石电厂,建造煤矸石电厂需要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批,需要与领导沟通汇报工作。“三十里的鸣沙二十里水,这么远的路上来了一些大领导。这一杯烧酒我端得起,一杯烧酒我呀么我喝下了。”高光亮的信天游嗓门儿唱的酒歌,不仅是敬酒时活跃气氛的调剂品,更展现了陕北汉子的赤诚之心,使领导感受到高光亮志在把煤矸石电厂发展好、把窟野河环境保护好的真心实意。窟野河煤矿煤矸石电厂入驻工业园区,在代表工业园区管委会接待副省长的酒宴上,高光亮唱起信天游爬山调:“煮了那个羊肉哟倒下那个酒,叫一声省长哟请你喝下。”招待酒宴上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地方特色美食;高光亮的酒曲也没有夸饰,而是直接展现了信天游原生态的美。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在高光亮的酒曲中感慨道:“这桌酒席让我看到了工业园区的未来,打本土牌,走本土化道路,把优质资源就地转化,这才是有长远眼光。”高光亮正是凭借信天游歌声的助力,得到领导的肯定,为自己的事业增光添彩。后来他发展液化煤事业,写信向副省长寻求帮助时,副省长仍然记得他是“会唱信天游民歌的开拓型煤老板”。
老一辈人物也借助信天游酒曲咀嚼儿时记忆,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高扬威、刘茂盛与刘茂雄三人是窟野河畔儿时的玩伴,后来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拥有不同的生活轨迹。刘茂盛走入官场,成为县环保局局长;刘茂雄守住土地,在农田里躬耕一生;高扬威自在生活,放羊种树高歌信天游。他们三个人久违地坐在一起,边吃肉喝酒边回忆过去的饥荒岁月。高扬威本就擅长并热爱信天游,再加上酒与友的助兴,他自然少不了咏唱信天游酒曲。“酒杯端起来哎,我把这烧酒敬给诸位依呀阿呜喂,如果你不嫌一个的弃呀呜喂,这杯烧酒请哟喝起依呀阿呜喂。什么它出来一点红哎?什么它上来像哟弯弓依呀阿呜喂?什么它出来眨眼一个的睛呀呜喂?什么它一闪万里有明依呀阿呜喂?”一直受信天游濡染的刘茂盛接过酒杯,面对高扬威即兴发挥的酒曲,他的对歌也是信手拈来:“太阳它出来一点红哎,月亮它上来像哟弯弓依呀阿呜喂,星星它出来眨眼一个的睛呀阿呜喂,雷电呀它一闪万里有明依呀阿呜喂。”伴着酒曲声落,俩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陕北地区,由于天气寒冷,每年深秋过后,一直到来年春上,人们经常聚在一起从晌午开始喝酒,一直喝到下午,甚至到深夜方休。这是属于高扬威、刘茂雄、刘茂盛的记忆。即使平日不常见面,但是熟悉的信天游酒曲一旦唱起,三个人便能够进入或醇美或朴素或心酸的共同生活记忆里。
二、窟野河:工业化进程与生态反思
在《窟野河》这部小说中,亚东以“窟野河”这个意象贯穿小说的始终,窟野河不只是一条自然意义上的河流,更是高家河村连绵不断的生命之河,具有鲜活丰富的象征意味。在小说中,窟野河的生态变化与高光亮的煤矿创业之路相伴而生,窟野河面临的生态问题就是高光亮创业途中面临的发展问题,高光亮矿厂经历的挫折也是中国煤矿事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难的缩影。这条流淌着陕北人生命的河流,浓缩了煤矿发展与生态治理的历程,涵盖了作者对工业化进程与环境问题强烈的人文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和解才是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窟野河作为高家河村的母亲河,见证着生活百态与风起云涌。陕北高原上洁白的牧羊成群结队,黄色沙漠中一簇簇沙柳成排竖立,极具自然美。而窟野河就处于陕北北部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接合地带,远远望去河流、沙漠、高原、羊群、沙柳,形成一幅雄浑壮美、高远开阔的西部风景画。在这恢弘壮阔的图景中,窟野河陪伴着陕北人民的生活,见证着陕北地区的巨变。
高光亮承包乡办矿,正式开始自己的艰苦创业之路,接手乡办矿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煤矿变更名字,学过三年麻衣相术的三爸高扬威给乡办矿取名为“窟野河煤矿”。根据当地的习俗,一个企业的名字就如同一个人的生辰八字一样,对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窟野河与高光亮、与煤矿的命运紧密相连。窟野河的未来,是生态破坏、断流干涸,还是潺潺流淌、清澈澄净,都关系着“窟野河煤矿”的兴衰,这也展现了工业与生态的关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持续发展。在开办煤矿之后,高光亮每日辛劳,但创业艰苦、状况频发,家中依旧一贫如洗、负债累累。高光亮正月里出去躲债,在冰天雪地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窟野河边。窟野河满载着高光亮的回忆,也承载着高光亮的成长:青春被时光磨去,容颜被岁月催老,浪漫被现实打破,一切成了过眼云烟。窟野河边有棵年代久远的松树,被称作“神树”,高光亮在煤矿事业艰难的时刻,也会想到祭拜树神,祈愿自己能够时来运转发大财。无论是走投无路时反射性地走到窟野河边,还是时运不济时,祭拜“神树”,都体现了自幼生活在陕北高原的高光亮最朴素虔诚的信仰。窟野河是高家河村的母亲河,既连接历史,是高光亮过去农业耕作的精神支撑,又奔流向未来,是他转而投身工业商海的情感依托。
