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建网机房满足能力分析及组网方案

2021-01-14

广东通信技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宏站云化功耗

1 引言

5G在移动通信领域绝对是革命性的,如果说以前的移动通信只是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社交方式,5G 则是改变了网络社会。5G未来的前景方向在于:差异化服务、海量物联网、垂直行业应用、开放平台化。5G网络的具有三大应用场景:eMBB(增强移动宽带)、uRLLC(高可靠低时延连接)、mMTC(海量物联)。当前5G网络建设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5G带宽需求增大,以及核心网络功能的下沉,对机房的市电容量、空间都提出挑战。本文主要对现有汇聚机房进行满足能力分析,以及对5G网络组网方案的探讨。

2 5G需求对机房基础资源带来的挑战

(1)伴随着5G带宽需求增大,现有的接入层传输需要由GE/10GE环逐步向40G/100G升级,现有的汇聚层传输需要由现有的10GE逐步向100G/400G升级,伴随着传输设备带宽的升级,设备的功耗也随之增大,同时为了满足带宽需求,OTN需要同步下沉,对机房的市电容量、空间都提出挑战。

(2)为了解决低时延及灵活调度问题,网络需要云化。

① 核心网云化:对于eMBB大带宽、低时延业务,核心网下沉到Edge DC;对于uRLLC超低时延业务,通过MEC引入到本地Cloud-RAN中。伴随着核心网以及传输L3功能的下沉至汇聚甚至接入层,机房需要考虑新设备类型的空间及功耗需求。

② 基站云化:无线基站重构为CU和DU两个逻辑网元,可以合一部署,也可以分开部署,根据场景和需求确定。CU若云化部署,可部署在X86服务器上,可引入MEC、移动CDN,实现uRLLC、视频等各种应用。CU云化或DC集中类似于现有的C-RAN架构,大量的无线设备集中放置在汇聚机房,将快速消耗机房资源。

3 4G技术下传输PTN组网现状

在4G网络技术下,传输PTN组网技术基本上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传输网络分层架构,分为核心网网络、汇聚骨干层网络、接入层网络等三层结构。涉及到核心机房(机楼)、汇聚机房(重要汇聚机房、普通汇聚机房和业务汇聚机房)、基站(包括宏站、微站、微小站、室分站、室外站、直放站、简易机房等)。

图1 传输PTN组网架构图

4 CU、DU几种部署方案分析

4.1 CU和DU概念

5G基站功能重构为CU和DU两个功能实体,根据场景和需求可以合一部署、也可以分开部署。集中单元CU主要包括非实时的无线高层协议栈功能,同时也支持部分核心网功能下沉和边缘应用业务的部署;分布单元DU主要处理物理层功能和实时性需求的层2功能。

4.2 CU、DU部署方案

如图2所示:第一种是D-RAN方式,CU、DU不分离,均放置在宏站站点。

图2 CU、DU部署方案对比图

第二种是CU云化&DU分布式部署,该方式下,CU集中在汇聚机房,而DU则放置在宏站站点。

第三种是CU云化&DU集中部署,该方式下,CU、DU均集中部署在汇聚机房。

几种方案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CU、DU部署方案分析表

5 CU、DU几种部署方式的机房测算

因为D-RAN方式与目前4G模式基本一致,主要部署在宏站站点,基本没有增加汇聚机房消耗,所以本次不做深入分析,主要针对CU云化&DU分布式部署及CU云化&DU集中部署进行分析:

方案一:CU云化&DU分布式部署,CU放置在业务汇聚机房,一个CU管理约3~5个无线物理站址,管辖区域小,时延<100 μs,DU放置在宏站站点。如图3所示。

图3 CU/DU在传输组网位置图

测算所需机架数及功耗如表2所示(列表中“无线”是指CU和DU设备。下同)。

说明:本方案中,CU放置在业务汇聚机房,该方案主要考虑业务汇聚机房满足能力。

方案二:CU云化&DU分布式部署,CU放置在普通汇聚机房,一个CU管理约32个基站,所辖区域面积适中,协作增益大,时延200~300 μs。如图4所示。

图4 CU/DU在传输组网位置图

测算所需机架数及功耗如表2所示。

说明:本方案中,CU放置在普通汇聚机房,该方案主要考虑普通汇聚机房满足能力。

方案三:CU云化&DU分布式部署,CU放置在边缘TIC(骨干汇聚)机房,一个CU管理约300~400个基站,CU/DU延迟较大,协作增益大,时延1~2 ms,如图5所示。

图5 CU/DU在传输组网位置图

测算所需机架数及功耗如表2所示。

说明:本方案中,CU放置在边缘TIC机房,该方案主要考虑边缘TIC机房满足能力。

表2 机房设备和功耗测算的方案对比表(1)

