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理、整合与创新
——从周恩来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说起

2021-01-14蒋鼎宏

关键词:整理学习者知识点

蒋鼎宏, 汪 浩

(1.新淮高级中学, 江苏 淮安 223002; 2.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1 从周恩来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说起

1943年周恩来在整风学习中谈《我的修养要则》时,说到他的学习方法和原则: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1]一篇不足200字的短文,谈到学习方法和原则的内容还不止这些,列出的这些内容已很丰富。至今谈及学习方法的专家很多,却很少有人提到过“整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验谈点关于“整理”这一方法的看法。

其实,“整理”的意义、价值在于:整理是一种极重要的学习方法,所谓“整理”就是通过梳理、整顿、改造、编排,使之条理化的过程。

第一、任何一个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无一例外地同他学会了整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养成“整理”的学习方法直接相关。

第二、一个善于学习的好学生,一般在初中二年级时已经养成整理学习资料的习惯;如果一个高中生还不知道“整理”为何事何物,那么,他很难有机会考进高层次的高校,将来,也很难成为高级的尖端的创造型人才。

第三、整理—整合—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路径。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必定沿着整理—整合—创新这样的方向发展。

周恩来超越一般专家,独到地把整理列为自己的学习、修养的方法和原则,这是周恩来之所以能超越常人而成为世纪伟人的秘密。每位学习者(包括家长),应尽早掌握整理这一学习方法。

2 整理:小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整理,是小学生技能训练的内容之一。小学生的“组词”是最简单的整理。如用词根“生”组词:生活、生产、生命、生物……又如写出同义词:整理、整顿、整改、调整;又如写出反义词:大、小;天、地;好、坏;褒扬、贬斥……“组词”,是老师让小学生掌握“整理”这一学习方法的途径之一。

整理的原则是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使之有序化。比如老师带着小学生到公园里去认识花、草、树木,然后让学生写出认识哪些花、哪些草、哪些树。这种分类编排的方式就是整理。

有一位优秀的初中生,他用过的作业本总是整整齐齐地收着,更不用说试卷,包括期中、期末和单元测试,都分类保存着,他的好朋友问他这有必要吗?他回答说,这是重要的学习参考资料。考试考的课本上的“知识点”,备考怎么找知识点?作业本、考试卷可以引导我们找这些知识点,把每堂课所学的知识点找出来。每堂课都做听课笔记,晚自习整理听课笔记,这是他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做好的事情。

一个初中生听课时能记听课笔记,是自加压力,一般人做不到。这样做的好处是强迫自己听课不走神,能注意听讲,还能记笔记,就更好了。只是必须注意记不废听,记要服从听,听懂了,再记提纲,提纲就是知识点。晚上补笔记是为了补未记下来的东西。当然有的课不需要记笔记,不能机械,听课觉得吃力的同学是不能记笔记的。到了大学,记笔记是重要的学习手段,因为它是更为积极的整理。

记笔记,是一种锻炼整理思绪的途径,就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在听懂基础上,扼要地记下老师讲课的要点、知识点。

周恩来是中小学时代应用整理手段积累知识的楷模。他中小学时代写过大量的日记、作文,以及在报刊上发表的各种文稿,都一一保存下来。在赴欧留学前,又一一整理,装订成册,委托他的一位同学保存。几经辗转,送到邓颖超手上,直到周恩来逝世后才由邓颖超交给了中央档案馆,后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整理出版为《周恩来早期文集》,共上下两大卷,近100万字,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个奇迹。

整理知识顺序,包括整理经验顺序、思维顺序、情感顺序。关于整理经验和情感,周恩来也有令人尊敬的事例:有一次他写一篇作文没有太用心写得不好,老师在评语中批评了,周恩来深刻地反省[2]16,并且从此养成了自我批评的良好习惯,一生坚持。他是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最经常并产生深刻影响的领袖人物。

关于情感的整理,周恩来日记里也有例子。1918年元旦,周恩来思念母亲和故乡,几天后,又接到八婶母的来信,说八叔病逝了。想到母亲故去多年,自己一事无成,八婶母在家借也没处借,当也当绝了,一贫如洗[2]306。他的情绪受到极大的挫伤,一连几天,吃不下睡不好,但他很快想到这样更加不行,“不能因为有挫折便灰心”[2]328。在艰难情况下,除了更努力地读书还能有什么事做呢[2]324。于是他重新振作起来,“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学要学离现在最新的学问”[2]331。

情感与整理,本质是心理的自我调整,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周恩来的检讨和整理,更多的是指这方面的内容。周恩来通过检讨和整理,把缺点和错误转化为美德,把困难和挫折转化为动力,这是周恩来从平凡到伟大、走向人生辉煌最主要的个人心理素质,也是他极重要的人生智慧,这是他幼小时学做人的极重要的经验。

3 整理—整合: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的本质是思维方法、行为方法的自我反思,其基本特征为自主性(自觉性)和反思性。反思就是检讨和总结,每做一件事,做完后回过头来想一下,是怎么做的,方法就出来了。这就是周恩来所说的要注意检讨和整理的意思。任何学习问题都是心理问题。

整理这一方法的掌握程度同学习者的年龄段、心理成熟度成正相关关系。心理成熟度就是自我认知处于什么水平、什么层次上。一个人的自我反思,总是从不自觉走向不同程度的自觉。自觉程度越高,人的发展成熟度越高。他的学习方法越先进,学习成果越好,人生的事业越辉煌。“整理—整合—创新”过程遵循这一发展规律。