在小说中,窟野河见证着主人公创办矿厂的各种重要时刻,窟野河与当地人也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关系使人们不仅对母亲河有依赖感,而且对保护河流生态有责任感。因此小说在叙述窟野河命运变迁的同时,也包含着人们对生态的深刻认识。煤矿为人类带来了光与热,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窟野河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经历着从被污染到被治理、被保护的变迁。亚东的《窟野河》在全方位展现煤矿带给高光亮财富与成功的同时,也呈现了工业发展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并以积极的态度展现以高光亮为先觉的窟野河流域村民的精神觉醒,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窟野河的生态变迁与主人公高光亮的创业历程休戚与共。煤炭物质上的光和热也给高光亮带来了精神上的光和亮。煤炭被誉為“乌金”,开采煤炭、从事煤矿事业意味着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在小说中,煤矿事业对于主人公高光亮来说,不只象征着获得金钱、赢得利益和改变命运,而且蕴含着道德选择、情感表达等积淀而成的复杂人生轨迹。他远见卓识,追求经济利益,同时不忘保护家园生态。高光亮向董事会提出建矸石电厂,走循环发展的道路,但是部分董事只看到眼前既得利益,认为投资循环绿色发展是虚无缥缈的。高光亮动情地与各位董事一起回忆吃着窟野河水长大的日子,强调“窟野河是我们的母亲,窟野河水就是母亲的乳汁”。他讲河水的断流、河床的千疮百孔,回忆儿时水中嬉戏、水鸟飞翔、沙柳环绕,再转回如今河水污染、飞鸟绝迹、植被破坏。大家都是窟野河的儿女,打董事被深深触动,开始真正地抛开金钱利益,考虑窟野河的未来。小说详细叙述了高光亮一步一步地启蒙众人,唤起他们共同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就是只有拯救生态危机,才能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
董事会一致同意学习黄原煤矿的先进经验,走煤炭经济循环发展之路。至此,窟野河的生态治理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重视。高光亮创业依靠的不是尔虞我诈和商业投机,而是积极进取和改革创新。他引进煤化工技术,建造煤矸石发电厂,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煤的价值、减少环境的负担。高光亮的带头引导,使得整个董事会都开始具有环保意识,继而影响周边矿厂,乃至向县里、市里去推广绿色发展经验。与高光亮事业蒸蒸日上相伴而生的是窟野河周边生态坏境的逐渐改善。《窟野河》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没有以暴露人性阴暗面的方式来呈现人与自然的对立,也没有用无法弥补的后果去揭示母亲河的悲剧。它一方面通过高光亮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让读者感受到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从高光亮拯救窟野河的实际行动中,展现了具有远见的煤矿人为维护家园生态平衡进行自我救赎的努力。小说采取积极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煤能带给人温暖与光亮一样,这部小说也带给人希望与阳光。
窟野河哺育了高家河村世世代代的人们,也接受着人们对它的爱与反哺。窟野河的过去与现在映现了高家河村人与自然关系的印迹。建矿采煤之前窟野河水潺潺流動、清澈见底,这里是村民的娱乐场所、饮水源地,而在矿厂林立、创造收益之后,窟野河流域河水断流、河床裸露,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高扬威、刘茂盛这一辈人对窟野河的保护寄寓了生活在陕北高原上人们对家园的责任,对母亲河的敬畏,也充分展现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发展的正道。