方案四:CU云化&DU集中部署,CU、DU均集中放置在宏站站点或业务汇聚机房机房一个CU管理约3~5个无线物理站址,管辖区域小。如图6所示。

图6 CU/DU在传输组网位置图

测算所需机架数及功耗如表3所示。

说明:本方案中,CU、DU均放置在业务汇聚机房,该方案主要考虑业务汇聚机房满足能力。

方案五:CU云化&DU集中部署,CU、DU均集中放置在普通汇聚机房,一个CU管理约32个基站,所辖区域面积适中,协作增益大,时延200~300 μs。如图7所示。

测算所需机架数及功耗如表3所示。

说明:本方案中,CU、DU均集中放置在普通汇聚机房,该方案主要考虑普通汇聚机房满足能力。

方案六:CU云化&DU集中部署,CU放置普通汇聚机房,DU集中放置在业务汇聚机房。如图8所示。

图7 CU/DU在传输组网位置图

图8 CU/DU在传输组网位置图

测算普通汇聚机房和业务汇聚机房所需机架数及功耗如表3所示。

说明:本方案中,CU集中放置在普通汇聚机房,DU集中放置在业务汇聚机房,该方案对普通汇聚机房和业务汇聚机房满足能力均需测算。

表3 机房设备和功耗测算的方案对比表(2)

6 5G网络运用时延要求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时代已经到来,它必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移动通信网络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代主要是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而5G将最终以全新的方式把移动通信网络转变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实现万物互联,进一步推动科技的深化创造,推动人类的进步。针对5G网络的各种应用场景,未来的通信网络将将开启物联网时代,并渗透进至各个行业。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技术,而这些技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时延要尽可能的短。最短的网络时延将是5G网络的需求条件之一。所以,搭建5G网络架构,必须要求新网络具备低时延、快回传能力。

针对5G应用,要具备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超可靠低时延通信业务对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有极苛刻的时延要求,端到端须达到500 μs~1 ms。

经测算,分析得出以下数据:(1)业务汇聚机房到应用终端(如手机、电脑等)的时延可达100 μs。(2)业务汇聚机房到应用终端的时延可达200~500 μs。(3)而核心机楼到应用终端的时延已经过大,大约在1.5 ~5 ms之间(cloud VR单向),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具备低时延、快回传能力要求。(4)省干中心到应用终端的时延10 ms,远远不能满足5G网络的应用需求。如图9所示。

综合分析,可得出结论:业务汇聚机房和业务汇聚机房部署CU和DU设备,将能满足端到端须达到500 μs~1 ms的策略需求。

图9 各机房时延测算图

7 方案比较

如表4所示,通过6种方案比较分析,结合第四、五点5G网络运用时延要求中对时延的分析,5G网络的应用需求建议优选方案1及方案2,规模开通5G站点,这两种方案机房满足率相对较高,同时CU至DU距离较短,可满足大部分业务场景时延需求。对于部分DU集中需求场景,可采用方案4补充建设,该方案CU、DU集中放置,中传时延为0,无需考虑中传传输建设,方案6作为方案4的备选补充方案。

表4 六种CU/DU组网方案综合分析表

8 方案建议

(1)DU部署在普通汇聚后,会快速消耗机房资源,所以无论CU位置如何选择,DU应尽量贴近接入层,部署于宏站站点或业务汇聚机房。

(2)考虑安全及时延因素,建议以D-RAN方式为主,CU云化为辅,类似于目前4G站开通方式。

(3)CU云化方案中,CU位置不宜过高,不建议部署在重要汇聚机房(时延过高,安全风险高),建议部署在普通汇聚、业务汇聚或宏站站点。

(4)加快老旧设备退网,释放机房空间,同时加强机房储备,建议新购业务汇聚机房使用面积在50~70平方米,供电不低于40 kW;普通汇聚机房使用面积一般在70~120平方米,供电不低于60 kW;重要汇聚机房使用面积应在200~330平方米,供电不低于200 kW。

9 结论

随着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根据5G系统C-RAN架构的组网方案,合理部署CU、DU的网络位置,可以有效的解决网络低时延及灵活调度问题,提升5G网络的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当前的组网方案中,建议CU部署在普通汇聚、业务汇聚或宏站站点,DU部署于宏站站点或业务汇聚机房。当前,加快5G网络建设,5G的基础资源建设是首要亟需提升的硬件,特别是汇聚机房及配套建设,适时推进汇聚机房改造升级,补齐资源短板,加快新汇聚机房的选址,可以为5G网络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宏站云化功耗
基于任务映射的暗硅芯片功耗预算方法
高负荷场景FDD网络室内外同频组网方案探讨
5G 传播模型仿真分析
5G/云化下的VR产业未来
IBM中国企业云化实践中心成立
揭开GPU功耗的面纱
基于铁塔公司宏站无线配套建设策略的研究
数字电路功耗的分析及优化
核心网云化技术的分析
一种面向星载计算机的功能级功耗估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