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做好国际传播能力 打造更好的外宣品牌
——以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为例

2021-01-14班媛媛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

环球首映 2021年5期
关键词:北部湾东盟国家老挝

班媛媛 广西广播电视台北部湾之声

一、引言

北部湾之声成立于2009 年10 月23 日,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打造的中国第一家区域性国际广播频率。北部湾之声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于我国周边外交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服务于广西北部湾开放开发战略,为广西北、钦、防、中越边境、北部湾12 万多平方公里海域的听众和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听众服务,采用普通话、广州话、越南语、英语、泰语等多语言播出,全天17 小时调频直播,8 小时短波并机直播。

经过多年发展运营,北部湾之声已形成了多个宣传平台,其中包括北部湾之声、中越双语《荷花》杂志、《中国剧场》《中国电视剧》《中国动漫》以及线下品牌活动等,在立体化宣传平台的支持下,北部湾之声已经覆盖到越南、柬埔寨、老挝全境,泰国和马来西亚西部及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为我国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沟通交流,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便捷有力的通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北部湾之声应积极贯彻落实新思想,新理念,推动创新改革,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立足广西、面向东盟,从“陆地、边境、海上”全方位立体推进区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与境外的合作,努力搭建外宣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次集体学习试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经过多年经营,北部湾之声整合中国内地广播资源,扩大对东盟辐射影响。利用北部湾之声对东盟传播的地缘、人缘、资源等优势,加强与安徽、吉林、贵州、江苏等省市广播电台合作,打通中国内地广播频率辐射东盟的通道,按照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原则,开展全方位外宣合作。安徽、吉林和江苏等内地电台借助北部湾之声广播开办经济类板块节目,同时组织旅游推介、商务投资等双向交流活动,发挥北部湾之声“桥”的作用,打通中国内地各省区广播频率辐射东盟的通道。

一直以来,北部湾之声不断创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内容中融合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依托自身平台,通过与东盟主流电视媒体合作,译制中国优秀影视剧、动漫、中国广播剧及广播节目等,同时引入市场化机制运作,通过固定栏目、固定时段、译配版权出售、贴片广告等模式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推广,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极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及周边外交战略,传播中国声音。

利用新媒体思维,与老挝、柬埔寨的新媒体机构建立经常性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中国的文化、旅游等信息,实现基于互联网+架构的文字、音频、视频及新媒体为基本内容,优化宣传内容,促进媒体融合,这样才能体现打造有故事、有思想的外宣品牌,夯实北部湾之声的国际宣传基础。

三、推进工作站建设,加强国际交流

2015 年至今,广西广播电视台(原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先后派出6 批20 多名采编播译和技术人员前往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等工作站、译制站工作,与当地媒体沟通,做好对外节目对接,并展开了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在现有工作经验基础上,北部湾之声应进一步推进工作站建设,加强东盟译制站的推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沟通,利用政治影响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并选择当地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台进行合作;加强东盟译制站的运行管理,完善组织建设,选择内容充实,思想健康的影视作品进行翻译制作,并将能够传递中国声音的国内优秀作品传入东盟各国,以强化东盟译制站文化沟通桥梁的作用;加强对工作站人才的培养,提升翻译人员、管理人员、宣传人员的职业素养,做好故事讲述人的角色。

2017 年,本人有幸成为一名派驻老挝工作站的记者。在老挝工作期间,与当地的媒体同行进行联合采访。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列车-2017”首次来到老挝万象,中方医务人员在老挝期间,帮助民众进行体检、就诊、手术等。在采访中,老挝民众和医务人员表示,感谢中国派出医疗队来到老挝,帮助解决一些医疗问题。通过人员互换、开展节目编译、采访、译制剧推广等工作,配合推广我台“五位一体”对外传播项目,让我台记者解对象国的风土人情、人文等信息,也让当地民众更加了解中国。

