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路径探析
2021-01-14杨锦娜东莞市文化馆
杨锦娜 东莞市文化馆
文化产业强调对文化进行创新,从而刺激当地的经济增长。从文化产业视域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应用,既保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又可以对当地经济产生正面影响,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方向[1]。文化产业的保驾护航,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扬帆前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获得最大的保护效果。
一、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学者曾提出,文化产业是被发明的传统,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利用的传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而并非不借助任何外力独自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将各类的艺术元素以及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再次的改造与创新,从而使其富有积极价值。
“非遗保护为文化创新提供宝贵资源,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利用非遗资源,也是非遗保护的初心之一”[2]。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和沉淀,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并在随后的发展中以多元化的流传形式传播至今。各类节庆习俗、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是文化产业开发的深厚资源基础。
由于古代生活区域相对较为封闭,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等都具有单一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也存在局限性,在单一区里进行单项发展和传播。而当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跨快捷便利,传播能力大大增强,文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地区,文化的发展也可以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相结合,便利的交通打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一传播模式,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也有意识地开始挖掘和保护在悠久历史长河中所留下来的宝贵记忆[3]。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反而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蕴涵的经济价值进行充分挖掘,通过文化产业的介入,使得部分小众非物质文化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从而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创造新的文化事物,使其持久性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至今,是我国并不可多得的宝藏,同时又因其无法复制的特点,成为我国的无价之宝。然而,就当下文化发展而言,只有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融合,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久性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必然趋势,必须找到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部分对其开发与利用,才能使其得到更为高效的有力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当下,首先我们可以采用文化遗产保存的方法,将其记录下来,如将其制作成影像制品、纪念品、手工艺品等使其以其他物质为依托保存下来[3]。与此同时,还可以凭借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旅游基地、文化发展基地,促进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的经济收入。只有当多行业联合发展,才能挖掘更多的文化价值。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精神与手工技艺的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其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路径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每个人都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的当地群众而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社区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如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保护、“社区参与”的路径,成为当下社区保护的重要问题。
(一)带领群众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瑰宝,对于文化遗产发源地的群众而言,普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强群众保护意识,在社区营造浓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是当下社区保护需要做的头等要事。社区保护可以通过开展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如“非遗在社区”“非遗墟市(集市)”等,尊重社区居民主体地位,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当地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当地开展旅游业、餐饮业、服务业等经济行业,一方面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创造,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展与推广,提高当地知名度,从而保证社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莫家拳”为例:“莫家拳”在2021 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属于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莫家拳发展一度停滞,但莞、惠人习武的传统,特别是人们对莫家拳的喜爱,使得仅凭拳师口耳相授也被保留了下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家拳重焕青春,1986 年桥头镇政府大力倡导恢复桥头镇全民习拳,在桥头文德中学举办莫家拳武术班。2009 年东莞市桥头镇再次从上而下组织开展“莫家拳进校园”,在全镇13 所学校全面开展“莫家拳进校园”体育教学,万人齐学莫家拳。
经过近300 年的传承,莫家拳现有拳术套路39 套,器械套路27 套,对练4 套,桩法5 套,传承至今仍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是政府与民间的保护和传承结果。保护和发展“莫家拳”,首先要让群众认识和了解“莫家拳”,深入体会“莫家拳”所寄托的情感思想,在对“莫家拳”的保护传承工作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可以和文化产业部门形成合作,在当地举办“莫家拳”文化活动,建设“莫家拳”学习基地等,将“莫家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以此获得发展与创新。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社区可以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同时可以将当地群众融入其中,呼吁其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此同时,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使群众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4]。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而言,也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和元素,通过设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加工与包装,建立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参观者在保护区里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参观者进行文化熏陶,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当地传统文化受到更好的保护。
以广东地区东莞“木鱼歌”为例:东莞“木鱼歌”是广东地区的一项曲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拥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歌曲唱本、流传唱法,同时拥有自己专属的来源、体制、语言等,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而对于东莞“木鱼歌”的保护而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收集“木鱼歌”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同时带领社区成员进行研习和学唱,带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解,以此对“木鱼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发扬与保护。
(三)通过数字化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当今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化的记录与保存方式也成为当下存储方式的不二选择。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
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碑刻、文献、图片等资料进行电子化处理并实施全面记录,并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其进行存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数据库。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使用的部分产品、工具、场所等其他方面内容而言,可以使用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动态过程。做好记录成功的保存与公开,利用当今的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传播,如利用微信平台、当地文化体验馆、博物馆等多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推广,以此打破传统的文化传播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更远地发展与传播,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
四、结语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成为国家对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关注点。在文化产业的视角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将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更远地流传至未来,通过多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当代人对于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还是当代人对当下时代文化的创新与思考。与此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经济产业相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使当地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而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利于与文化产业相融合,同时也有利于其进行深层次的发展与挖掘。因此,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才能使文化发展达到良性循环,从而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更深层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