由整理走向整合,一般在学习者的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14~16岁)出现。初中二年级以后尤其中考前,简单的有序化就不够了,因为知识量急剧增加,关于学习内容、知识量的把控,不但需要条理和有序,而且更需要“简化”——提纲挈领。而且不论是中考、高考,重点是考有序化的知识、使知识有序化的能力,而简化是有序化的第一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对他的学生说,要把书读薄了,这就是“简化”。“重复”是第一重要的学习方法,没有重复就没有学习,学习就是临近性重复的强化。但重复必须是适度的必要的重复,不可舍弃一切不必要不适时不恰当的重复。“简化”是重复之后第二重要的学习方法,因为知识是海洋,一个学习者能不被知识海洋所淹没,“简化”就是他的救命稻草。对于善于学习的弄潮儿而言,“简化”更是他把“救命稻草”点化而成通向大洋彼岸的神舟。这个神舟就是“整合”。

整合,就是把有序化、条理化的知识(这其实就是最初最原始的整理)进一步综合分析——先概括,使之系统化,然后再分析、比较,最终形成自我认识的过程。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自觉或半自觉地有这样的体验。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因为“整理—整合”是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型学习,就是指运用“整理—整合”学习方法的过程。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就是考核学生运用“整理—整合”这一能力的一种方式。

整合应该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这就是基本知识(如书本知识、或老师专家讲授的系统知识)的条理化,即建立在初步的整理基础之上的整合。毛泽东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这个意思。没有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你就失去了参与的资格。对于学生来说,你就是掉队的学习者。

4 整合升华:创造性学习方法

“整理—整合”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它与创新、创造性的关联。换句话说,“整理—整合”学习方法论,就是创新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方法论。简而言之,“整理—整合”就是创新方法论。

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波普尔四段图式描绘了创新方法论的过程模式(过程路线):P1—TT—EE—P2[3]。P1代表问题,TT代表尝试性理论(假说),EE代表通过批判检验即反驳以清除错误,P2代表新结论、新问题。

四段图式与毛泽东提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4]54的公式类似。在实践中(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P1);经调查研究(整理—整合)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TT),再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经过反驳、证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清除错误(EE),再提出比较科学的新结论(P2)。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革命性实践,这样两个“飞跃”才能完成,创新就是这样的过程[4]384。

创新路线图不能代替创新的运作、操作方法。整合才是创新最基本的运作、操作方式,在整合中升华,在升华中再整合。这里的整合是知识(经验)、信息(书本或网络知识)依据一定的条件(动机或创意)重新组合,是一种信息的再加工过程,用网络语言来说叫“编码”。

编码就是使知识成为知识“模块”的过程。这种重新组合不同于整理的有序化、条理化,整合较之整理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信息的优质化。虽然条理化、有序化仍然是它的重要特征,但其本质不在于此,而在于:依据一定的创意,把相关知识各部分的功能,通过重新组合、编码,使知识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具有新功能,而服务于创意,即实现知识的优化、功能的升华的过程。所以,整合是对知识、信息、事物的各部分结构、功能进行调整、改造,并按系统方法组织优化,在取舍、改造的基础上作功能升华性重新组合的过程。从字面意义上说,虽然它也有整理组合的意思,但它是纳百家于一炉、化平淡为神奇。它如电影制作,不是简单的剪辑,而是“蒙太奇”的再创造过程,所以整合的重点和全部意义在于功能的升华。

创新过程中的整合可分为实验与思辨两种形式。情感与理念、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实践的整合,是创新过程中最基本的整合。整合的功能和目标是创意。整合的过程,符合前文所说的创新方法论遵循的波普尔四段图式所描绘的认识路线。首先是整合原有的各种知识和信息,这种整合实质是研究性学习初始阶段(初中后半程至大学初)常见的“整理”,围绕问题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在系统化中发现(顿悟)原知识(书本)外的知识(体会、心得)、相关信息(网络知识)。有了心得、体会、零碎见解的积累,形成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5 创新型学习(创新方法论)的两个要点

要点之一:创新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创新寓于问题之中,寓于问题的解决之中。正如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在《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就是不断地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的过程。从创新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就是围绕着问题而创新。人生活在问题之中,社会前进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并解决问题和矛盾,这样才会有社会的发展、个人的进步。所以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第一需要。习近平指出:发展是第一需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三个第一”的思想,都是围绕创新,即问题的解决而说的。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种种困难,对待这些问题。正确的态度是迎着困难上,这是一切会学习,后来学有所成,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贡献的成功者的共同特征;而碰到困难就退缩,畏首畏尾,则是碌碌无为者的共同特征。所以关键要鼓励家长多让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养成勇于面对问题,将来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要点之二:要让每一个学习者明白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检索比记忆更重要。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教育儿子,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又进一步说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实际,除了“躬行”,没有其他好法子。西方的培根也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他的看法跟陆游如出一辙,知识没有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它,应用的方法在书本之外。数千年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完全证明了方法居于创新的关键地位。创新主体通过方法这一中介,整合各种知识与信息这一基本过程。创新取决于创新主体的素质和创新主体与客观环境的中介——方法这两大方面。所以就创新机制而言,方法居于关键位置,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创新主体的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能力通过方法展现出来,方法就是能力。

检索比记忆更重要,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极重要的启示。所谓“检索”,就是找出你需要的知识,特别是你知道到何处找、怎样找。信息时代,知识是爆炸式的传播,记忆是无法应付的,所以掌握检索的技术是网络时代学习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战略。网络时代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革: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教学为中心”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在2020年的疫情背景下已经做到了,将来还将由“实体教学为主”变为“虚拟教学为主”……总之,检索的地位在将来的学习和应用方面,将越来越重要,这是时代的趋势。

猜你喜欢

整理学习者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关于G20 的知识点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