高扬威生长在窟野河畔,对于窟野河的干涸看在眼里,他借着给煤矿厂占卜的名义劝说高光亮治理窟野河。“水主财运,窟野河水环绕着煤矿,如今水已枯竭,你得保护,不能让他断流”,“建一个橡皮坝把水蓄积起来,环山种上绿树,只有山青水绿才能财运旺盛”。高扬威向高光亮提出了保护措施,他自己亦是如此照做的。在察觉到窟野河面临干涸时,他就自掏腰包植树造林来防止水土流失,在他的坚持下,河道两岸开始有了葱茏的绿色。高扬威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他不只是德高望重的占卜者,还是一位保护生态的实干家。主人公高光亮离不开他,没有三爸的开导和指引,他就像是失去了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一样;贯穿于整篇小说的“窟野河”离不开他,没有他的亲自植树造林,窟野河的生态就不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小说也就失去了浓重的生态意味和带给人们的生态反思。
如果说高扬威的保护行动更多地是一种自觉,那么刘茂盛对窟野河的保护措施就更多地代表了一种责任。环保局长刘茂盛和高扬威一样自小在窟野河畔长大,见证过窟野河的清澈澄净,也目睹着如今的干涸坑洼。作为环保局长,他无论从知识技能层面还是人力财力层面,都比高扬威更能身体力行地去保护高家河村的母亲河。在环保局长刘茂盛多次提案后,县上开始制订对窟野河两岸的保护措施,并不是像往常一样打着环境治理的幌子向企业要钱,而是动真格去治理并落实,并且要求煤矿主学习先进煤矿的污染治理经验。从高扬威到刘茂盛,再到县上下达生态保护政策,窟野河的治理被摆到愈发重要的位置,得到广泛的关注,使得生态治理落到实处。
三、结语
亚东在陕西煤化职工作协组织召开的《窟野河》专题研讨会上发表创作感想时说:“文学是研究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与转变的学问。文学家与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不同,文学作品不一定要具备前瞻性,但是,它一定是社会生活最真实、最细腻的记录。”《窟野河》是一部带着浓浓陕北文化气息的煤矿题材的小说,亚东在小说中创造性地穿插了信天游民歌,并使之与整篇小说的情节转换密切结合起来,使小说与区域文化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这是他在工业题材创作领域的又一次全新探索。进一步说,信天游作为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使一部煤炭工业题材小说更加富有生活气息与历史价值。信天游融入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中,独具特色的情歌、生活歌、酒曲凝结了世代陕北人民对情感的倾诉,具有深沉的历史积淀与浓厚的陕北韵味。
窟野河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是工业发展与生态问题的象征。与亚东前期的作品相比,《窟野河》不仅有了统领小说的整体意象,而且这个意象非常鲜活和丰富,同时蕴含着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煤矿事业的发展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环境遭遇了一定的生态危机。阅读《窟野河》,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亚东的创作体现出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人文精神。主人公高光亮在创业过程中,并没有固守“人类中心”的利己观念,而是坚定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小说主人公高光亮发展煤矿事业是由小变大的过程,窟野河流域人们集体的精神唤醒、绿色环保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整部小说的故事叙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亚东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比西方晚了三百年。当代是陕北六千年游牧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过渡的转型时期,把它们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做的事情。”这部小说以审美的方式展示煤矿区现实状况,从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破坏,到人的家园保护意识觉醒,再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修复,展现了作家对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的逐步探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思考,启示人们承担责任,与自然和睦相处,与环境和谐共生。
何田田: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