四、打造新模式,奠定品牌基础

2014 年,广西电台率先在柬埔寨推出《中国剧场》栏目。我台采取与对象国主流电视媒体合作,聘请当地著名演员配音的本土化模式来进行中国影视剧及动漫的译制。2014 年以来,与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译制播出了500 多集中国电视剧,包括《三国演义》《琅琊榜》等。

2015 年,《中国剧场》研讨会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柬埔寨新闻部部长乔·干那烈、柬埔寨文化与艺术部国务秘书索姆·索昆、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政治处主任程洪波应邀出席,与会中柬领导和嘉宾对《中国剧场》这一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此基础上,我台与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又签订《中国动漫》协议,在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老挝国家电视台新开辟《中国动漫》栏目,每周固定时段、固定栏目播出七集中国动漫(第二天重播),每个国家每年固定播出364 集。

除做好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外,北部湾之声与越南广宁广播电视台共同开办《荷花》杂志。《荷花》杂志在越南的发行网络已覆盖越南全境,尤其是河内、胡志明市、岘港、顺化、下龙、芽庄等重要城市的星级宾馆、度假村,政府机关,新闻机构,车站,机场等。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与新媒体融合。北部湾之声通过微信、微博、脸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动自办栏目《一词一世界》等中外双语节目;通过《荷花》杂志facebook,打造特色原创专栏。同时与柬埔寨、老挝新媒体机构合作,在境外媒体官方网站实现内容互换。

五、组织线下活动,提高外宣影响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的内容已远非经济范畴,而是承载了更多促进民心想通的文化合作。北部湾之声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与东盟国家沟通,组织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线下活动。

组织“同唱友谊歌——中越歌曲演唱大赛”。旨在促进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的中越歌曲演唱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今年即将举办第六届。2011 中越歌曲演唱大赛设有中国、越南、网络等赛区,首次在越南举行总决赛,越南VTC 电视台、越南广宁省广播电视台等20 多家越南国家级、省级广播电视台对总决赛进行现场同步直播。大赛吸引了一大批中越歌手参赛,在中越两国间产生了强烈反响,影响广泛。中越歌曲演唱大赛已经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品牌,成为中越两国长期合作、共同拥有的品牌项目。

与东盟各国驻南宁领事馆开展迎新联谊会等活动。从2010 年以来,北部湾之声每年与东盟各国驻南宁总领事馆及广大东盟留学生举办“新联谊会”活动,共同回顾和商谈相互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此外,还联合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五国驻南宁总领事馆,在南宁共同举行“领事杯”中国—东盟足球友谊赛,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友谊,推进合作。

每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北部湾之声与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东盟各国电视台、电台、华文学校举办“同一个月亮 共一片爱心”中秋送月饼活动。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每年中秋节家人团圆、祈求平安,让当地的民众、华人一起感受中秋的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东盟国家年轻人、华人了解中国,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也 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更是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外宣品牌。

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期间,北部湾之声联合柬埔寨国家电台、老挝国家电台、泰国国家电台、越南广宁广播电视台等东盟国家媒体及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等国内媒体推出了《丝之路 海之声——中国—东盟博览会特别节目》,通过现场动态连线、与东盟媒体记者互动等形式连续两天对博览会盛况进行现场直播,以东盟记者的视角看展会,充分体现博览会在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北部湾之声继续提升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活动建设策略,其中包括加强对外宣传方向和内容的深度研究,找准外宣活动主题;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模式,拓宽品牌宣传影响力;加强外宣人才培养,利用记者、编辑、主持人、翻译人员等各类人才完善外宣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策划效果,提升外宣活动的国际影响力。

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扩大外宣队伍

目前,北部湾之声与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媒体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双方在开展人员互访、业务培训、节目交换等方面富有成效。双方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外宣影响力,扩大外宣队伍。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近年来,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窗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东盟留学生到广西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北部湾之声应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时代中,充分利用好已经形成的国际传播能力,积极推进改革,打造优质的宣传内容,拓宽媒体传播渠道,推进工作站在东盟国家建立与运行,提高线下活动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良好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北部湾东盟国家老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北部湾的风
Preparatory Work before 2016 Pan-Beibu Gulf Economic Cooperation 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