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研究

2021-01-1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王 丽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长沙 410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坚持“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应该有主次、先后和侧重之分,才能更好地、有计划性的开展,才能真正提高素质教育水平。“五育”中的劳动教育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综合育人价值,劳动可以培养尊重劳动的良好思想品德;能够锻炼人的体能和意志;可以培育人的情操……因此,在高校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

一、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一) 劳动教育为我国优秀人才储备夯实了基础

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愈发严格,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应贯穿优秀人才培育的整个过程,这对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意识的加强至关重要。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理论联系实践,把两者进行充分结合,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检验自己,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实现培养综合性优秀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 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都重要,都值得尊重。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参加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踏踏实实地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出力流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真正理解劳动实践的重要性。积极接受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对学生进入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以劳动教育为载体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的关键所在,其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在劳动教育上,应重视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把劳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师生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培养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自由开放的网络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处于青年阶段的高职学生对“网红”“富二代”的态度呈现出羡慕与妒忌的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还有少数学生出现了轻视劳动、不愿意劳动或不会劳动的现象。因此,社会环境对于学生劳动意识、劳动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 学生劳动意识不强

第一,高校对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不重视,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实践能力差,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对于还处于身心发展中的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其一,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其二,只有真正投入到体力劳动中,才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更珍惜劳动成果,更尊重劳动者。第二,学校未能设立足够的劳动教育课程,一部分高校虽已经开设,但是课程内容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教学理念过于单一、传统,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这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劳动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

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劳动能力,优良的身体素质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提高劳动能力,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从实际情况来看,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因素就是运动不足,缺少劳动。现在的学生多为00后,在家里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劳动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正走下坡路。国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倡导学生走出宿舍、迈向操场、走进自然,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劳动教育模式路径选择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应与以德为先,重视学生多元化发展,做到共同建设开发、共同分享成果、互惠互利。在精准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劳动教育本质基础之上,对教育模式进行革新,贯彻立德树人原则,为高校学生厚植劳动情怀、提高劳动素养等方面提供坚实支柱,建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观念。将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文明素养;将社会实践和课堂教育教学密切融合,使学生的劳动技能得以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将终身教育和劳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实现国家、社会、校园、家庭的紧密结合,形成共享共建的教育格局,实现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高校劳动教育需要全员出动,应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目标导向、重视顶层设计,重视过程性、多方位的角度进行劳动教育工作。

(一) 全员参与,重视发挥主体作用

良好的学风能使学生内化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驱动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全员参与就是要动员全部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帮助学校改善学风,从优良的学风中唤醒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必不可缺。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增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意识,使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第一,发挥家庭教育基础作用。从家长入手,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平台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重新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引导家长推行生活化劳动教育,第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除了选择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劳动教育,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劳动教学平台,启动线上课程,丰富劳动教育模式,使劳动教育高质量进行。除此之外,结合专业特点,根据市场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线上与线下教育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在多元化平台活动中加强劳动意识,继而提高其职业技能。譬如,教育专业学生可以到当地学校进行实习工作,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实践锻炼,充分发挥岗位职能,立足本职工作。在加强劳动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恪守岗位、吃苦耐劳的高尚品德,增强责任之心。第三,发挥社会教育的支持作用。社会实践是对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不仅要大力宣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日常生活中劳模的优秀事迹,加强学生对劳动和劳动工作者的感性认识,还应不断开发社会劳动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校外劳动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到福利机构、到企业去锻炼,在实际劳动中增强本领,激发学生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全员参与其中,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二) 全过程追踪,筑牢劳动教育基座

学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配合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多元协同、整体融通式的三全育人,画好劳动教育的同心圆。学校的全过程育人就是在学生入学、学业中期、毕业等阶段,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实现育人目的。首先,在入学前夕,学生应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帮助大一新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训等校园文化,借助校园公众号、校园网站等,构建优良的劳动教育环境。还可以通过设立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劳动技能课堂,分享与劳动相关的小知识,增强日常生活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强化劳动光荣理念,做到德技并修,帮助学生能尽早融入大学生活。其次,在大二、大三时期,劳动教育应以劳动精神培养以及劳动技能锻炼为主,注重提高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开设劳动实践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发现自我兴趣并确定专业爱好,最大程度发挥劳动育人功能。最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日常劳动入手,支持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劳动工作中,提醒学生注意劳动中的细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浇筑学生劳动教育根基,使学生的劳动能力得以提升。最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思考,帮助学生在劳动中确认自己的就业方向,为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 全面推进,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

劳动教育的全面渗透可以借助多元化育人载体,切实提升高校劳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劳动教育。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形成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模式。首先,高校需加快劳动周或劳动月的设置,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劳动周体系进行设计。其一,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拓展劳动周的活动形式,借助多元化活动共同发挥作用,加强高校劳动育人效果。其二,合理安排劳动周活动时间。专业课程学习和劳动周时间分配要恰当,既不能霸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还要在劳动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实践,让学生能在学习与实践中共同前进。其三,重视劳动实践活动考核评价方式,可以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作为劳动必修课的考核之一,与学生的成绩和学分挂钩,让学生重视劳动实践活动。其次,高校需加快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整合已有资源,借助多元化方式与事业单位、企业进行务实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多元化劳动实践的空间。学校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合作,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共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彼此分享劳动教育经验,既能够促进校友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最后,抓住劳动教育的重点,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进行有机结合,也可以由教育工作者带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践形式,让高校学生在实际的劳动中切身体会劳动的艰辛与琐碎,体验劳动过程中的协同合作,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以及树立劳动意识,加强学生对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学会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地将劳动与成长相结合,促进学生优良劳动习惯的形成。

四、结语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理应加强自身的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门人生大课。高校应将专业课程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形式,拓宽高校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