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重庆市L社区为例

2021-01-14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工志愿者居民

一、社工介入L社区治理的困境

(一)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L社区内工作人员多为年龄稍长的女性,性别结构严重失衡;在文化程度上,少数实习人员是本科学历,整体学历偏低,普遍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主动性较低,虽街道会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培训其专业社会工作技能,但学习效果不佳,极少有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务之中的。社区工作人员多承担着社区的行政工作,虽然机构社工与之承担着不同的工作任务,但在实际上社工是受制于社区居委会的,拥有的权限较少。除了专业社工缺乏之外,志愿者更是寥寥无几,社区工作人员号召能力不足、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居民社区治理参与度低,这些问题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成为了推动劳动社区居民参与治理,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挑战之一。

(二)居民对社工的认识不足。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但基于我国当时的国情,发展尤为缓慢。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剧增,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亟待解决。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指导下,社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各高校也开展了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虽社会工作在政策以及学界得到了认可与发展,但绝大多数的居民对其仅是一知半解。然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便是社区居民,居民却对此缺乏了解、信任与认同极低,甚至含有抵触情绪,导致社工无法取得居民信任,无法融入社区居民群体。

(三)购买的服务质量差,成效低。L社区购买的是重庆市某社工机构的服务,常驻L社区内社工人员仅有3名,如有重大活动需要更多人手时会向其他社区调动。除此之外,社工机构内的人员流动性也是较大的,常有社工因薪资等原因离职,久之形成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社工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但这一点并未得到体现。我所了解到的社工为L社区提供的服务并未遵循此理念,反而有一丝完成任务的意味。活动照片比活动本身更具重要性、材料只求丰富好看忽视其真实性、个案案主的问题治标不治本,个中乱象令人深思。

(四)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治理概念模糊。L社区的社工服务是由街道购买的,社工对社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社区居委会,赋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对自己参与社区治理的角色定位模糊不清。L社区的社工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他们对自身参与社区治理的概念是模糊的,对自身的定位也是模糊的,以为为居民提供一些普通的服务就是参与了社区治理,并未发挥其协助社区治理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承载的职能日益丰富,社区建设日益完善,社区的功能逐步涵盖医疗、卫生、教育等各个领域,为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契机,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也为社工打通了进入社区的渠道,同时在经济、资源和人力上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帮助。

(二)城市社区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数量剧增且社区人口日益增多,但也因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居民难于融入城市社区、归属感低等。这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衍生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今治理的重心也逐渐向基层下移,社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非一己之力就能解决,是需要社区、社区居民、社工共同面对的,社区想要健康发展,社工介入和社区居民协助缺一不可。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与运用。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社会工作得到了迅猛的的发展,学界开始重视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与教育,在各大高校纷纷开展相关的学科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兼具专业社工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优秀人才,社会工作者数量剧增,专业能力不断提升。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日益加深,逐渐接受甚至是积极支持其工作,这大大提升了社工的服务效率。如今,大量专业社工人员涌入社区,与居民建立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基础,相较于普通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有着更为专业的技能,这些都成为了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可行之处。

三、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多层次机制

(一)个案社会工作层面。社工要到社区调研与走访,主动发现社区中有问题的个人以及家庭,了解困难人群的情况,协助其通过合理渠道表达诉求、链接资源、提供专业的个案服务,为其及时提供帮助,助其走出困境,增强其社区融入与归属感。社工入驻L社区前进行了调研,通过入户、发放问卷、电话访问等方式促进居民参与社区调研,以此了解居民需求、发现困难人群,及时针对其需求制定相应的个案服务计划。但在此过程中,仍有部分居民不愿参与调研,针对此情况,社工大力宣传社区治理的相关知识,烘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气氛,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在L社区参与调研走访时,一件个案吸引了我的关注:案主是L社区的志愿者,56岁,女儿刚诞下外孙,丈夫却突发心梗离世,喜事与悲剧同时降临,对她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社工及时为其建立个案并采用危机干预模式。在大家的支持下,案主慢慢走出失去至亲的阴影,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照料外孙和社区事务上,但面对这种情况社工不可草草结案,仍要多加关注其长期的发展。

(二)小组社会工作层面。在社区治理中,运用得较多的是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为社区培育一支专业的志愿者队伍,发展其号召作用,推动社区居民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为社区治理提建议,促进居民融入社区,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L社区曾招募过热心居民对其进行培训,成立了一支志愿者队伍,但由于小组活动次数有限、时间短暂、后续号召力不足,导致其如同昙花一现。其实,这本是一个好的开头,但后续发力不足,导致其虎头蛇尾。这个情况凸显了一个问题,居民有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但如何维持居民的积极性以及保证社区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发展是需要社工仔细考量的。在我看来,一是需要长期且定期的组织志愿者们培训与交流,及时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二是有一定的奖励机制,可以是物质奖励,但更多的是非物质的荣誉类奖励,在社区内公开表彰优秀志愿者,肯定志愿者付出的努力的同时也对其他居民起到了号召作用。三是扩大志愿者的知识领域,提升志愿者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志愿者用所学知识帮助社区居民。

(三)社区社会工作层面。社区要转变社区治理的理念,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下移,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协同发力参与治理,让基层社会治理迈向社会化。要在社区开展以社区治理为主题的相关宣传与教育活动,首先让居民了解社区治理,才能促使居民有意愿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社工作为资源链接者,可以链接街道各社区,甚至是跨街道的社区的资源,促进各社区居民互相交流学习、分享参与社区治理的经验心得,让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肯定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在L社区参与调研走访期间,眼见社区举办了数次社区活动,例如节日庆祝活动、金婚庆祝活动、书画歌唱比赛等。大多数社区活动的举办是受到了居民的好评,对居民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活动的形式局限于休闲娱乐,缺乏教育类的活动。在“三社联动”这一平台上,社工其实可以链接社会资源,举办有关于“社区安全”、“社区卫生”的主题活动,让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丰富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将社区治理这一概念植根于居民脑中,促进了居民参与协同共治。

四、结论与建议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治理仍处于萌芽阶段,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有几点建议。一是严格监管购买社工服务程序,避免竞标环节的“暗箱操作”,促进社工机构公平竞争,对其后期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估也能有效提高社工服务的质量;二是加大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工的认识,改变其固有观念。虽然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在政策上得到了重视与支持,但普通民众对其认识仍较为片面,对社工工作内容的了解仅限于提供普通生活服务以及丰富社区娱乐活动,对其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了解颇少,导致社工号召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借助政府及相关权威部门的力量,加大对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宣传,加强全民对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了解与认识;三是提高薪资待遇,留住高学历优秀人才。虽然各大高校每年都会培育出大批拥有社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毕业生,但实际进入一线岗位的极少,由于薪资待遇问题部分毕业生不会从事相关行业导致专业社工人才流失。四是结合科技发展,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不应拘泥于常规渠道,可顺应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社区治理数据化、便捷化,制作相关应用软件,让居民通过手机APP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以最简便易得的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这样会大大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与效率。

猜你喜欢

社工志愿者居民
志愿者
A Social Crisis
我是志愿者
青春社工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