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措施

2021-01-14王晓琨天津广播电视台

环球首映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生大众受众

王晓琨 天津广播电视台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新媒体短视频的发展。新媒体短视频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能实时播报最新的新闻资讯,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要想有效应对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巧妙利用新媒体技术,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积极探寻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一、新媒体短视频的特点及其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冲击

(一)特点

作为新媒体的主流平台,短视频具有内容新奇、时间短、创作门槛低等优点,能很好地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和碎片化阅读需要,深受大众的青睐。通常新媒体短视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全民化。新媒体短视频能在很多平台上进行播放,从覆盖面积和传播范围等层面而言,明显大于电视民生新闻,加上涵盖的内容相对独特和新颖,能推送适合各年龄段的内容,全民性极高。②多元化。与电视民生新闻相比,新媒体短视频在传播内容、发展态势等方面有所不同,其更加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涉及美妆萌宠、娱乐美食、公益内容、时代特点等诸多内容[1]。③大数据化。由于大数据能帮助平台对不同受众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指向性和精确性较高的推送服务,而新媒体短视频的制作则是以此为依据,通过对比海量的数据以及互联网的动态调查,掌握受众的心理和品味,向受众精准推送其关心的问题或新闻资讯。

(二)冲击

第一,分流受众群体。新媒体短视频的发展和盛行,使得大众越来越关注短视频平台,不再对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加以关注,导致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被分流。究其原因,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容缺乏创新,相对单一,而新媒体短视频多是呈现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上受众评论和关注的热点也多为新闻事件,所以新闻不再是电视台独有的传播内容[2]。在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的发展能突破新闻事件在报道者、渠道、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受众可以参与和报道新闻事件。同时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受限于自身传播的能力和机制,基本都是在固定的时间段报道或重播一天的内容,这样在影响力和速度方面不具备优势,加上民众的生活节奏快,很难在固定时间段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多是利用手机阅览新媒体短视频,继而造成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群体的大量流失。

第二,取代部分功能。以前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渠道,而移动网络设备的普及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如微信、微博、论坛、QQ 等,大众愈加重视手机用户的短视频,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有所创新与改进,越来越多的新闻都开始通过短视频进行传播或发布,致使大众逐渐淡忘电视的传播功能,造成电视的部分功能被短视频所取代。

第三,降低广告收益。随着市场化的快速发展,电视台发展的主要收入逐渐演变为节目的广告收益,而广告商愿意投资的关键是电视节目收视率。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使用资费有所降低,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能随时随地观看或接收新闻,因而新媒体的收益有所增加,而电视媒体收视率逐渐下滑,导致电视台的广告客户减少,影响到电视新闻的发展。

第四,削弱记者职能。新媒体短视频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较低的技术要求和制作成本,受众能借助相机或手机记录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简单处理后即可发布到网络平台,这样能满足受众对新闻的参与需求和碎片化的视听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越来越强大,衍生出以新闻线索和素材为拍摄目标的“拍客”,其通过与媒体平台的交易来出售所拍摄的新闻线索或素材,能方便平台收集各种新闻信息,促使新闻事件的来源渠道得以拓宽。同时新媒体短视频在传播信息方面的方式相对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如果新闻记者无法及时赶到现场,普通大众或拍客能借助自己的手机等工具进行新闻事件的拍摄、发布,这样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电视记者的职能。

二、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新闻舆论引导

新媒体短视频的关注角度主要取决于视频发布者,其多是展示某件事情的一个侧面或片段,无法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完整呈现,难以追踪事件的起因与后续发展,无法深度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只能满足大众对新闻资讯的浅层次阅读需求。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能借助调查走访、跟踪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解读新闻事件,善于从海量的信息中进行新闻事件全貌的挖掘,让受众明白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后续影响,引起受众的反思或思考[4]。同时电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较高,在舆论引导与信息梳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具备专业的报道团队与人才管理队伍,官方话语权的优势极为显著,群众认可度高,而新媒体短视频虽然具有跨平台传播、传播速度快、个性化等特点,但是碎片化的信息量会对受众的关注焦点造成干扰。另外,受我国政治体制和媒体传播环境的影响,电视媒体发布权和采访权明显优于新媒体,所以面对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的引导,注重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或优势,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与共鸣。具体来说,电视媒体要对大众的困难和生活加以关注,拉近与大众的心理距离,利用品牌优势展现本土的社情、人情,利用理性且真实的走访调查告知大众关于事件的社会影响、前因后果,进而提高新闻的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

(二)深度报道新闻

新媒体具有跨平台传播、生产个性化、节奏快等特点,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借助网络及时发布,能实现重复传播和快速转发,但由于信息的碎片化,极易出现信息泛滥等情况,导致大众信息观看的混乱。换言之,新媒体短视频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方面依旧停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度报道,致使大众不能真正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和真相[5]。为此,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加强新闻深度报道,即: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多视角进行考量或挖掘,从而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另外,电视媒体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新闻事件流程,探讨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和影响,实时追踪新闻事实真相,进而将原本的传播劣势转化成新闻报道内容的优势,获得大众青睐。

(三)优化新闻报道手段

由于新媒体短视频的实时传播性和强互动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而电视民生新闻报道则难以实现这一点。鉴于此,传统的电视媒体要想在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获得自身的长远发展,必须要积极更新和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的手段。比如:将短篇新闻推送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上,深挖极受大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节目中进行详细播报;播放新闻节目时可以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话题的发布,让受众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然后主持人在节目播出时加以发布,实现受众、主持人、节目之间的互动;对于节目重要内容,播出节目后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直播平台上发布网友热评、主持人点评或相关内容,以此提高受众对民生新闻和电视媒体的关注度。

(四)构建新闻采编队伍

在媒介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新闻信息采编的流程有所变化,这需要电视媒体从时代的变化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采编队伍,有效统一新闻素材,加快战略重组,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融合发布新媒体新闻产品,实时监控采编队伍的运转流程,进而打破原有的部门之间的壁垒,达到深度整合内容资源的目的。比如:某地区的电视台以原有的广电新闻中心为依托,对全新的融媒体新闻服务中心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适当优化传统的节目运作模式,将其纳入前期的采访部门,从而促进采访部门运转水平的提高。新闻中心的管理者定期培训记者,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做到“新、快、深”,其中“新”指的是在表达和语态方面以实际需求为依托予以严格定制;“快”指的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向新闻报道中心快速发回新闻信息;“深”指的是当新闻媒体完成稿件发表后,记者对新闻信息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度的加工、编辑和发布。

(五)坚持融媒体发展

传播的时效性和快速性是新媒体最为显著的优势,在新闻发布过程中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交互传播各类新闻资讯,以此推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对此,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对新媒体短视频的优势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加强与新媒体之间的合作协调,着重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记者,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或者是积极研发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媒体平台,呈现新闻传播的多终端、多层次、立体化特点[6]。当然,融媒体的发展强调立足于媒介平台的受众群体、传播特性等方面的特性,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度合作,保证民生新闻报道的全面性、深入性、真实性,扩大社会影响力,而不是叠加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传播形式需要注重多渠道、全方位、多介质的传播整合,不能只依赖于单一的报纸或电视等渠道,并且电视媒体工作者需要对大众的实际需求加以关注,深度挖掘节目特色,以此吸引大众观看和关注民生新闻的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短视频凭借全民化、多元化、大数据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到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如分流受众群体、取代部分功能、降低广告收益、削弱记者职能等。所以电视媒体需要与时俱进,通过加强新闻舆论引导、深度报道新闻、优化新闻报道手段、构建新闻采编队伍、坚持融媒体发展等手段直面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专业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民生大众受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